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之間:魯迅傳(丸尾常喜著傳記)

明暗之間:魯迅傳(丸尾常喜著傳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暗之間:魯迅傳》(《魯迅:花のため腐草となる》)是日本魯迅研究學者丸尾常喜撰寫的傳記,日文版首次出版於1985年5月,中譯本首次出版於2021年9月。

該書為丸尾常喜面向大眾讀者撰寫的魯迅全傳,以具體生活場景揭示文學作品的誕生秘密。作者語言風格明白曉暢,描繪出魯迅面對原生家庭的束縛、留學生活的寂寞、職業生涯的苦悶、朋友的離世、兄弟的反目、包辦婚姻與真切愛情的糾結時,所擁有活生生的軟弱和痛苦,以及克服這些痛苦後展現出的偉大、堅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明暗之間:魯迅傳
  • 外文名:魯迅:花のため腐草となる
  • 作者:【日】丸尾常喜
  • 文學體裁:傳記
  • 首版時間:1985年5月(日文版);2021年9月(中譯本)
  • 字數:10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結合魯迅的原著文本和生活軌跡展現了魯迅一生為國家、為民族甘於奉獻的精神和形象。全書共分九章,時間跨度從魯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魯迅生平移動軌跡為章節,沿紹興—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敘述魯迅生平及思想文學的變遷,對魯迅各個時期的重點作品等進行了具體分析。同時,書中也介紹了魯迅所處時代社會環境和思想氛圍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作者通過對大時代氛圍的捕捉還原魯迅的內心變化,從而品鑑名作(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野草》《兩地書》)的背後故事。作者在“鬥士魯迅”的形象背後描繪出生而為人的種種具體困境,以及從這種困境中生長出的悲壯勇氣。

作品目錄

序章
紹興
故鄉
家族
讀書
變故與沒落
南京
“洋務”之學
“變法”之風
日本
思想的熔爐
仙台與醫學
結婚
《新生》
杭州、紹興
歸國者
辛亥革命
北京之一
“辛亥”之死
《新青年》
《狂人日記》
《故鄉》前後
《阿Q正傳》
北京之二
《彷徨》
1925年
“三一八”事件
廈門、廣州
孤島
革命的策源地
上海
“且介”文學
後記

創作背景

《明暗之間:魯迅傳》的寫作緣起是丸尾常喜應日本集英社的邀請,為該社“中國的人與思想”系列叢書撰寫其中一本。這套叢書的主旨是介紹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引領讀者探索他們的生活與思想軌跡。因此,《明暗之間:魯迅傳》的寫作重心也是通過對魯迅人生與文學世界的追索,展現魯迅思想中“歷史中間物”意識的確立過程。

