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是典藏於天津博物館的一件明代文房用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 外文名:Inkstone with carved copy of stone drum scriptGu Congyi
- 館藏地點:天津博物館
- 所屬年代:明代
- 類別:文房用具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於十座形似鼓的花崗岩石墩上而得名。石鼓文內容為記述周秦王室遊獵之事,是研究其時歷史、文學的珍貴資料。石鼓出土於唐初,現最腳淋霉接近原石的宋拓本在國內已無流傳,此硯即摹刻於宋拓,是研究石鼓文的重要參考。石鼓文的字型,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型。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它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此硯摹刻的石鼓文,亦保留了原作的書體藝術風格,體勢整肅,端莊凝雄洪戰重,筆力穩健。
顧從義(1523—1588),字汝和,號研山,上海人。官中書舍人,大理寺評事。他學識淵博,工書法、善繪畫。因得賜宮中之物石鼓硯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見之硯。為此硯作記、題詩的程瑤田(1725—1814)是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孫效曾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善書法。這些題記、詩文更為此硯增加了文化意趣。
文物特徵
明盼享歡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質蒼黑純淨,石鼓形。直徑18厘米,厚10厘米。硯面開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硯堂,水池之上有“內府之寶”方印,印兩側各一篇顧從義摹刻的“石鼓文”。硯底中部縱開長方形凹面,內書“石鼓”、“子子孫孫用之永保”、“東海顧葛燥定從義摹勒上石”,凹面兩側亦分刻兩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櫻才諒堡旂題銘,表明他於道光辛丑(1841)年重資從曹紹橚處購得此硯並珍藏。硯體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整硯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硯盒製造亦考究,紫檀木質,形狀亦仿肯囑碑民石鼓。盒蓋一周雕刻花卉紋飾,中間鑲嵌白玉螭紋裝飾。盒身一周刻程瑤田《石鼓硯記》及孫效曾題精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