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釉里紅大盤

此展品為明代陶瓷器。胎體厚重,方沿折唇,弧腹淺圈足,內外斜削,足端平切,砂底。盤內外施白釉,釉下繪三重釉里紅圖案。盤心繪山石和折枝牡丹。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釉里紅大盤
  • 館藏地點: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21號
  • 所屬年代:明
  • 所屬博物館:南京博物院
  • 所屬地區:江蘇南京
藏品信息,基本信息,展品介紹,數字博物館,相關信息,

藏品信息

基本信息

明釉里紅大盤(南京博物院)
明釉里紅大盤
規格:盤高10.2厘米、口徑57厘米、底徑35.4厘米
年代:明代

展品介紹

胎體厚重,方沿折唇,弧腹淺圈足,內外斜削,足端平切,砂底。盤內外施白釉,釉下繪三重釉里紅圖案。盤心繪山石和折枝牡丹,盤內外壁均為纏枝四季花卉(牡丹、茶花、菊花、石榴),盤沿繪卷草紋。

數字博物館

2013年,南京博物院與中文百科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了數位化、立體化的權威知識普及台:南京博物院之百科數字博物館。該數字館通過青銅器館、玉器館、陶瓷器館,書畫館等分館,全方位展示了南京博物院的眾多珍貴展品。

相關信息

元代中後期,在青花瓷漸漸成熟的同時,釉里紅工藝也有了進步,已能燒出純正的紅色。由於釉里紅對燒制溫度和窯中環境要求嚴格,大多數元代釉里紅偏黑灰,紅艷欲滴者很少,這樣就限制了釉里紅的發展。其時裝飾手段單一,大多用刻劃塗抹的手法,產量也非常少。釉里紅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間,由於皇室的喜愛而產生需求,僅限於官窯生產,從原料萃取、製作成型、繪畫裝飾到燒制工藝都有了突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