作品鑑賞

傳記依魯迅生平展開敘述,以經歷的城市空間編排章節,勾勒出他在中日兩國九城的生命軌跡。故鄉短暫的歡樂童年,轉而從小康人家墜入困頓,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雖說也有著獲取新知的震撼和欣喜,更多則是舊日陰影的重現、現實生活的碾壓:留學的憂煩屈辱,鼓吹文藝的乏人回響,教育部公務生涯的寂寞無聊,大學教職的失落幻滅,再加上舊式婚姻的苦痛,兄弟怡怡的破滅,重獲愛情的猶疑,同儕後輩的攻訐。這些百年前“小鎮青年”的鬱悶,“人到中年”的迷惘,似乎離如今的人們也不那么遙遠。按照傳記對魯迅生活、思想與文學相互關係的把握,傳統社會、文化所給予他的舊教養與感覺,現實生活使他背負的精神創傷、罪與恥的意識,如毒蛇一般糾纏不休的愛憎的執著,進而還有“個人主義與人道主義起伏消長”的生存方式所內含的激烈矛盾,這一切作為“鬼魂”使他深受其苦,從中形成了他的思想,影響著他的行動,並將歷史與現實化為他獨特的文學世界。他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絕望反抗。這便是該書從動盪大時代的背景之中,洗鍊裁出的魯迅剪影。
傳記頗為注重呈現魯迅與中國傳統的關係,以大量科舉、戲曲、宗教、民俗材料為基礎,讀入魯迅小說、散文里的紹興/中國,讀出民間“小傳統”或鄉土世界之於魯迅的重要意義。作者略費筆墨爬梳魯迅的房族世系、科考的制度、目連戲的因緣,深入觸及傳統/鄉土在魯迅心靈投下的長影,對其創作形成的影響。“從魯迅多年後談論紹興戲劇世界的《無常》《女吊》等散文,可以看出他的民眾觀深深紮根於紹興戲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身上凝結的人的喜怒哀樂中。魯迅的小說大多以魯鎮及其周邊地區為舞台。而魯鎮是一個以紹興及其周邊為原型的虛構城鎮。頻繁選擇魯鎮作為作品的舞台,讓魯迅的文學堅實地屹立在中國大地之上。”這一探索後來擴展成獨具特色的有關魯迅與“鬼”的闡釋系統,補充、完善了中日學界對於魯迅和傳統中國關係的理解。對於大眾讀者來說,通過作者的挖掘和復原,得以重訪魯迅筆下看似遠去的鬼魂世界,或許仍能感受到它們對當下的深遠影響。
傳記也重視在嚴復章太炎等現代中國早期思想及以日本為媒介的世界文藝思潮語境下勾勒魯迅思想的形成脈絡:“《天演論》不僅是第一本系統地向中國介紹進化論的書籍,也是一本清晰展現歐洲學術鮮活生態的書。魯迅獲得的感動亦在於此。”“‘國民性’問題成為魯迅思想軌跡中最大的支柱性論題。不過這絕不僅僅只是革命派的論題。毋寧說,這反倒是寫出《中國積弱溯源論》《新民說》等文章的梁啓超等更熱衷探討的問題。不過,魯、許二人在考察國民性的缺陷時,著眼於漢民族被統治的奴役狀態,認為有必要通過‘革命’從這種狀態中實現自我救贖,這表明他們的思想與章炳麟鄒容已十分相近。”“章炳麟是魯迅自覺尊為師長的人物……章炳麟最重視的是人作為革命承擔者的主體形成。”而述及魯迅東京時期的文藝實踐,作者除了精練分析他的早期論文,從“材源”角度展示它們與歐洲新知的互文,更強調了魯迅面對新世界的“主奴辯證”方式:“在這一時期的評論中,魯迅提及的歐洲書籍約有80種之多,僅憑這一點便可窺知他的學習是多么充滿幹勁。……在至今被視為闡述了魯迅獨創思想的文字中,顯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日語、英語、德語寫作的介紹、研究、概論書籍為材料,裁剪貼合而成的。但與此同時,魯迅能夠一邊收集、翻閱這些文獻,一邊用剪刀加漿糊的方式構建自身的思想,這種強韌的原創性足以讓我們瞠目。”由此,在近代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魯迅一面認識世界,一面建構自身立場的主體形象得以鮮明呈現。
人物傳記的主體是個人的生活,然而作者意識到,魯迅及其文學同時提供了中國近代經驗的“內容”和把握這一經驗的“形式”。譬如,“《朝花夕拾》是一本回憶文集,是步入中年的魯迅對自己從幼年至青年的體驗所做的回顧,但該書通過一個人從幼年時期的家庭生活到辛亥革命前後的體驗,生動地呈現出中國近代歷史的巨大變化。我們能夠在個體的歷史中清晰地品讀出民族歷史的縮影”。他還指出,“書中所描繪的往事是魯迅在寫作時整理和讀取的體驗,所以我們或許不能原封不動地接受魯迅的說法”,提醒注意敘述者的姿態,也提示了不僅要以“歷史的”方式,而且應以“文學的”方式來閱讀和把握魯迅。兩種方式交織於整部傳記,勾連起對於魯迅生活和文學的互讀及分析。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努力在傳記中進行“私事”的歷史化理解和文學性闡釋,或者說為“行動”提供一種思想式的把握,即從中把握“看似完全個人的私事是如何與魯迅思想上的根本問題密切相關的”。他重視以“恥辱”意識來勾連、凸顯魯迅早年經歷、留學體驗、“國民性”思考、《新青年》寫作等當中對於民族陋習的批判,對於“真的人”的呼喚,對於自我“中間物”存在的把握,並由此串聯起對“幻燈片事件”作為魯迅“文學根源的原初場景”的認識,對“民族的自我批評”作為魯迅文學特色的理解,對《狂人日記》等經典作品的解讀,以及對“婚姻”“愛情”作為魯迅生存方式和精神過程的集中呈現。在作者的敘述中,正是經由早年直至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各種公私事情,魯迅不斷掙扎調整著自我,從“將生命完全寄托在自己的過渡性之上”,經歷“與其內心難以抑制的‘生命的一次性’劇烈摩擦”的“彷徨”,繼而“從過去的魔咒中解脫”,終於“踏入一個新的戰場”,可以“同時實現生命的一次性與過渡性”。由此,“魯迅的思想到廣州時期已經基本成型”。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10月8日,《明暗之間:魯迅傳》入選《光明日報》九月光明書榜。
2022年1月24日,《明暗之間:魯迅傳》入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21年度世紀好書”。

