春官(春官說唱藝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官是甘肅省隴南市古老的曲藝曲種之一。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傳承譜系獨特。留存於隴南市禮縣龍林鄉川壩河谷地區,廣泛分布於禮縣下四區及與西和縣接壤,隸屬西和縣的數個鄉鎮的一種非常原始的地方說唱藝術。隴南市禮縣龍林鄉的說春官在整個隴南地區傳統民間的曲藝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它是隴南市傳統民間優秀的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春官
  • 分類:曲藝
  • 地區:隴南
簡介,流傳,方式,唱詞,表現手法,唱詞取材,曲藝傳說,表現手法,文化發展,

簡介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據史料記載,春官為古官名,顓頊氏時的五官之一,(見賈公彥《<周禮正義>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漢服虔注)。也為六官之一,《周禮》分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以大宗伯為長官,掌理禮制、祭祀、曆法等事。所屬有肆師、大司樂、大祝、大史等官。北周依見《周禮.天官.小宰》,置六官,設春官府,以大宗伯卿為主官,正七命。所屬有司宗、守為、典祀、太史、樂部五中大夫,內史上大夫及禮部等下大夫,及諸大夫的屬官。又唐光宅元年(684),曾改禮部為春官,改禮部尚書為春官尚書。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後,復原名,後來春官也成了禮部的代名詞。後世以春官為禮部的通稱。 宋﹑明﹑清司天官屬有春官正﹑夏官正等五官。明太祖立春夏秋冬官﹐謂之四輔。見《舊唐書.職官志二》﹑《宋史.律曆志》﹑《明史.安然傳》。唐光宅年間曾改禮部為春官後"春官"遂為禮部的別稱。舊俗在迎春儀式中扮演導牛者的角色。禮縣的春官,都是屬於後者。禮縣的春官主要集中在大灘、龍林一帶。被老人稱作“春官窩子”。
禮縣龍林鄉的說春官在整個隴南地區傳統民間曲藝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它是隴南市傳統民間優秀的文化遺產。該地區仍舊落後,上世紀末八九十年代,許多人還是在用說春的形式來維持生計,從而使該藝術形態能夠完整的留存。春官在當地很廣的區域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因唱詞為即興編唱,出口成章、歡快活潑、淺顯易懂,深受主人家和圍觀民眾的喜愛。因此,這一種原始的說唱藝術盛行至今、經久不衰。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電視等多種媒體和信息網站在全縣山區農村廣泛普及,老百姓的文化娛樂有了更多的內容,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和欣賞水平的變化和提高,更多的人們對“說春”這種傳統民間藝術很難提起興趣。這使得民間“春官說春”演唱象戲劇藝術一樣受到巨大衝擊,古老的傳統民間說唱藝術,再難成為“春官”謀求生計之路,為此出現逐步衰退趨勢。年歲高的老“春官”藝人多已做古,年輕的徒弟們依靠“說春”的技藝難養餬口,同時也看不上這點微薄酬勞了。於是大多都放棄此行,另謀他業去了,僅僅剩廖廖無幾的“的春官”藝人們,只好在臘月天鑽進更偏遠山區,在深山裡的山民中尋求生機。也有的再學一門新技藝,懷揣鎖喇,平日裡三倆結伴,身著紅裝,頭戴禮帽,充當了傳統民間司儀,穿梭來往於人們紅白喜事的禮儀之中。

流傳

春官說唱是流傳於以隴南市禮縣龍林鄉川壩河谷地區為中心地帶,廣泛分布於禮縣下四區及與西和縣接壤,隸屬西和縣的數個鄉鎮的一種非常原始的傳統說唱藝術。“說春”是一項延續了幾千年的獨特傳統民間習俗,它向人們預告春天的來臨,宣布春天信息的活動,提醒人們早點春耕,不要誤了農時,是隨社火走的“春官”;一種是兩人一組走街串巷的藝人,語言通俗易懂,風格多樣,富有喜劇色彩,人們也樂於接受。

方式

春官說唱曲藝主要是以為主,伴以的內容。以隴南山歌曲調、說唱調、“哎”曲自由調三種調式進行演唱,因而形成獨特內容、形式及獨特譜系。《春官歌》的演唱,一般開頭先唱一段《五方財門》或《十二送春》,接著就按這家的職業情況演唱各種春歌。“春官說春”所表現的內容特徵上,均有報“吉祥”、送“祝賀”、示“天象曆法”等主要功能、效用。那么,不難看出從其自身的功能特點上,與古代王室中的“春官宗伯”同出一轍,極其相似。戰國時的春官掌典禮,是祝王室“吉祥”而行“大賀”;民間“春官”說春詞報春,是祝百姓“吉祥”而行“小賀”也。唐代後的春官掌管天文曆法;而民間春官卻以說春詞、送春貼的形式將其傳給百姓,究其功效,只不過“大巫”與“小巫”之別也!由此可以斷定:民間春官是對唐代以前王室春官的仿效,是從春官演化而來的。

