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北征

明太祖北征

明太祖北征或稱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針對北元的八次軍事行動。主要包括:1370年(第一次北伐) 、 1372年(第二次北伐) 、 1380年(第三次北伐) 、 1381年(第四次北伐) 、 1387年(第五次北伐) 、 1387年-1388年(第六次北伐) 、 1390年(第七次北伐) 、 1396年(第八次北伐)。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來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從此開始長期的對北元的軍事討伐。

基本介紹

  • 名稱:明太祖北伐、明太祖北伐
  • 地點:長城沿線
  • 時間:1370年—1396年
  • 參戰方:明朝、北元
  • 結果:雙方互有勝負
  • 主要指揮官朱元璋元惠宗徐達李文忠
背景,穩定北疆,戰略要地,過程,第一次北伐,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第四次北伐,第五次北伐,第六次北伐,第七次北伐,第八次北伐,評價,

背景

穩定北疆

明朝建立後,雖然元朝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仍然統治著廣闊的北方草原地區 ,全國許多地區如山西、陝西、四川、雲南、貴州等,仍歸元朝統治,明朝時刻感到重大威脅。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北伐蒙古殘餘勢力,明朝政府為了進一步統一蒙古地區,穩定北部邊疆,在洪武時期,多次出兵蒙古。先後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殘餘勢力。

戰略要地

同時亞歐大陸由於帕米爾山結的存在極大阻礙東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達歐洲,只能通過絲綢之路翻越帕米爾高原,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隨著緯度半徑不斷減小地貌也越平整,是北大西洋暖流以北受到北冰洋濕潤氣流影響的區域,騎兵可以一路從嶺北杭愛山快速機動到喀山汗國境內,僅僅只有3000多公里,遠不如東漢首都洛陽到西域喀什的距離。所以歷史匈奴遠遁歐洲、蒙古西征歐洲看似很遠,其實難度和嶺北機動到杭州是一樣的,任何勢力從嶺北右臂打歐洲,據上攻中原是相當方便。
明朝早期地圖明朝早期地圖
從嶺北出土的遺蹟以及突厥碑文證實漢唐曾在這裡設定過統治機構,但漢唐都以為這地方不適合耕種,忽必烈卻建五衛,每衛萬人,其中屯田者2000 人,屯田軍與其他軍人為二與八之比。京師六衛,每軍抽兵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這就說明,十分之二屯田, 即滿足其餘十分之八的糧食需要。之後,其他各衛抽調的屯田軍有多有少,都與2000 戶相去不遠,雖然中原有的地方屯田軍人數要高出,但還是少數。歷史上中原軍民不斷打走一波總會有另一波不知名的遊牧民族從蒙古高原淵源不斷的涌下,為此元朝從嶺北扼守北方成為重中之重。元朝百年來通過農牧互補把和林打造成“生殖殷富埒內地”的大元雄關,朱元璋與他的謀臣武將正是深知利害,朱元璋毅然北征。

