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抄本《錄鬼簿》,《續錄鬼簿》

《明抄本<錄鬼簿>,<續錄鬼簿>》是元代的戲曲史料性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抄本《錄鬼簿》,《續錄鬼簿》
  • 作者:鐘嗣成、[明]佚名  
  • 所處時代:元代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ISBN:9787101152487 
內容簡介,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錄鬼簿》全書為上、下兩卷。上卷分:“前輩已死名公有樂府行於世者”、“方今名公”、“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三類。據鐘嗣成自注,這三類名公、才人的情況,是他的朋友陸仲良從“克齋吳公”那裡得來的,並非鐘嗣成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未盡其詳”。下卷分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為之作傳,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紀其姓名行實並所編”、“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四類(此據曹楝亭本,《說集》本、孟稱舜本分為六類)。兩卷共記述152位雜劇及散曲作家,大略以年代先後排列;著錄劇目共400餘種。整個元代曲家的情況,都賴以傳世。同時,在書中一些零星的記載中,還揭示了元代雜劇作家的活動和組織情況,並且透露了元代戲曲發展的線索,如院本的創作,雜劇作家的南遷,雜劇作家寫南戲的情況,後期雜劇的音樂採用南北合套的情況等等。這些都為元代戲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至明初,戲曲家賈仲明又增補了弔詞。《錄鬼簿》成書於至順元年(1330),不久,作者又至少作了兩次修改和增補。此書原本已佚,今所流傳的重要版本有:明《說集》本,孟稱舜刻本,曹楝亭本、暖紅室匯刻傳奇本,以及明賈仲明增補過的天一閣藍格鈔本。校注本則有王國維的《錄鬼簿》校注本(以曹楝亭本為底本)、馬廉的《錄鬼簿新校注》本(以天一閣本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的《錄鬼簿(外四種)》以及中國戲曲研究院編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的《錄鬼簿》(以曹楝亭本為底本)。此外,又有《錄鬼簿續編》一卷,約成書於洪熙、宣德(1425~1435)年間,原本未提撰人名氏,因附於賈仲明所增補的《錄鬼簿》之後,有人以為是賈仲明所作。體例與《錄鬼簿》相似,記述了元、明間戲曲家、散曲家的簡略事跡,是研究元末明初雜劇發展的重要史料。但此書惟獨附於天一閣藍格鈔本《錄鬼簿》之後,未見有其他的版本流傳。

作品評價

此外,《錄鬼簿續編》載他“有文集若干卷藏於家”,今也不傳。《錄鬼簿》不但有它的資料價值,同時也表現了鐘嗣成比較進步的文藝觀點。首先,由於他與大部分戲曲作家一樣,屈居下僚,而他所從事的戲曲創作又受到歧視,因此孤傲牢落之氣,耿耿心中,他編撰此書,就是為了替一代經史所不傳,而又高才博識的這些戲曲家作傳,並且“冀乎初學之士,刻意詞章,使水寒乎冰,青勝於藍”,欲以此激勵後學,推動雜劇繼續發展。其次,他諷刺那些門第高貴的人以及對儒家學說似通非通的淺薄之士為“酒罌飯袋”、“未死之鬼”,而高度評價有才華的戲曲家是“不死之鬼”、“雖死而不鬼者”。他還說:“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余有得罪於聖門者。吾黨且噉蛤蜊,別與知味者道”。他在歷來被認為高尚的“性理之學”之外,為戲劇獨樹一幟,另闢門戶,這在當時包含著反傳統的思想因素。第三,鐘嗣成認為創作雜劇要使人“感動詠嘆”,有動人的情節,要“搜奇索古”、“翻騰古今”,提倡創新精神,他還大略指出了戲劇形式與傳統的文學樣式相比,有它的新特點。這些也都是可取的文藝觀點。總之,《錄鬼簿》是元雜劇蓬勃發展形勢下的產物,它適應了中國戲劇發展的需要。

作者簡介

作者鐘嗣成(約1279~約1360),號醜齋。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寄居杭州。約在至元末、大德初(13世紀末)在杭州官學進學,是鄧文原、曹鑑、劉濩的受業弟子,與戲曲家趙良弼、屈恭之、劉宣子、李齊賢等是同窗學友。曾多次參加“明經”考試,不中。後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但是不得升擢,他也不屑於去追求官祿,於是杜門著書。除《錄鬼簿》外,他著有雜劇7種:《寄情韓翊章台柳》、《譏貨賂魯褒錢神論》、《宴瑤池王母蟠桃會》、《孝諫鄭莊公》、《韓信汦水斬陳余》、《漢高祖詐游雲夢》、《馮驩燒券》。這些劇作,今都不傳。還著有散曲,今存小令51首,散套1首。散套《醜齋自序》是他的代表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