唱詞

春官的唱詞,歡快動聽,一般比較固定。均屬男聲對唱,有點與現代的相聲有些相似,前一個唱完後,後一個人馬上唱自己的一段,在接唱的時候有一個長長的拖音,旋律單調,經配合後聽起來十分動聽。歌詞繼承了古代民歌中、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如唱的:走了一山又一山,眼看太陽要落山,表現了他們幹這種差事的艱辛;“春官”生來眼兒尖,看見你家炕上寬,就採用起興的表現手法來表達形象的事物。

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靈活多樣。在敘事過程里,巧妙地運用比喻、誇張修辭手法,是唱詞中常見的,例如用“打的雪花滿天飛”來比喻木匠們勞動時刨花飄飛的場面,比喻生動、形象。在講述主人富有時運用誇張的手法,例如“院裡栽顆蘋果樹,坑裡的票子沒處去。”主人家富到院子裡散滿了十元面額的鈔票,誇耀主人之富,到了極致。

唱詞取材

春官唱詞取材比較為廣泛。春官除傳統固定的唱詞外,隨機應變見啥唱啥;有時取材歷史典籍,比如《二十四孝》;有寓言故事,比如《盤古開闢天地間》;也有反映民情風俗的比如《新春喜》和《和氣春》等,取材非常廣泛,語言也比較樸素。大多為一三句起興。二四句敘事,有些句子押韻,有些不押韻,唱起來琅琅上口,富有情趣。

曲藝傳說

相傳遠古時期,人們不知道按氣候節令來種莊稼,常常有種無收,“三皇”、“五帝”十分著急,便常騎一頭耕牛四處漫遊,向種田者宣傳氣象知識和種田的技術,年年如此,便形成了後來的“春官說春”習俗。在禮縣的許多地方普遍流傳著這樣的“說春”起源:唐朝初年,皇帝叫百姓把田地種好,多收糧食,專門封了一種“春官”,讓他們到各地各戶去送“節氣表”(即後來的春帖)。“春官”們認為既然下農村送表,也該順便說些吉利話,便慢慢興起“說春”之俗。農民見“春官”遠路送來春帖,並笑逐顏開地進行說唱表演,也就酬謝點錢財或糧食、茶葉。畢竟朝廷的“春官”很少,一些聰明憐俐、能說善唱的民間藝人就自動翻印春帖,代替了朝廷的送春之官。關於春官的起源,有很多史料有相當完備的記載。舊時,歲逢冬至季節,便有頭戴烏紗官帽,身穿長衫,背著布褡褳的人,入門送春,一張紅紙上有木刻印的來年日曆,上角處刻有“牧牛圖”(亦稱“春牛圖”),此謂“送春”,伴以說唱等形式,取材多樣,富有趣味。年復一年,淵源流長,為傳統民間習俗,此謂之由來也。春官說唱是流傳於以隴南市禮縣龍林鄉川壩河谷地區為中心地帶,廣泛分布於禮縣下四區,以及隸屬西和縣的部分鄉鎮的一種非常原始的說唱藝術。“說春”是一項延續了幾千年的獨特傳統民間習俗,它是一種向人們預告春天的來臨,宣布春天信息的活動,提醒人們早點春耕,不要誤了農時。

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在敘事過程中,巧妙地運用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也是唱詞中常見的,例如用“打得雪花滿天飛”來比喻木匠們勞動時刨花飄飛的場面,比喻生動、形象。在講述主人富有時運用誇張的手法,例如“院裡栽棵蘋果樹,坑裡的票子沒處去。”主人家富到院子裡撒滿了鈔票,誇耀主人之富到了極致。春官唱詞取材較為廣泛。春官除了傳統固定的唱詞外,隨機應變,見啥唱啥;有時取材於歷史典籍,如《二十四孝》;有寓言故事,如《盤古開闢天地間》;也有反映民情風俗的如《新春喜》、《和氣春》等,取材廣泛,語言樸素。大多為一三句起興、二四句敘事,有些句子押韻,有些不押韻,唱起來琅琅上口,富有情趣。

文化發展

禮縣龍林鄉的春官在整個隴南傳統民間曲藝文化中占重要地位,他們傳承著隴南市傳統民間優秀的文化遺產。該地區仍舊欠發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人還是在用說春的形式來維持生計,從而使該藝術形態能夠完整留存。春官在當地很廣區域內家喻戶曉和婦孺皆知,因為唱詞為即興編唱,出口成章和歡快活潑、淺顯易懂,深受主人家和圍觀民眾喜愛。因此,這一種原始說唱藝術盛行至今、經久不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