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蟬最早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文化中均有發現,後來在商、秦漢、魏晉六朝直至明清各代都有出土,但其製作風格各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玉蟬
- 器長:5.7厘米
- 寬:2.6厘米
- 出土時間:1969年
這件明玉蟬1969年出土於上海市浦東陸家咀明代陸深墓群。器長5.7厘米,寬2.6厘米。質地潔白,通體光潤晶瑩,器身呈五角形,琢出嘴、眼和翅膀等,輪廓清晰,線條對稱流暢,立體感強,生動反映了明代玉蟬的基本特徵。
蟬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是一種神秘而聖潔的靈物。由於蟬飲露不食的自然天性,被視為高潔清廉的象徵。又因蟬是由幼蟲孕育蛻化而來,又被認為具有復活再生的含義。所以,以玉製成的蟬,不僅成為歷代喜愛的佩飾品,而且也是先民們追求永生的重要斂葬品,常在古墓中發現含在墓主人口中,作玉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