過程

第一次北伐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明朝為肅清蒙古胡元殘餘部隊而進行的大規模統一戰爭。
朱元璋朱元璋
元惠宗自1368年北逃上都後一直逗留在明的邊境地區,並二次南侵以圖奪回原來的大都復辟。1369年六月,元惠宗遷都應昌府,和位於燕山的大都不過兩三天的馬上路程,形成了實在的軍事威脅。朱元璋鑒於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鑑,決定北征消滅北元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命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都督馮勝為右副將軍,御史大夫鄧愈為李文忠副將,中山侯湯和和為馮勝副將,出兵進攻北元。朱元璋根據當時元惠宗在應昌府,擴廓帖木兒定西的情況,決定“分兵為二道:一令大將軍自潼關出西安搗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一令左副將軍出居庸關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援。況元主遠居沙漠,不意吾師之至,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舉而兩得者,此是也。”並命大同指揮金朝興、大同都督同知汪興祖(即張興祖)等先期進攻山西、河北北部作為佯攻吸引北元兵力。
二月二十五日,佯攻部隊金朝興一軍攻克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興祖一軍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縣)。
三月二十九日,徐達率主力攻到定西,並於四月八日在沈兒峪(在定西北),先是由於胡德濟指揮不利,於光戰死。後來大敗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逃往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哈爾和林)。四月丙戌,元惠宗因痢疾死於應昌府,終年五十一歲,在位三十六年。其子愛猶識理達臘在和林繼位為元昭宗。五月初一日,徐達派鄧愈去招撫吐蕃,自己則率主力南攻克陝西略陽、沔州(今勉縣)、興元(今漢中)。五月二十三日,徐達一軍回到西安。
另一路李文忠一軍出居庸關經野狐嶺,在五月初於白海駱駝山擊敗北元太尉蠻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剌,再於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擊敗北元平章上都罕。五月二十一日,李文忠大敗應昌府的北元守軍,攻克這個一個月前還是首都的北元重鎮。在回師途中,李文忠還攻克了興州(今河北灤平),北元軍民3.69萬餘人投降;在紅羅山(今遼寧錦州境內),北元軍民又有6000餘人投降。十月初六日,北元已無成建制的抵抗,徐達、李文忠等奉命班師回朝,明軍第一次北征大獲全勝。
明軍此次北征,兩路皆獲大勝,元朝在近塞的殘餘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

第二次北伐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對北元進行第二次征伐。又稱嶺北之戰。此戰結果,徐達的主力中路軍大敗,李文忠的東路軍得失相當,僅馮勝的西路軍獲勝。第二次北征以失敗告終。
明朝時期的長城明朝時期的長城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第一次北征沙漠,將東北方面之元嗣君愛猶識理達臘和陝甘方面的元將擴廓帖木兒壓縮到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之哈爾和林)以北地區,暫時減輕了明朝北邊壓力(參見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戰)。至明洪武五年初,塞外各地的故元勢力,經過年余休養生息,再趨活躍,東自開元(今吉林農安),西至甘肅、寧夏北部以及各塞要地,均為故元勢力所控制,且不斷南犯。
明朝君臣對故元的態度出現分歧,朱元璋主防,魏國公徐達主攻。經過討論權衡,朱元璋接受主攻意見,於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各率兵5萬人,分三路出征。朱元璋的作戰方針是:以徐達為中路,出雁門關趨和林,揚言急趨和林,實則緩慢進軍,誘元軍出戰而殲滅之;李文忠為東路,出居庸關經應昌(今在內蒙古阿巴哈那兒旗轄境)趨和林,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馮勝為西路,出金蘭(地點不詳,疑為金縣、蘭州之合稱)趨甘肅,以疑元軍,使其不知所向。
這一戰略部署,以中路為正,東、西兩路為奇,奇正並用,三路合擊。中路軍於二月二十九日進至山西境內,徐達以都督僉事藍玉為先鋒,先出雁門關,敗擴廓帖木兒游騎於野馬川(即臚朐河,也即今克魯倫河,位於今中蒙邊境)。三月二十日,藍玉又敗擴廓帖木兒於土剌河(即今土拉河,位於蒙古烏蘭巴托西),擴廓逃去,與元將賀宗哲聯合,在嶺北(元朝嶺北行省,包括今內蒙古東部、北部、黑龍江一部、蒙古和俄國西伯利亞中部的廣大地區,這裡具體為何地,不詳)一線抵禦明軍。
五月初六日,徐達兵至嶺北,輕敵冒進,驟然交戰,被元軍擊敗,死萬餘人,被迫斂軍守塞。七月十一日,偏將軍湯和在斷頭山(今寧夏寧朔東北約300里處)敗績,指揮同知章存道戰死。西路軍進至蘭州以後,潁川侯傅友德率驍騎5000敗元將失刺罕於西涼(今甘肅武威)。進至永昌(今屬甘肅),再敗元太尉朵兒只巴於忽剌罕口,獲輜重牛馬甚眾。然後與馮勝主力會師,敗元兵於掃林山(今甘肅酒泉北),斬首4000餘級,擒其太尉鎖納兒加、平章管著等人,軍威大振。
六月初三日,逼降元將上都驢,獲吏民830餘戶。師抵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故元守將伯顏帖木兒舉城降,繼敗元軍於別篤山口(地址不詳),獲元平章長加奴等270人及馬駝牛羊十餘萬頭。元岐王朵兒只班遁去。傅友德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北),又敗元軍,獲金銀印、馬駝牛羊2萬頭而還。
東路軍於六月二十九日抵達口溫(今內蒙古查乾諾爾南),元軍聞訊而遁,獲牛馬輜重無算,經哈剌莽來(今蒙古洪戈爾)至臚朐河。李文忠留部將韓政守輜重,親率大軍輕裝急進,在土剌河、阿魯渾河(即今鄂爾渾河,位於蒙古烏蘭巴托西北)一帶與元將蠻子哈刺章激戰數日,元軍敗退,獲人馬以萬計,明軍亦死傷不少。
李文忠率師追至稱海(今蒙古哈臘烏斯湖南,哈臘湖西),元兵復集拒戰,李文忠見元軍氣勢甚銳,乃斂兵據險自固並張疑兵,元軍懼有伏兵,不敢逼近,遂引軍而去。李文忠班師而還。十月二十四日,西路軍馮勝班軍回京。十一月,因塞外苦寒,一時難以作戰,遂令中路軍徐達、東路軍李文忠班師。
第二次北征中的三路明軍,基本是各自為戰,沒能按照戰前制訂的策略配合,因此按所遇對手的強弱,命運各不相同。孤軍深入到達北元首都和林一帶的中路軍和東路軍都被北元拚死反擊而損失很大。此戰,主力中路軍戰敗,東路軍得失相當,僅西路軍獲勝,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輕敵冒進。

