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董其昌行書岳陽樓記卷
- 作者:董其昌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37.6厘米;橫1499.5厘米
- 收藏地: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 創作時代:明代(萬曆年間)
藝術賞析,作者簡介,
藝術賞析
董其昌出身貧寒,萬曆十六年(1589)34歲時中舉進士,開啟了其仕途生涯。他當過編修、講官,後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他對政治異常敏感,在仕途上春風得意。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鑑藏,工詩文,擅書畫及其理論,是晚明最傑出的、影響最大的書畫家。其書法以行、草造詣最高,書風飄逸空靈,立意高遠,張弛有度,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正鋒始終,少有偃筆及拙滯之筆。在章法上,貌學楊凝式,散中錯落,井然有致。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其用墨借鑑傳統中國畫技法,枯澀濃淡,盡得其妙。董其昌書跡筆致輕捷,多見文人的閒情逸趣和靈氣才思;墨分濃淡,色顯五彩,讓人在賞閱中心曠神怡,是見作者揮毫時的飄逸心態與自得神情。
《岳陽樓記》卷是董其昌於萬曆三十亡年(1609)創作的,董時年55歲。作品縱37.6厘米,橫1499.5厘米,是其補福州副使前4個月賦閒時寫的。此時是董其昌書法創作的成熟期——年逾半百,敏於政事,詩文、書畫、仕途等多方面成就名噪天下。但久居官場的董其昌仍然像歷代文人為官一樣,俯首輔弼,忠心不二,然又小心翼翼,矛盾重重,側隱之痛難以言表,即揮毫寫了長卷《岳陽樓記》。從這幅遺世精品中,不難看出董其昌於仕途、於人生的複雜心態。可以說,《岳陽樓記》長卷是董其昌當時思想的寫實,將其內心的複雜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岳陽樓記》是董其昌用中鋒羊毫濡墨而書。此時的董其昌在赴福州前,心事蒼茫,忐忑無為,既厭惡朝廷上下黨派門戶之爭,又自負盛名天下而獨雄,內心深處又恐失落流離。此卷深得米芾書法真諦,氣勢開張,筆力斬鐵,字字如璣珠,筆筆皆送到,顯見成竹於胸,落筆處猶如山石滾落,勢不可當。他揮毫寄興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盛況景觀:“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當書寫至“橫無際涯”時,作者心情陡然一動,又為眼前世事所感嘆;由“朝暉夕陰”以後,重蹈往日之心態,患得與失,筆下遊絲突現;賞至最後,發現作者心情蕩漾,舉目滄桑,完全沉浸於《岳陽樓記》的意境之中。
《岳陽樓記》卷通篇多以三字為一行,章法自然,有雄強茂密、風流倜儻的開頭,也有怦然心動、瞻前顧後、疑慮叢生、感慨難抑而又天衣無縫的組曲。這種,情隨文動、感由心生的自然寫照,使整幅作品如平地起高樓,成為流芳千占的藝術絕唱。
董其昌的《岳陽樓記》卷,是對范仲淹《岳陽樓記》內容與書家自我心態、思想的寫實,是兩代文人精神世界完滿結合的典範。
作者簡介
董其昌(1555-1636),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著名書畫家、鑑賞家,曾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他精於鑑賞,富於收藏,尤善長書法,並致力于山水畫。董其昌對文人山水畫的重要貢獻,在於他進一步提純了繪畫語言,即把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從繪畫的綜合因素中突顯出來,不再僅作為營造圖像的手段,而是成為繪畫表現的重要目的。其結果便是使筆墨的組合成為了單獨的審美客體,使筆墨的精妙與趣味成為畫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畫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