作品評價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讀丸尾先生的書有一種親切感,他的魯迅研究專著給人以思路、觀點、方法上的啟示,而這本《明暗之間:魯迅傳》則是面向大眾寫作的,簡潔描繪了魯迅的生平與文學,也深入觸達了魯迅的思維結構和精神世界。我們在進行魯迅研究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神話魯迅”的包袱,而外國學者沒有這樣的包袱。魯迅是需要隔開一定的距離去看他的,丸尾先生的這本傳記,提供了你我中間的魯迅這個偉大“普通人”的心靈肖像。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歌:每個熱愛魯迅的人,心裡都有自己的魯迅。魯迅活在人們心中,就意味著他有無數個分身。丸尾心中的魯迅擁有什麼樣的特徵?他與你心目中的魯迅有哪些不同?這位日本魯迅研究的重要學者,拉近了我們與魯迅的距離。我相信,在這本魯迅傳里,你將與一位有些陌生的魯迅相遇,而在相遇之後,你對魯迅的理解將會有所加深;同時,你也會結識一位溫厚的異國長者,藉助他的眼光,進入我們的一段歷史。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趙京華:本書原版乃是一本面向日本大眾普及中國思想人物的傳記。丸尾常喜先生一生致力於魯迅研究,留下了“丸尾魯迅”的美譽。他緊貼大歷史深度闡發魯迅文學的思想意蘊,從社會史和民俗視角瞭望小說世界的奧妙,關注歷史中人的命運,由此得以照見深深浸透在中國民間土俗世界裡的魯迅之存在。他的觀察方法和研究姿態獨樹一幟而備受中日兩國學界讚譽。本書雖為作者的早年著作,但一樣體現了上述風格。以魯迅的歷史中間物意識和寂寞而吶喊反抗的精神為主線,基於確鑿詳實的傳記資料,用簡約內斂的文字鏤刻魯迅的文學生涯,實乃一本出自專家之手而足可信賴的普及讀物。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羅崗:無論彷徨於明暗之間,或者往復在鮮花和腐土,丸尾常喜先生筆下的魯迅雖然“仿佛心裡有鬼似的”,不時“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但“地火”依然在運行,“夜正長,路也正長”,他的心最終還是指向了“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魯迅:花のため腐草となる》
丸尾常喜
1985年5月
集英社
4081850127
《明暗之間:魯迅傳》
丸尾常喜 著,陳青慶 譯
2021年9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978-7-208-17183-1

作者簡介

丸尾常喜(1937—2008),生於日本九州熊本縣,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曾在大阪市立大學師從魯迅的及門弟子增田涉攻讀中國文學專業碩士課程。歷任北海道大學助教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與文學部教授、大東文化大學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等。著作有《“人”與“鬼”的糾葛:魯迅小說論析》《魯迅〈野草〉研究》等,譯著有《魯迅全集(第2卷)》《彷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等。丸尾常喜是日本戰後第二代魯迅研究者,也被譽為日本戰後魯迅研究的集大成者,開闢出了與竹內好完全不同的、嶄新的研究。他對魯迅的研究,被譽為竹內好“竹內魯迅”、丸山升“丸山魯迅”之後的“丸尾魯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