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陽風火嶺是一處景區,位於山西省昔陽縣。主要景點有:古廟碑刻、神祠建築、佛教大院、地藏王殿等。其中,風火嶺神祠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神祠幾經重建修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昔陽風火嶺景區
- 外文名:xyfenghuoling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古廟碑刻,神祠建築,佛教大院,地藏王殿,文殊殿,人文歷史,
發展歷史
風火嶺神祠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神祠幾經重建修萁,廟貌莊嚴,氣宇軒昂。據有關史志與碑碣記載;風火嶺山之中有神祠二:一為大王廟,一為菩薩殿,每年孟秋二十八日,近山雨屬居民,費無數錢銀祈於此……佑此一方民於不飢不寒,無災無害焉。……據《北南溝村志》記載:蓮花山東南側的風火嶺大王廟一座,建於金大定二十年(1180),嶺因廟得名,又因嶺上築有古代軍事通信設施烽火台,古風火嶺亦稱烽火台。因風火大王廟正好建在平定,昔陽的交界線上,所以有前檐滴水樂平,後檐滴水平定之說。大王廟正殿三楹坐北朝南,高台階,重檐雙柱,磚木結構,系無梁殿。東西廂房各三楹。歇山桃角式廟門。廟門外建有樂樓。殘碑有“嘉慶二十年歲祠已亥重建風火嶺樂樓”字樣。廟院內楸樹成蔭,廟外灌木蔥蘢,廟貌莊嚴,氣宇軒昂。正殿內供奉著介子推塑像,塑像裝於無頂神盒內,每年農曆四月初一和七月二十八是該廟傳統廟會,是日戲班、社火、雜耍會聚獻藝,焚紙燒香祈禱許願者雲集。該廟原有平定縣張莊、寧艾、下馬郡頭、昔陽縣北南溝,北渡海、王家莊、安坪等村同供香火,共管廟事。據平定《古洲志》記載:“風火嶺又名分水嶺,張莊村南山上有大王廟一座。”又據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79年)樂平縣誌記載,時任朝廷兵部尚書喬宇,曾經取道蓮花山,下馬風火嶺,觸景詠詩,留下一首堪稱千古絕唱的七言絕句:
七侓、風火嶺
------喬宇
嶺上神祠祝歲豐,森羅象設半殷紅,
九禾先應兩歧麥,十雨還期五日風,
坐聽風聲生颯爽,行看山色布冥濛,
溪潭恐有乖龍臥,須仗雷霆震起功。
風火嶺曾是古代驛站之一。風火嶺古驛道從唐宋時期始,就是一條通往京城和太原的必經之路,向東南經杜莊鋪可達和順縣,經壽陽縣故驛鋪黑松林可達太原府,經平定槐樹鋪、甘桃鋪、柏井驛通井陘縣可達京城。是古今聞名的驛站。經考證風火嶺實乃古樸悠久,厚重深遠。
主要景點
古廟碑刻
1.現存古碑三塊:
①第一塊為清乾隆45年立(公元1781年)上面捐刻著建廟人員芳名及功德。
②第二塊為清嘉慶20年立(公元1816年)上面大字寫“三立不朽”。其三立不朽含義: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三立又是什麼呢?它為什麼可以不朽呢?所謂“立德”,就是樹立聖人之德性,對外遵循社會客觀要求,對內追求個體的最高精神要求。立德者也許默默無聞,但他的氣質猶如一段沉香木,不隨波逐流,流轉出陳郁內斂的香味,芳澤後世。所謂“立功”,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為國家利益,為人類進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立功者建功立業,為社會添磚加瓦,他們平凡而又偉大。所謂“立言”,就是為我們子孫後代著書立說,讓我們的言論匯入中國傳統文化洪流,得以傳承!
