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明散曲創作總體上處於盛而不衰的狀態,作家人數眾多,創作數量可觀。而在不同階段以及具體作家身上,發展狀況與創作風格又各有特點。
相對於中後期而言,明初的散曲創作顯得比較沉寂,成就不高,當時較有影響的數皇室貴族朱有燉,有散曲集《
誠齋樂府》。由於長期生活在北方而對南方音調不太熟悉的緣故,朱有燉所作多為北曲,但他對南曲也比較欣賞,曾用心研習。大致來說,朱有燉的作品在藝術上追求音律之美,明人沈德符稱其“調入弦索,穩葉流麗,猶有金元風範”(《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五《詞曲·填詞名手》)。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朱氏散曲中慶賀、遊樂、題情、賞詠等題材占多數,表現出雍容華貴、放逸閒適的貴族趣味,內容比較單調。但也有個別作品寫到他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呂山坡羊·省悟》第一首便有“膏粱供奉,寰區知重,浮生自覺皆無用。德尊崇,祿盈豐,渾如一枕黃粱夢”的感慨,雖處於優裕的生活環境,卻難以消除精神生活貧乏所帶來的空虛頹唐之感,不失為作者內心世界某種真實的寫照。
弘治、
正德年間,散曲創作開始走向興盛,作家不斷出現,像北方的王九思、
康海,南方的王盤、陳鐸等人,都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王九思和康海分別有散曲集《碧山樂府》、《沜東樂府》,兩人同為前七子文學陣營中的成員,政治上也有相似的遭遇,都曾被列為宦官劉瑾同黨而或遭貶官,或遭罷職。坎坷的生活際遇使他們更清醒地看到世俗環境尤其是仕宦生涯中的種種艱險。
王九思《次韻贈邵晉夫》套曲:“宦海深他怎游,勢門開眾所趨,眼前世態真覷。”(《一煞》)康海《滿庭芳·遣興》:“數年前曾待金門漏,膽顫心愁。時運乖難消世口,路歧多偏惹閒尤。”反映了世態炎涼和官場中的壓抑、艱險,充滿了憤世嫉俗之感。
重要人物
王、康去官後常在一起游處,《
明史·文苑傳》稱他們“每相聚沜東鄠、杜間,挾聲伎酣飲,制樂造歌曲,自比徘優,以寄怫鬱”。他們的不少作品寫到了解官後放情任性的生活態度,以暢抒胸中塊壘,風格雄爽質樸,渾厚跌宕,體現著北方作家豪放雄邁的創作特徵:
王九思
熱功名一枕蝶,冷談笑兩頭蛇,老先生到個睄破些。枉費喉舌,枉做豪傑,越伶俐越著呆。繞柴門山色橫斜,掃香階花影重迭。濁醪沉醉也,稚子緊扶者。嗟!再休去風波里弄舟揖。(
王九思《寨兒令·對酒》)
康海
數年前也放狂,這九日全無況。閒中件件思,暗裡般般量。真箇是不精不細醜行藏,怪不得沒頭沒腦受災殃。從今後花底朝朝醉,人間事事忘。剛方,奚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與康。(
康海《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飲中閒詠》)
這些作品放達中寄寓失意,悠閒中含藏不平,刻露了傳統士大夫既不願放棄仕途進取,又對自身遭遇無能為力而聊以自慰的心態,包含作者濃厚的感情色彩。
與王、康創作相比,這一階段以王盤、陳鐸等人為代表的南方散曲家的作品,內容則顯得較為廣泛,風格大多清麗俊逸。
王盤