第三次北伐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又對北元進行第三次北征。二月,北元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率領上萬人在和林屯紮,懷疑有南侵動向。十一日,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其陝西明軍進攻北元。三月二十一日,沐英行軍到達靈州(今寧夏靈武),偵察到脫火赤已經到了乃路(今內蒙古額集納旗東南)。於是沐英急行軍七晝夜,渡過黃河,經寧夏翻過賀蘭山進行突襲;在距離脫火赤軍營50里的地方分兵四路,分別從各個方向乘夜合圍攻襲。脫火赤、愛足等遭突然襲擊,未經激烈抵抗就被明軍俘虜南下。
明朝軍人明朝軍人

第四次北伐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朱元璋對塞外故元進行的第四次進攻作戰。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南侵明邊境。朱元璋命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軍北征。關於此次北征的戰略戰術,朱元璋作了如下指示:首先派偵察部隊出塞,刺探軍事情報,若有埋伏,則誘其深入,待其困疲而反擊之;若無埋伏,即以精兵直搗其營。
四月十五日,朱元璋任命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分兩路出塞北征。東路以傅友德為先鋒,在灰山(今內蒙古寧城東南)大敗元軍,俘獲不少元軍人畜;又行軍到北黃河(即潢河,今西遼河),遇到的北元部隊不戰而逃,被明軍追擊,北元平章別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軍以沐英為先鋒出長城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攻取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內)、嵩州(可能是指松州,在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寧(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渡過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眾。八月底,明軍北征各部勝利班師。