③第三塊殘碑約為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上面字跡清楚,碑文如下:“風火嶺山之中有神祠二:一為大王廟,一為菩薩殿,每年孟秋二十八日,近山雨屬居民,費無數錢銀祈於此……佑此一方民於不飢不寒,無災無害焉。……。
2、古元木柱石六邊底座一塊
上面可見金大定、天成元年、等年號
神祠建築
風火嶺神祠建築比較集中為兩座大院一為佛教,二為道教。鐘樓在中間,廟門對面原有戲台一座。
佛教大院
1、觀世音菩薩殿
本殿供奉為觀音菩薩化身之一送子觀音,(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無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
兩旁供奉善才與龍女和十八羅漢,她們分別為:
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笑獅羅漢 、騎象羅漢、坐鹿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歡喜羅漢、沉思羅漢、過江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看門羅漢、開心羅漢、舉缽羅漢、靜坐羅漢。
地藏王殿
本殿供奉為地藏王菩薩,或稱地藏王菩薩,曾音譯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梵語乞叉底櫱沙,譯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義:(一)能生義,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薩能生一切善法。(二)能攝義,土地能攝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薩能攝取一切善法於大覺心中。(三)能載義,土地能負載一切礦、植、動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薩能負載一切眾生,由眾苦交煎的此岸,運載到清涼的彼岸。(四)能藏義,土地能含藏一切礦、植等物,喻菩薩能含藏一切妙法。(五)能持義,土地能持一切萬物,令其生長,喻菩薩能總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長。(六)能依義,土地為一切萬物所依,喻菩薩能為一切眾生所依。(七)堅牢不動義,土地堅實不可移動,喻菩薩的菩提妙心,堅如金剛,不可破壞。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指地藏菩薩處於甚深靜慮之中,能夠含育化導一切眾生止於至善。世有秘密庫藏,蘊藏許多金銀財寶,則能濟諸貧乏,利益人寰。喻菩薩具有如來三德秘藏,無量妙法,則能救脫無數眾生,鹹登覺岸。
文殊殿
文殊菩薩殿內主要供奉中間為文殊菩薩,左為普賢菩薩、右為觀音菩薩。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形象,是手持經書,騎乘獅子。比喻多讀書智慧增加、學業有成,煩惱諸障自然減少,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許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普賢菩薩是屬龍和屬蛇人的本命佛,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的形象,是手持經書,騎乘獅子。比喻多讀書智慧增加、學業有成,煩惱諸障自然減少,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許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普賢菩薩是屬龍和屬蛇人的本命佛,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道教大院
1.風火大王殿
大王殿建築最早約公元1180年廟內主要供奉正中為介子推,左為鄰人解張、右為介母的彩裝塑像。東南邊供奉當地民間之神張保爺。據西漢《列仙傳》記載原文如下: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晉人也。隱而無名,悅趙成子,與游。旦有黃雀在門上,晉公子重耳異之。與出居外十餘年,勞苦不辭。及還,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推辭母入山中,從伯子常游。後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後三十年,見東海邊,為王俗賣扇。後數十年,莫知所在。
王光沉默,享年遐久。出翼霸君,處契玄友。推祿讓勤,何求何取。遯影介山,浪跡海右
2.藥王爺殿
本殿供奉藥王為中國民間對古代名醫的尊稱,或稱醫王。隨時代、地區不同,藥王所指人物亦不同。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藥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也有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於公元542年,卒於公元682年,終年140歲左右(我們以為後者更為正確,故以之為準)。孫思邈:後人尊之為藥王,奉祀不輟。為祀藥王常於夏曆四月二十八日
3.財神殿
本殿供奉三位財神,中間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詡贊宣德關聖大帝、左為比干,右為趙公明。關聖大帝名關羽,他的一生是忠義正氣的一生,他的高風亮節使很多人敬佩。比干:商代貴族,紂王之叔,曾官居輔導太子的“少師”之職。相傳,殷紂王荒淫無道,竟逼迫屢屢勸諫自己的親叔父比干剖心而死。因此比干一生,心底坦蕩,無私無畏,清正廉潔,所以死後被姜子牙封為財神,意在教育人與人之間不要使心眼,應公平往來。趙公明:相傳,趙公明曾在終南山修道,張天師收其為徒並給吃了仙丹後,變得威力無窮。因趙公元帥守財如意,主持公道,是知名度很高的財神之一。
人文歷史
1.風火嶺神祠的傳說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在外避難時歷經艱苦飢餓難忍受盡歧視,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在最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蓮花山風火嶺一帶,飢不能行,眾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到臥龍溝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咽吃了個精光,這才問從哪兒來的肉菜湯,旁邊的大臣告訴是介子推從大腿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得淚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表示如能得王位,一定要重重獎賞介子推。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到蓮花山腳下,只見山綿起伏,溝壑縱橫,叢林茂密,回去的最後日子快到,天色漸晚正在此時,叢林走出一老者牽一頭黃牛說:我送大家一程,黃牛來回幾次,一會兒就把他們送到了晉國都城,咱風火嶺後山,為紀念神牛之功曾建有牛神廟,廟毀後此地名至今一直叫牛神廟窪。重耳順利地繼承了王位,當上晉文公;他開始封賞功臣,不知什麼原因漏掉了“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介子推發誓“不食其祿”,為了國家的復興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去爭功、不願居功邀賞。有的大臣鼓動介子推去找晉文公爭功要官,介子推的鄰居解張也勸他去找晉文公說說自己的情況,介子推堅決不肯,回答說:“我寧願終身當平民,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
