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蕨(中醫藥)

星蕨(中醫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星蕨,中藥名。為水龍骨科植物星蕨Microsorium punctatum (L.) Copel.的全草。分布於華南、西南及台灣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損傷,痢疾。

基本介紹

  • 別名:野苦蕒、尖鳳尾、二郎劍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水龍骨科
  • :星蕨屬
  • :星蕨
  • 分布區域:華南、西南、台灣
  • 中文學名:星蕨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用量:內服:煎湯,10-3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膀胱、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用於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損傷,痢疾。

相關配伍

治尿路感染:星蕨30g,石韋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附生,植株高40-60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粗6-8毫米,有少量的環形維管束鞘,多為星散的厚壁組織,根狀莖近光滑而被白粉,密生鬚根,疏被鱗片;鱗片闊卵形,長約3毫米,基部闊而成圓形,頂端急尖,邊緣稍具齒,盾狀著生,粗篩孔狀,暗棕色,中部的顏色較深,易脫落。葉近簇生;葉柄粗壯,短或近無柄,長不及1厘米,粗約3-4毫米,禾稈色,基部疏被鱗片,有溝;葉片闊線狀披針形,長35-55厘米,寬5-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長漸狹而形成狹翅,或呈圓楔形或近耳形,葉緣全緣或有時略呈不規則的波狀;側脈纖細而曲折,兩面均可見,相距1.5厘米,小脈聯結成多數不整齊的網眼,兩面均不明顯,在光線下則清晰可見,內藏小脈分叉;葉紙質,淡綠色。孢子囊群直徑約1毫米,橙黃色,通常只葉片上部能育,不規則散生或有時密集為不規則匯合,一般生於內藏小脈的頂端。孢子豆形,周壁平坦至淺瘤狀。

生長環境

附生於海拔500-1100m的林中老樹幹或牆壁石上。分布於華南、西南及台灣等地。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利尿。治尿路感染、痢疾等地。”

附註

功效相近的同屬植物尚有:近星蕨Microsorium subpunctatumChing,又名:青骨石韋(南寧)。分布於廣東、廣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