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原

昕原

昕原,女,中國教育電視台主持人,中國教育電視台互動訪談欄目《助跑80後》總策劃、總製片人、主持人。2004年,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取得法學學士學位,並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深造,於2005年獲得公共經濟政策碩士學位。

《助跑80後》是中國教育電視台推出的一檔互動式訪談欄目,每周四晚間9:38首播。在每期節目中邀請一位成長和成就值得青年人借鑑的嘉賓到場,與青年朋友自由、平等的交流,並為他們解答在職業規劃、生活情感、人生態度等方面的各種困惑和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昕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北京
  • 職業:主持人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 代表作品:《助跑80後》
個人經歷,創業經歷,發表文章,

個人經歷

昕原80年代出生於中國北京,大學就讀於知名學府北京大學的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同時自修傳播學。在北京大學取得了法學學士學位後,昕原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深造,並獲得公共經濟政策碩士學位。
昕原昕原
哥大畢業之後,昕原先後在美國愛德曼公共關係事務公司(Edelman PR)、美國中國學院(China Institute)等公司及各種非盈利社會機構實習、工作,之後又作為投資分析師任職於美國紐約千禧基金公司(Millennium Partners)。2007年,昕原回到中國,在私募基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Hao Capital)任投資經理。在2008到2011年間,昕原還在一些知名媒體上發表若干關於經濟社會的文章,內容涉及中國經濟、民生、發展等多層次的多個主題。

創業經歷

2009年年末,一直在金融界和社會企業界打磨的昕原,創建了北京躍岸嘉內創意文化有限公司。作為公司的首席策劃師,昕原先後組織了近十次高校和職業青年實踐教育活動,內容涉及就業、創業指導、社會能力培養、生活理念和社會責任探討、人生觀與價值觀交流等等。
昕原昕原
通過對以往組織青年活動的經驗總結,昕原認識到,提高青年社會認知和自身發展規劃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使命。2012年年初,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前期籌劃、充分準備和積累沉澱,昕原策劃的高端時尚訪談欄目《助跑80後》登入中國教育電視台,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欄目通過獨到的設計理念、創新的表現形式,結合新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多角度多通路地分享對80後成長、成才非常有益的生活智慧和成長經驗,極具高度和思想啟發性。
被問及是否是相當於研究生念完之後回國就開始做這個欄目時,昕原說,那倒真的不是,其實傳播也好,做主持人也好可能從小就有這個心愿,但是一直沒有機會,說白了我的主持能力,你要說跟普通人相比也許好點,但是你要真是拿到傳播學院,我當時根本顯不出來,所以沒有一畢業就從事這個工作。當時在美國,想從事傳媒的話,你如果不是美國人更有劣勢,當時美國人也不太在乎中國,你中國所有的東西其實不是優勢。
所以當時我直接就去了中國人最擅長的在紐約能夠找到的工作,就是華爾街的工作。因為這個就是中國人的分析能力。當年金融在別人看來是叫做金飯豌,可當年對我就是一個無奈的選擇。我並沒有想過我去金融以後,我是一個金融家,只是當時的一份工作。我當時做一份工作,真的是想多在美國有一個職業經歷,就像很多人,他想畢業以後在國外能有一段工作經驗再回來。
在2007年回國之前的半年,我遇到了一個等於從中國去美國融資的基金負責人,我見到他,他就跟我說,一切機會都是在中國,中國增長的多快。他給了你很多應該回國的信號,他當時也說,我拓展能力,組織能力,包括商業的這種溝通能力很強,所以他說正好基金也缺一些商務性的人才,所以他說我要願意回來就給他去工作也行。只是想有安逸的生活,那就在那兒。真的做事肯定是要回來的,所以當時我就回來了。
而且我那個時候就非常堅定的覺得,有一天我還是會再回到美國的,我並不是說為了移民什麼的,而是說我希望我的舞台是全世界的,我並不是說我今天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它只是決定了我今天這件事情在哪裡做,而不是決定我這顆心或者是思維就局限在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所以當時我也就選擇回國了,等於在決定回國只用了一個星期,很少有人一個星期就決定回國了,就買一張票,舉辦了一個告別的小晚餐會,跟幾個朋友說了,房子還沒到期我就回來了。
昕原昕原
當被問及是何時回國時,昕原說,2007年。當時回來以後就直接去了投資基金,後來一直做到2010年。這四年的投資工作如果在別人眼裡看,我認為沒什麼成就,沒什麼財富。但是,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這四年讓我對經濟活動,包括所謂的社會運轉方式有了切身的體會。因為如果你是在投資部門,或者商業領域,你必須懂現實。
一定是你要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你要讓你投資的對象,讓你研究的對象馬上認可你和他的理解層面達到一致,你必須跟上他的思路。然後你又必須讓他反過來跟你的思路,這個過程讓我對中國的社會和經濟了解極速的提升。這四年我寫了四篇文章,每年寫一篇,根本就不是專業的文章,但是我每一年想一個我認為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可能有的一個信號,或者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2008年,我寫了一個關於中國經濟存在後勁危機的文章,很多企業都崇尚草根精神,但是不崇尚核心競爭力,高層次的價值。就是說草雖然年年都活,但是年年都長不高。
到了2009年,我覺得中國經濟進入到真正的國際舞台了,其實有巨大的潛力了。之前入世到2009年,其實這個過程真的是相對被別人壓著走,從2009年我們開始做國際舞台上的主角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然後到後來我又寫了關於中國教育的一些文章,說中國的學生缺乏感官教育,並不是說缺乏音樂還是美術,我說的感官教育就是說感性認識和情商教育,就是自我認知和對外的溝通認識的能力比較缺乏。
後來我還寫了一個關於小康社會的挑戰,小康社會是我們巨大的成就,30年能夠實現小康,在世界範圍內史無前例。可是小康社會來了以後,就出現了小康社會本身的問題。而我們之前因為快,你快了自然就對後來的東西接收起來要更困難,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還沒健全,你就要接收那些後續的負面的東西,那你當然要吃力。這些文章都不系統,都不專業,可能給大家一些所謂的引子,讓大家感覺有點意思,激發一下大家思考。
由此我發現我的這個思考意願,或者說已經不是為了商業,我寫的文章也不可能讓我投資賺錢,你側重和關注的東西已經不再是在商言商了,發現我對社會文化感興趣了,你發現這一些實際上是真正適合你的發展和心智成長的一個模式。
比如說研究商業模式,或者是研究投資決策,雖然你懂,可是你再的懂你也不覺得自己是駕馭它的人,或者是它能夠駕馭我。雙方沒有誰覺得我決定你,或者是我決定你,誰也不主導誰。我自己還是想做我自己的事業,一定要從事我認為這個方面我有價值產生,能夠主導它,或者是它對我的影響真的讓我吸收或者是願意讓我接受。
所以在2010年的時候,就正式的決定我要開展文化這個領域。當時根本也不叫創業,因為那個時候就是搞活動,請各行業專業的年輕人交流事業和生活思考。

發表文章

內生力和後勁危機:2008年 《文匯》
中國經濟突圍,關鍵打好六張牌:2009年 《文匯》
在現代化新階段求解“三農”--訪農業部部長:2010年 《財經》
小康之後的挑戰:2011年 《財經—達沃斯專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