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溯源
會意字。“昔”字在甲骨文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從“
日”,另一部分則是滔滔的洪水,浪滾波翻的形象。上古時代,洪水為患,祖先備受洪水的災害,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後來洪水疏治了,泛成災已成過去了,先民便用表示時間的符號“日”,與非同尋常的水波、大浪的符號(圖J)結合在一起,來記錄和確立一個表示“過去”、“從前”的概念,作為“昔”日。“昔”的本義便是“從前”“往日”,與“今”相對。
在金文(圖C是“何尊”的金文,圖D是“善鼎”的金文)里,“昔”還是保持了“洪水之日”的構形,只是“何尊”的“日”已少了中間的一點,而洪水的形象也已與前不同了(圖L)。這個會意字發展到秦篆(圖E)階段,卻把波翻浪滾的世水形象訛變為(圖M)的樣子,失去浩浩蕩蕩的景象了。發展到隸書階段,秦代古隸(圖F)還保留了金文的形體,但漢隸(圖G,即今隸)則把表示洪水的符號訛變為(圖N)的“”。以後,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成為楷書“昔”(圖H),人們已很難從字的形體上辨形知義而想到“昔”是“洪水之日”了。
對於“昔”的字源的闡釋,也有另一種不同的看法,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昔”像在日光下曬制乾(臘)肉條,說“昔,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有人會提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昔”的解釋來否定“昔”的本義是表示“過去”、“往昔”的概念。其實,即使“昔”的本義為“乾肉”或“殘肉”,也就是說這肉是以前的肉,也已經包含了一個“先前”概念。把肉曬乾需要好幾天時間,為了把乾肉的意思表現得更明確,春秋時代又出現了一個圖I的形體,在“昔”字下再加“月”(肉)作為乾肉的專用字。這個圖I的字,本讀xī,隸定作“𦠡”,但今天已讀作là,把臘肉的“臘(là)”也簡化為“臘”了。這個“臘(xī)”字正是圖I的變體,即把下邊的“月”(肉)放到“昔”的左邊來了。
詳細釋義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xī | 名詞 | 從前;過去。 | former times; the past | 《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師培《與人論文書》:“昔賢持論,弗廢翰藻。” | |
---|
昨天。 | yesterday | 《 孟子·公孫丑下》:“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 莊子·齊物論》:“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 |
| dried meat | | |
| sunset;dusk | | |
(Xī)姓氏用字。 | | | |
形容詞 | 久遠;久舊。 | | | |
動詞 | 終了;末了。 | | 《 呂氏春秋·任地》:“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 | |
cuò | | | | | |
---|
| (以上參考資料) |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上】【日部】思積切(xī)
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
𦠡,籀文從肉。
說文解字注
【卷七上】【日部】
乾肉也。
註:《周禮·臘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臘膴胖之事。鄭云: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若今涼州烏翅矣。臘,小物全乾者。鄭意大曰乾肉,小曰啦。然官名臘人,則大物亦偁臘也,故許渾言之。
從殘肉。
註:謂𠈌也。象形。
日㠯(以)晞之。
註:昨之殘肉,今日晞之,故從日。鄭注《臘人》云:臘之言夕也。此可證《周禮》故作昔字。後人改之。㫺者古文。籀文增肉作𦝙,於義為短。昔肉必經一夕,故古叚昔為夕。穀梁經辛卯昔恆星不見,《左傳》為一昔之期,列子昔昔夢為君皆是。又引伸之則叚昔為昨,又引伸之則以今昔為今古矣。今古之義盛行而其本義遂廢,凡久謂之昔。《周禮》:昔酒。鄭云:今之酋久白酒。《周語》:厚味實腊毒。韋云:臘,亟也。讀若酋昔酒焉。味厚者其毒亟也。韋意久與亟義相成,積之久則發之亟。思積切。古音在五部。
與俎同意。
註:俎從半肉,且薦之。㫺從殘肉。日晞之。其作字之恉同也,故曰同意。
籀文從肉。
註:今隷(隸)作臘,專用諸脯臘。
廣韻
思積切,入昔心 ‖昔聲鐸部
昔,往也。始也。為一昔之期。明日也。《說文》作㫺,乾肉也。又姓,漢有烏傷令昔登。思積切。十四。
校釋:為一昔之期,見《左傳·哀公四年》,故段玉裁於前加“《左傳》”二字。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昔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思積切,音惜。《說文》:作㫺。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類篇》:隷(隸)作昔。《五經文字》:後人以為古昔字。《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疏:據今而稱上世,謂之昔者也。《詩·商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禮·曲禮》:必則古昔稱先王。
又《詩·陳風》:誰昔然矣。傳:昔,久也。疏:昔是久遠之事。
又《禮·檀弓》:予疇昔之夜。註:猶前也。
又《博雅》:昔,夜也。《左傳·哀四年》:為一昔之期。《莊子·天運篇》:則通昔不寐矣。
又姓。《廣韻》:漢有烏傷令昔登。
又《集韻》倉各切,音錯。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註:昔讀為交錯之錯,謂牛角觕理錯也。
又《韻補》葉息約切。左思《詠史詩》: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
| |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丨(豎)③丨(豎)④一(橫)⑤丨(豎)⑥㇕(橫折)⑦一(橫)⑧一(橫)
【寫法】❶“”寬“日”窄。❷“”居上居中;兩豎分寫在豎中線左右,下橫寫在橫中線。❸“日”,居下居中,寬度窄於上面兩橫。
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