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同年圖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十同年圖卷
  • 外文名:10 the same year careful
  • 朝代:明
  • :48.5cm
  • :257cm
簡介,主要內容,

簡介

《十同年圖》卷,明,絹本,設色,縱48.5cm,橫257cm。
明十同年圖卷
《甲申十同年圖》第一曹(三人)
王軾:時年六十五,高顴多髯,髯發半白,袖手而略向右側坐;
焦芳:時年六十九,鬍鬚不多,鬢髮斑白,左手握帶,右手扶椅,端肩正坐;
謝鐸:時年六十九,微須多鬢,白髮細長,左手扶膝,右手持一書冊,略向左側坐;
《甲申十同年圖》第二曹(四人)
曾鑒:時年七十,鬍鬚不多,面色發紅,左手握帶,右手扶膝,略向右側坐;
閔珪:時年七十四,虎頭方面,大目高鼻,須髯長而微白,左手握帶,右手持牙牌,稍偏左正坐;
張達:時年七十二,鬚髮皆白,面容老皺,雙手握帶,稍偏右正坐;
戴珊:時年六十七,面色發紅,不見長須,袖手端肩,正襟危坐;
《甲申十同年圖》第三曹(三人)
陳清:時年六十六,紅面略長,雙眉濃黑,鬚髮斑白,略向右側坐;
劉大夏:時年六十八,臉面略方而長,鬚髮皆白,左手握帶,右手按膝正坐;
李東陽:時年五十七,臉面略長且消瘦,鬍髭數根,左手扶膝,右手持書卷,略向左側坐。

主要內容

本幅無款印。卷後有李東陽書《甲申十同年圖詩序》,鈐“賓之”(白文)、“大學士章”(朱文)印各一方。之後有閔珪、張達、曾鑒、謝鐸、焦芳、劉大夏、戴珊、陳清、王軾、李東陽等10位與會者的唱和詩,詩為七律,或兩首,或一首,惟李東陽三首,共十八首,皆本人親手書,接之是聚會次年(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謝鐸的《書十同年圖後》,劉棟於嘉靖己亥(1539年)所書《書莊懿公同年燕會卷後》、王世貞隆慶己巳(三年,1569年)跋、閔珪玄孫閔聲於明亡後所書《甲申十同年圖卷後跋》、閔氏裔甥沈三曾於康熙戊辰(二十七年,1688年)所作圖考、沈涵七言長詩及民國二十年(1931年)譚澤闓跋。
這是一幅描寫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10位高級官員聚會情景的富有紀念意義的群像畫。據卷後各人的序與跋,與會10人都是明天順八年甲申(1464年)的同榜進士,聚會時間為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聚會處在閔珪府第之達尊堂。與會者都是在朝重臣,年齡以閔珪最大,74歲,李東陽最小,57歲。
畫面上人物分為三組,從卷首起第一組三人分別是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禮部右侍郎謝鐸;第二組四人分別是工部尚書曾鑒、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右侍郎張達、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第三組三人分別是戶部右侍郎陳清、兵部尚書劉大夏、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此次聚會經過精心準備,宴飲唱和之外並繪圖紀念,畫工現場寫生,只有焦芳因赴湖南公幹,事先預留下舊稿。因此圖中每人的相貌均為真實的寫照,而人物的組合排列則是畫家的安排。背景襯以梧桐、修竹、芭蕉、松樹,其間穿插几案、書冊、酒具以及童子數人。景物簡練有序,不作過多渲染,有意突出顯赫的朝廷高官群像,顯示出創作的宗旨。
明代高官舉行雅集,與前代雅集的參與者多為致仕老臣或名士不同,除追慕前代“耆英碩德”之外,更有顯示自己的地位與政績之意,對“盛世明君”的讚美在題跋中亦屢屢可見。十同年居高官主要在明孝宗(1487-1505在位)時期,時朝中多正士,宦官和廠衛也都較循謹,整個官僚體系呈現出較為清明的景象。《十同年圖》儼然是明代繁盛時期官場最後的寫照,六部大臣昔日心存魏闕、威嚴謹慎的音容笑貌,華貴高雅之氣中蘊含的凝聚力,在孝宗以後的朝代中再也找不到了,也正是因為失去這種凝聚力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
此圖當時共畫了10本,每家各留一本。此卷是閔家所留,在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為法式善收藏,是10本中倖存的孤本,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