王盤(約1470~1530)著有散曲集《王西樓樂府》,作品數量幷不多,但取材比較豐富,或記事寫景,或詠物述志。他的《朝天子·詠喇叭》諷刺了宦官恃權橫行的行徑,是為人常提及的名作。《南呂一枝花·久雪》則將雪描繪成“顛倒把乾坤礙,分明將造化埋”,而又使“遍地下生災”的“冷禍胎”,實是藉此來表達對社會惡勢力的不滿。這些都顯示出作者正直的胸襟。他一生不求仕進,自稱是“不登科逃名進士”,“不耕田識字農夫”,閒逸的隱居生活在其筆下成為心志所向的歸宿,如《南呂一枝花·村居》寫出了一介隱士孤高灑脫的情懷:
不登冰雪堂,不會風雲路;不乾丞相府,不謁帝王都。樂矣村居,門巷都栽樹,池塘盡養魚。有心去與白鷺為鄰,特意來與黃花做主。
陳鐸
陳鐸(約1488~約1521)散曲有《秋碧樂府》、《梨雲寄傲》、《滑稽餘韻》等集。其中《秋碧樂府》、《梨雲寄傲》是他前期的作品,題材大多模仿前人風月閨情之作,幷沒有多少新的開拓,但文字清麗可觀,王世貞說他“所為散套,既多蹈襲,亦淺才情,然字句流麗,可入弦索”(《曲藻》)。較有特色的應數他的《滑稽餘韻》,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城市各種行業中的人物,取材上有新的突破。對於這些人物,作者有表示讚美同情的,如寫瓦匠“弄泥漿直到老,數十年用盡勤勞”(《水仙子·瓦匠》),鐵匠“鋒芒在手高,鍛鍊由心妙”《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鐵匠》;也有加以嘲諷痛斥的,如說門子“鋪床迭被殷勤,獻寵希恩事因”(《天淨沙·門子》),牢子“歸家欺侮街坊,仗勢渾如虎狼”(《天淨沙·牢子》),表現出作者鮮明的愛憎態度。有的作品刻畫人物較為成功,如寫媒人“沿街繞巷走如飛,兩腳不沾地”(《朝天子·媒人》),巫師“手敲破鼓,口降邪神。福鶏淨酒思一頓,努嘴胖唇”(《滿庭芳·巫師》),描繪形象生動。應該說,《滑稽餘韻》較廣泛而真實地反映了明朝中葉以來逐漸繁榮的城市生活面貌。
自嘉靖年間以來,與整個文學創作演化的步調相一致,散曲創作進一步繁茉,南北方都有不少作家湧現,其中如金鑾、馮惟敏、梁辰魚、施紹莘等都是當時較有成就的人物,各家創作風格從總體上看更趨於豐富多樣。隨著崑山腔的內興起,一些地區南曲盛興,而北曲有衰落的趨向。
馮惟敏
馮惟敏(1511~約1580)是北人作家中的佼佼者,也是這一時期散曲創作的大家,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他的作品描繪的生活面較廣,具有較強的現實感,不少內容或反映時艱,或抨擊政治弊端,或摹寫其他人情世態,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不同方面。如《胡十八·刈麥有感》、《折桂令·刈谷有感》、《玉江引·農家苦》、《傍妝檯·憂復雨》等作,對遭遇自然災害和官府捐稅之苦的農家給予關注與同情。《玉江引·紀笑》抒發對“更不辨蒼白,何處尋公論”的畸形世態的憤激之情。而《改官謝恩》則寫到官場“忘身許國非時調,奉公守法成虛套”的陰暗面。
馮惟敏解官歸田後寫下了不少遣情抒懷的篇章,流露出對昔日仕宦生活的煩倦和厭惡,刻畫悠閒落拓的心境。他的《耍孩兒·十自由》堪為代表:
膝呵見官人軟似綿,到廳前曲似鉤,奴顏婢膝甘卑陋。擎拳曲跽精神長,做小伏低禮數周。俺如今出門兩腳還如舊,見了人平身免禮,大步搊搜。
足呵任高情行處行,趁閒時走處走,腳跟兒磴脫了牢籠扣。潛蹤洞壑尋深隱,濯足滄浪揀上流。皂朝靴丟剝了權存後,再不向鵷班鵠立,穿一對草履雲遊。
作者將閒適的歸居生活和拘束的官場情形作對比,表達了他對灑脫自在生活的嚮往。
馮推敏散曲格調大多爽逸豪邁,遣詞造句率直明白,體現出北派作家的創作風格,《河西六娘子·笑園六詠》便是一例,其二、六詠:
人世難逢笑口開,笑的我東倒西歪,平生不欠虧心債。呀,每日笑胎嗨,坦蕩放襟懷,笑傲乾坤好快哉!