第五次北伐

第五次北伐,是洪武二十年發動的一場北伐戰爭,結果是戰勝納哈出,並把遼東納入明朝勢力範圍。
北元太尉納哈出占據松花江以北地區,有部眾幾十萬人,成為明朝在東北的邊患。故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十萬人,占據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活動於遼東及遼河流域之間,為大明帝國在東北之大患。是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前軍都督商焉參贊軍事,率師20萬人北征故元太尉納哈出。朱元璋親自製定此次北征方略:“駐師通州(今北京通縣),遣人觀其出沒。彼若在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宜以輕騎掩其不備。既克慶州,則以全師徑搗金山(今吉林雙遼東北),出納哈出不意,必可擒矣。”並遣投降明廷的原納哈出部將乃剌吾北還,勸降納哈出。
山東·遼東都司山東·遼東都司
二月初三日,馮勝率兵抵達通州,偵知納哈出分兵屯守慶州,遂遣藍玉率輕騎乘天大雪出兵,殺其平章果來,擒其子不蘭奚,獲人馬而還。三月初一日,馮勝等率師出松亭關,築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寬河(今河北寬城)、會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北)4城,駐兵大寧。五月二十一日,馮勝留兵5萬人駐守大寧,率大軍直搗金山。六月十九日,進至遼河之東,獲其屯兵3000餘人,馬400餘匹,進駐金山之西。時乃刺吾亦到達松花河,力勸納哈出投降。納哈出心懷二志,猶豫不決,先後多次派使臣赴明軍駐地,以獻降為名,觀明軍虛實。在明軍大軍壓境,步步進逼的情況下,納哈出被迫投降。明得其軍民24萬餘人,羊、馬、驢、駝、輜重無數,最後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遼地漢人軍士駐守大寧,馮勝等勝利班師。遼東從此成為明朝勢力範圍,後來成為奴兒乾都司的一部分。

第六次北伐

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至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朱元璋對塞外故元進行的第六次進攻作戰。
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三十日,朱元璋詔命永昌侯藍玉為征虜大將軍,延安侯唐勝宗、武定侯郭英為左右副將軍,都督僉事耿忠、孫恪為左右參將,率軍15萬人第六次北征北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軍行軍到達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偵察到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中蒙邊境之貝爾湖),決定急行軍直撲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明軍到達捕魚兒海南岸,探知脫古思帖木兒的營地就在捕魚兒海東北80餘里,於是發動突襲。脫古思帖木兒毫無準備,與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匆忙逃走,藍玉率明軍精騎追擊千餘里也沒有追上,但脫古思帖木兒逃脫後不久即被其部將也速迭爾(阿里不哥後裔)縊殺。留在營地的北元太尉蠻子倉卒迎戰,失敗戰死,其餘北元貴族投降,其中包括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禿妃並公主等119人、吳王朵里只、代王達里麻、平章八蘭等2994人、軍士男女7.7萬餘人,俘獲馬4.7萬匹、駝4800餘頭、牛羊10.24萬餘頭、車3000餘輛,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等,北元行政的根基被動搖。四月,明軍勝利班師。
韃靼韃靼

第七次北伐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朱元璋對塞外故元進行的第七次進攻作戰。
是年,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屢為邊患,命晉王朱岡、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各率師北征。並以潁國公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南雄侯趙庸、懷遠侯曹興為左右副將軍,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為左右參將,督兵從征。敕王弼率山西兵聽晉王節制,其餘均聽燕王朱棣節制。
三月初二日,燕王率軍出長城古北口(在今北京密雲北),偵知乃兒不花等屯駐迤都(今蒙古蘇赫巴托之達里甘戛附近),遂乘大雪直搗其營,攻其不備。三十日,師抵迤都,先派與乃兒不花有舊的觀童入營求見,大軍進圍其營,乃兒不花等被迫投降,悉收其部落數萬人、馬駝牛羊數十萬頭而還。晉王率軍出塞,不見故元人馬而還。

第八次北伐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元璋對塞外故元進行的第八次進攻作戰。
是年,朱元璋獲悉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以北有北元軍隊活動,就命令駐紮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領兵去大寧殲滅之。朱棣行軍到徹徹兒山,果然碰到北元軍。北元軍大敗,索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被俘虜。明軍騎兵追擊到兀良哈禿城,又遇北元將領哈剌兀,再次大敗北元軍凱旋班師。

評價

明太祖朱元璋的數次北伐沉重打擊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邊疆的危機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長城沿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北部少數民族對中原封建統治的威脅,維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明王朝的封建統治,為促進明初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但連續的軍事行動也消耗了大量的騎兵使得在此後十幾年國家一直執行馬政固壘的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