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水利專史。《明史》系清代官修,乾隆四年(1739)成書,署名張廷玉等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史·河渠志
- 成書時期:乾隆四年
- 記載年間:洪武元年至崇禎十七年
- 詞條類型:水利史事
明代水利專史。《明史》系清代官修,乾隆四年(1739)成書,署名張廷玉等撰。
《明史·河渠志》是研究了解14~17世紀治理黃河、京杭大運河以及黃淮運交叉矛盾的基本文獻,對全國其他河流水利也有相應記述。此志從未單行,歷來隨《明史》流傳。《...
四、點校本《明史》《河渠志》6校勘三則 (65) 五、中華點校本《明史·河渠志》釋疑六則(69) 六、點校本《明史》《河渠志》6宣德直省水利記事考誤 (75...
《明史·河渠志》中有一處提到太行堤:“化龍(李化龍,萬曆三十一年任總理河道)甫至,河大決單縣蘇家莊及曹縣縷堤,又決沛縣四鋪口太行堤,灌昭陽湖,入夏鎮,橫衝...
積塞是漢語辭彙,拼音jī sāi,意思是積滯堵塞,出自《明史·河渠志一》。... 積塞是漢語辭彙,拼音jī sāi,意思是積滯堵塞,出自《明史·河渠志一》。
[1] 《明史·河渠志一》:“ 成化 七年命 王恕 為工部侍郎,奉敕總理 河道。總河侍郎之設,自恕 始也。”《明史·河渠志三》:“ 成化 七年,又因廷議,分...
《明史·河渠志·滹沱河》,也記有傅漢臣的事跡。嘉靖十年冬,傅受命巡按順天等府。順天府是明朝北京所在地,稱“京畿”、“畿輔”,是“天子腳下”之地。傅御史...
《明史·陳瑄傳》:“ 濟寧 以北,自 長溝 至 棗林 淤塞,計用十二萬人疏濬,半月可成。”《明史·河渠志三》:“淮河及鴻溝境山疏濬工程……帝命新任總河都...
其治理成就俱載《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駕浦引吳淞江上游水自劉家港入江;開范家浜,上接大黃浦,引澱山湖水自南蹌口入海,從而改變了太湖下游泄水道...
[5] 《明太宗實錄》、《明史·河渠志》及《漕船志》等文獻也均可證明,在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陳瑄開埠之前,“清江浦”已經被作為沙河故道的名稱,且已經建有...
③《明史·河渠志二》:“淮泗之水不下清口而下山陽,從黃浦口入海。浦口不能盡泄,浸淫高、寶邵伯諸湖,而湖堤盡沒。”①《漢書·食貨志下》:“富者不得...
★《明史·河渠志五》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概述圖冊(1) 參考資料 1. 兩利俱存 .線上漢語詞典[引用日期2019-06-07] 兩利俱存的概述圖(1張) V百科往期...
10、《大清一統志》又雲:"賈魯河在曹縣西四十里,自黃陵崗至楊青村,元至正中,工部尚書賈魯所開。"查《明史·河渠志》,今曹縣西黃河故道即"元朝末年之賈魯河...
《明史·河渠志六》:“請帑銀三萬兩,並靈州六年鹽課,以給其費。”《紅樓夢》第七一回:“禮部奉旨,欽賜金玉如意一柄,彩緞四端,金玉杯四件,帑銀五百兩。
《明史·河渠志·黃河》:萬曆“十八年(1590年),(黃水)大溢,徐州水積城中者愈年。眾議遷城改河。(潘)季訓浚魁(奎)山支河以通之。起蘇佰湖至小河口,積水...
天順五年秋七月,據《明史·河渠志》載:“河決汴梁土城,又決磚城,城中水丈余,壞官民舍過半。周王府宮人及及諸守土官皆乘舟筏以避。軍民溺死無算。襄城亦決...
① 上述數據錄自《明史·河渠書》。關於會通河的南北落差,據近代測量,濟寧舊船閘底高微山湖南端的藺家壩底不到二米,高臨清舊閘底不到八米。新數據似乎還須重...
《明史·河渠志一》:“若海口則自 隆慶 三年海嘯,壅水倒灌低洼之地,積瀦難洩。”蔡元培《第六版自序》:“ 澹人之賄金豆,以金鎖影之;其假為落馬墜積瀦中,...
《明史·河渠志四》:“帝以海道迂遠,卻其議。”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 迂遠 .查字典[引用日期2015-11-20] 圖集 迂遠的概述圖(1張) V百科往期回...
《上海地名發展概略》,《上海建設修志》,1995年1期。《〈明史·河渠志六〉一處重要字誤》,《歷史地理》,第14輯。《〈職官錄〉與清代行政區劃》,《歷史地理》...
元史·河渠志·運河 明史·河渠志·運河 清史稿·河渠志·運河 彩圖參考資料 1. 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基礎 .科學出版社[引用日期2020-02-25] 圖集...
可是,《明史·河渠志》和《明世宗實錄》里,都記載了傅漢臣任御史時的很有價值的建言,博學如《道光志》總纂者,至少是應該熟悉《明史·河渠志》的,卻未予採錄。
《明史·河渠志六》:“凡開塘堰四萬九百八十七處,其恤民者至矣。” [1] 參考資料 1. 資料 .漢典[引用日期2015-01-05]
《明史·河渠志》稱“台莊”,明正德年間所立之泰山廟碑文中稱“台家莊集”,萬曆三十四年(1606),總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曹時聘,在上奏朝廷的《泇河善後事宜書...
《明史·河渠志一》:“復遣工科給事中 何起鳴 往勘河工。”《老殘遊記》第三回:“本省更有這個河工,實在難辦。”2.指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員。 清 昭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