名利機關沒正經,笑的我肚兒里生疼,浮沉勝敗何時定?呀,個個哄人精,處處賺人坑,只落得山翁笑了一生。
金鑾
金鑾(1494~1583)生於北方,但長期寓居南京,所以作品有著南方作家的風格。著有《蕭爽齋樂府》。他的散曲題材上大多為酬應、游宴、嘲謔、風情等,幷無多少創新,但藝術上較有特點:一是講究音律和諧,作品清麗婉轉,馮惟敏稱他“一字字堪人愛,一聲聲音呂和諧”(《海浮山堂詞稿·酬金白嶼》)。二是筆法亦莊亦諧,自然活潑,常於輕巧自如的勾勒中透出雋永的意味。如《曉發北河道中·落梅風》:“幹了些朱門貴,謁了些黃閣卿,將他那五陵車馬跟隨定,把兩片破皮鞋磨的來無蹤影,落一個腳跟乾淨。”語氣間雜戲謔,在自我解嘲之中,流露出幾絲為生活所迫而求謁權貴的無奈。三是語言樸實淺顯,《鎖南枝·風情集常言》尤為突出,其中如:“心腸兒窄,性氣兒粗,聽的風來就是雨。尚兀自撥火挑燈,一密里添鹽加醋。前怕狼,後怕虎,篩破的鑼,擂破的鼓。”有時還插入一些生活化的俚言俗語,如“鼻凹里砂糖怎舔,指甲上死肉難粘”(《沉醉東風·風情嘲戲》),“骨朵嘴掛油瓶,誰人是你眼中丁”(《胡十八·風情嘲戲》),這些都使散曲語言更為生動形象,富有生活氣息。
梁辰魚
梁辰魚有散曲集《江東白薴》。他“素蹈歌場,兼獵聲囿”(《詠簾攏序》),精通音律,曾採用崑山腔創作傳奇《浣紗記》。其散曲作品講究鍛字鍊句,文辭典麗華美,幷注意吸收詞的寫作手法,因此不少曲文呈現出詞味重而曲味淡的特徵。《江東白薴》中像酬贈、題詠、艶情等散曲常見題材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但真正引人注意的是一些抒情寫懷的篇章,它們從不同側面較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如《暮秋閨怨·白練序》:
西風裡,見點點昏鴉渡遠洲。斜陽外,景色不堪回首。寒驟,漫倚樓,奈極目天涯無盡頭。消魂處,淒涼水國,敗荷衰柳。
此曲雖取題閨怨,但據曲序,實是作者有感於自己“淪身未濟,落魄不羈”,“因假閨人之意,以開烈士之膺”,“非兒女之情多,是英雄之氣塞”,悲涼悽愴的語調中顯出作者英雄失路、襟抱難開的抑鬱,感情深沉,為作者胸次真實的展露。
梁辰魚散曲以工詞藻著稱,繼而後起的另一位散曲家沈璟則注重聲律,兩者在曲壇造成很大影響,不少人或崇梁或崇沈,於是明代散曲逐漸轉向詞藻化、音律化。但過分注重文辭聲律,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散曲的創作。
施紹莘
施紹莘(1581~1640)是晚明時期重要的散曲作家,若有散曲集《秋水庵花影集》,其中套數占多,共86首,小令72首。他的作品大多“隨境寫聲,隨事命曲”(《春遊述懷》跋),較少受文辭與聲律的約束,與當時詞藻化、音律化的創作風氣有所不同,在曲壇獨樹一幟。
題材多樣、獨造新境是施氏散曲一大特點,他善於捕捉生活中各種人情物志,在作品中加以表現,如“茅茨草舍之酸寒,崇台廣囿之弘侈,高山流水之雄奇,松龕石室之幽致,曲房金屋之妖妍,玉缸珠履之豪肆,銀箏寶瑟之縈魂,機錦砧衣之愴思,荒台古路之傷心,南浦西樓之感喟,憐花尋夢之幽情,寄淚緘絲之逸事,分鞋破鏡之悲離,贈枕聯釵之好會,佳時今節之杯觴,感舊懷恩之涕淚”(《秋水庵花影集》自序),都成為描摹的內容。在作者的筆下,它們往往情狀畢具,新意生髮,別具一番意味。以套數《楊花》中的一曲為例:
天涯日暮,江頭春尾,漢苑隋堤休矣。模糊如夢,一痕驚破遊絲。偏向酒旗風底,畫舫欄邊,唐突無規矩。一從飄泊也不來歸,但林外聲聲哭子規。留不住,推不去,有人獨立斜陽里,懷古淚,送春杯。
此曲重在寫意摹神,由春日四處飛揚的楊花,引發出作者“模糊如夢”的感覺,再歸結到淒迷憂鬱的懷古送春情懷,造意新穎,回味雋永。
施曲的另一特點是注重情感的自然貫注,較少有矯飾做作的毛病。比如他的作品中儘管不乏那些男女風情的曼吟低唱,但由於情激而發,所謂“情至文生,不能已已”(《贈人》跋),仍有一定的藝術魁力,不同於同類題材的一些平庸之作,《與妓話舊感贈》、《贈嫩兒》、《感亡妓和暗生作》等即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