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沿革
星火鄉境內原屬一片荒地,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有些朝鮮族民眾相繼由延邊等地移來,墾田建屯,引種水稻,形成朝鮮族聚居區。1948年隸屬樺川縣蒙古力區,1949年末改稱建國區。1950年7月,改隸第十區。在農業合作互助運動初期,1954年創辦星火集體農莊。1956年4月,設定星火鄉。1958年3月,將建國鄉併入星火鄉,同年9月改稱星火人民公社。1959年3月,劃歸佳木斯市管轄。1963年將原建國鄉劃出,成立建國公社。1964年8月,重又劃歸樺川縣管轄。1984年5月,改為星火朝鮮族鄉。全鄉6個行政村,1428戶、總人口5408人,朝鮮民族率為100%。
土地概況
星火鄉總面積為3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萬畝,林地面積838、4畝,濕地面積3,907、4畝,為松花江沖積平原二階地,海拔75—80米高,相對離差5米,坡度緩,地勢平坦,土壤水稻土亞類,表厚10CM耕地層,往下深1米左右可見自然土體特徵,再往下深6—8米細砂層,但屬於積層均為砂、河流石類地層。鄉內主要土壤類型為暗棕土壤,為水稻土亞類,地勢較平,是水稻種植的好地方。
資源概況
星火朝鮮族鄉,總屬
松花江水系。有松花江、玲檔麥河兩大河流。
松花江,流經風情園區的北部約3公里。此處松花江江面較寬,水較深,是航運的主要動脈。玲檔麥河,流經風情園區的南部約1公里,此處水流較少,遇見旱季河流經常斷流。氣候概況
屬大陸性寒溫氣候,年平均氣溫25℃,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39.7℃,土層凍結深度220厘米。年平均降雨量460毫米。年平均風速3.8米/秒,最高積雪厚度33厘米。流經縣域的松花江,開江期在3月25日至4月15日,封江期是10月25日至11月10日,無霜期200天。
經濟文化
樺川縣星火鄉是
黑龍江省最大的朝鮮族集住地。其中:耕地面積3萬畝,主產水稻等其他農副產品;星火鄉大米在全國有名。星火鄉電力供應充足,通訊實現了程控直撥,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6%。銀行、衛生院 、商店、旅店、郵局等基礎服務設施俱全,學校實現了義務普及教育。星火鄉經濟發展在樺川縣鄉鎮中,居上等水平。
星火鄉-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以展現朝鮮族民俗特點為主,已建成17幢別墅、道路與水上娛樂中心。擬在景區內建設藝術廣場、民俗館、民俗居住區、別墅、水上公園餐飲區、體育文化區、商業區,建成後成為集娛樂、觀光消費、美食與住宿為一體的旅遊休閒度假區。
基礎建設
鄉黨委政府加大了街道硬化工程力度,並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幾年來,星火鄉黨委政府多方協調籌資570多萬元,硬化全鄉6個村的村內中心路及通村公路28.63公里,通鄉公路硬化率達到100%。新修水泥明溝排水5000延長米,安裝路燈50基,100盞,道路兩側新栽樹木13400株,成活率達到95%,達到了美化、亮化、綠化,徹底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鄉黨委政府把解決吃水問題作為一項德政工程來抓,通過向上爭取項目、村民自籌等多種形式,協調60萬元資金,為6個村打了深水井,建了自來水泵房,並安裝了淨水設備,保證飲用水的質量。全鄉的村民都喝上了盼望多年的自來水。
文化投入
朝鮮族人民能歌善舞,民眾文化的基礎好,但是多年來由於民眾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村民們沒有固定的健身娛樂場所,極大地影響了民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針對這一難題,鄉黨委政府積極向上爭取,投資37萬元建成了一座集文化、科技、培訓、辦公為一體的鄉級綜合文化站,協調解決了40萬元資金及10套體育健身器械,建設了6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村級體育健身廣場,並投資450萬元新建了6個村級活動室,內部設有村委會辦公室、農家書屋、展覽室、計畫生育服務室、衛生服務室、老年活動室、多功能廳等現代化辦公設施。村民們也可以像城裡人一樣在廣場健身、打門球、跳舞,在圖書室看書讀報學習了。
地圖信息
地址:佳木斯市東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