介子推的鄰居解張為他鳴不平,寫了一首《龍蛇歌》貼在晉都宮門。經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晉文公從解張的報告中得知,介子推背著老母來到風景秀麗的綿山岩洞中隱居,草衣寒食。此事被人發現,晉文公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時,很高興立即帶領眾大臣來到綿山佛爺峰下馬泉,派人登山尋找。綿山雄偉高大、崖陡洞幽、深谷野嶺,樹林又茂密,兵士大臣儘管尋找呼喊,也不見介子推的蹤影。這時有的大臣獻計說:“三麵點火,留下一方,讓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出山來。”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便下令士兵再次登上南天門,從山神廟的陡崖攀上去,將谷內的乾草樹木點燃;正值清明節期間,春季綿山頂風很大,火越燒越旺,從小山谷燒到另一大山谷,後蔓延到深山鎮宅溝一帶。火著了三天三夜,但不見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出來,也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又派人再次登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後有人從山崖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張破草蓆。晉文公接過草蓆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後,晉文公很內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為彌補自己的過失旌表功臣,下令將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晉文公焚燒綿山之日,正值“清明節”。晉文公十分感傷,令全國上下從清明到端午節期間不得舉火炊煙,並把清明節這天也稱為寒食節(禁菸節)。後來由冷食一月逐漸減至三日、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第二年清明節,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焚燒林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被燒的柳樹死而復活;他以為柳樹是介子推的轉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登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後人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貞,在每年清明節三日祭祀介子推及祖先,稱為“寒食節”。現在說起清明節,我村王姓等家族至今一直留有清明節第二天祭祀祖先,也就是“後寒食節之說”。介子推生動感人的故事,在我國流傳了兩千多年。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祿、不爭名利、枕山棲谷的高尚品格,已經成為我國人民一種可貴的忠孝文化財富。綿山,是公認的介子推攜母歸隱地、是英靈所在地、是清明寒食節發源地,蓮花山是忠臣的第二故鄉;他的文化底蘊,就是介子忠孝文化。葉劍英元帥在介子推的論述中,將介子推和屈原相提並論,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基調。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備,一生崇尚以道德、忠孝、清烈、仁義教化天下;正是他淡泊名利、注重人格、不求厚祿,才是人民永遠懷念的根本原因,被廣為傳誦,成為千古佳話。幾經演變,現在,人們在清明節期間上墳掃墓,紀念帝王將相、烈士名人和自己的祖先,不僅包含了對介子推這位“清白”大臣、“明白”之士的懷念;而且也可以提醒我們,做人要做既清白又明白的人。
為了紀念介子推“刮骨奉君”的壯舉,君王傳令天下在介子推生活,工作之地修廟,傳至金大定二十年先祖們,準備在蓮花山尖山垴蓋廟,木頭,石料都備好了正準備開工,可是過了一黑夜,那些木料,石頭全被也許是神牛搬在了現在風火嶺上,聖賢便在此建起一座無量殿廟,又名風火大王廟(南山廟),廟宇歷經八百多年建築修繕,其廟貌莊嚴,氣宇軒昂,據94歲高齡的李富明回憶樂樓:“想當雅致”。幾經滄海變遷樂平改為縣,不為平定州管轄,因為廟址建在樂平和平定的分界嶺上,所以大廟就有:“前檐滴水樂平,後檐滴水平定”之美名。許多外國遊人也慕名前來朝拜觀光。蓮花山風火嶺大王廟,世代供奉介子推而不衰,其靈氣不言而喻。
2.介子推生平簡歷
據西漢《列仙傳》記載原文如下: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晉人也。隱而無名,悅趙成子,與游。旦有黃雀在門上,晉公子重耳異之。與出居外十餘年,勞苦不辭。及還,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推辭母入山中,從伯子常游。後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後三十年,見東海邊,為王俗賣扇。後數十年,莫知所在。
王光沉默,享年遐 久。出翼霸君,處契玄友。推祿讓勤,何求何取。遯影介山,浪跡海右 譯文:
介子推,姓王名光,春秋時晉國人。隱居不仕而不為人知。他喜歡趙成子,常與他來往。每天早上都有黃雀停在他家的門上,晉公子重耳覺得介子推是個不平常的人。後來,介子推跟隨重耳出亡十幾年,不辭勞苦。等到回國以後,有一天早晨介山的伯子常來叫他說:“可以離去了。”介子推就辭別母親到介山去了,跟伯子常一道往來。後來,晉文公派了幾千人,帶著玉帛,對他以禮相待,介子推堅持不出山。此後又過了三十年,出現在東海邊,替一個叫王俗的人賣扇子。又過了幾十年,再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了。
介子推深沉幽居,享有久遠年壽。離家輔佐霸業,隱居契合道友。推讓利祿功勞,於世無所取求。隱身遁形介山,浪跡東海之濱。
3.乖龍與乘龍的傳說
原詩叫溪潭恐有乖龍臥,而大鐵鐘為啥改為 溪潭恐有乘龍臥呢?乖龍為啥不飛?這裡還有個美麗的故事《飛龍渡海的傳說》,是受傷無法飛起還是貪戀塵世美景不願飛去呢?龍豈可久臥不起,乖有老實聽話之意,太乖就不太好啦!為啥叫乘龍?溪灘臥有可乘座騰飛而起之巨龍,巨龍載著美女郭芝飛向北方渡海而去,而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將一直傳下去。所以改乖龍,而叫乘龍。(《飛龍渡海的傳說》待續)
結語
受昔陽縣誌辦、村委會委託我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編撰此文,本文內容篇幅不大,但這裡奇特的景觀,深厚的文化、勤勞的人民使我深深熱愛著這片故土,是她給了我無窮的力量。但因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編寫中引用了不少原著文字,為此特向原作者表示由衷感謝,同時一併感謝有關人員,單位的大力支持。
作者北渡海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