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縣信莊村

昌黎縣信莊村

昌黎縣信莊村,灤河在昌黎縣境由北向南流去,在向東拐彎的地方有一個小村,叫“渤河寨”;而在渤河寨村北二三里地,有一個大村,叫“信莊”。如今,渤河寨在行政上歸信莊管轄,統稱“信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昌黎縣信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秦皇島市
  • 政府駐地:昌黎鎮一街後行58號
  • 電話區號:0335
  • 地理位置:華北地區·東北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地處灤河拐彎處的渤河寨,相傳為明朝時的山東移民李姓兄弟建立,因其地西有灤河,東有渤海,為取吉利,莊西稱“撥河寨”,莊東稱“撥海寨”;後來,“撥河寨”和“撥海寨”分別被寫成“渤河寨”、“渤海寨”,如今統稱為“渤河寨”。

歷史沿革

1981年地名普查時,渤河寨有357人。與渤河寨同為灤河沿岸村落的信莊,相傳為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山西王、姬、胡、馮、董等姓移民建立,因各姓移民和睦相處,相互恪守信義,村莊得名“信莊”。
信莊的村址原在如今的灤河西岸,清朝光緒十二年(1886年)夏天,灤河泛濫將村莊沖塌,村民被迫遷居到相距那裡有二三華里的現址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村落。
信莊是一個大莊,人口較多,1981年地名普查時全村有2347人。信莊和渤河寨的耕地,1981年地名普查時有4790畝。
如今,信莊的人口變化不大,有2630多口人,耕地卻減少到3600多畝(一是被灤河泛濫吞噬一些,一是修建沿海高速公路徵用一些)。
另外,信莊人多年在灤河套里辟有3000多畝林地。黎縣歷史悠久,有著反帝、反封建的光榮傳統。特別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星火迅速傳到了昌黎,使昌黎大地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一、“五四”火種傳碣石
1907年至1924年間,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圉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曾先後多次來到碣石山區的五峰山韓文公祠。他利用這裡的幽靜環境,夜以繼日地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和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書刊資料,探索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分析中國革命屢受挫折的根本原因,進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拓荒工作。
1919年5月,李大釗在北京領導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很怏,這場運動的烈火燃遍了全國各地,火種也傳到了碣石山下的昌黎。
6月初,一批在北京上學的大學生回到家鄉昌黎後,把“五四”運動的訊息迅速傳到了各個學校。在匯文中學,儘管美國牧師羅恆義百般控制,青年學生們的愛國熱情還是噴發而出。
一天晚上,匯文中學和師範講習所的學生,在科學樓召開了大會,會上,由從北京來的學生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介紹了北京“五四”運動的盛況,還介紹了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地學生聲援北京學生的情況,以及上海等地工人舉行罷工、商人舉行罷市,唐山的工人和灤縣師範學校的學生舉行罷工、罷課和示威遊行的情況。
會場上,學生們情緒激昂,一致通過了回響“五四”運動的行動決議。許多學校的學生都罷了課。還有一些學生自動組織起來,到兩山、五峰山等鄉村去宣傳,很快便在城鄉形成了愛國運動的高潮。
李大釗在北京領導了“五四”運動後,於1919年7月下旬攜子李葆華來到五峰山韓文公祠避居。這時正值胡適在《每周評論》第31期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反對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宣揚資產階級改良主義。
針對這篇文章,李大釗同志寫出了批駁胡適謬論的公開信《再論問題與主義》,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它打擊了資產階級右翼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和污衊,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一步傳播的思想陣地。
這期間,李大釗撰寫了長達兩萬六千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比較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篇文章後來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它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進一步深化。
1925年,昌黎的鄰縣樂亭、灤縣等地陸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在黨的領導下,這些縣的民眾運動開展得比較活躍。
1927年秋,玉田縣舉行了農民武裝暴動,對昌黎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28年,昌黎的民眾鬥爭也出現了高潮。如昌黎縣鹽警藉口查私鹽,到葛條港村挨戶搜查,想乘機敲農民的竹槓,當村長出面調解時,遭到鹽警的毒打,百姓們忍無可忍,將鹽警圍起來痛打一頓。以後,又陸續爆發了數次反苛捐雜稅的鬥爭。
1931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委派宋維新在灤縣稻地鎮(今屬丰南縣)組建了中共灤(縣)、樂(亭)、豐(潤)、昌(黎)中心縣委員會,統一領導北寧鐵路以南各縣的革命鬥爭。“九·一八”事變後,冀東各縣興起了抗日救亡的熱潮。此時,樂亭縣籍的共產黨員、木瓜口村支部書記岳澤普,經常與位於昌(黎)樂(亭)邊境的昌黎縣信莊村地張其羽秘密來往,共商抗日救國工作。1933年,張其羽經岳澤普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昌黎縣本地的第一名共產黨員。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昌黎的革命活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二、昌黎大地燃烽火
1935年12月25日,日軍唆使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了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8年7月,昌黎人民參加了冀東十萬工農武裝大暴動。7月8日,由昌黎人民組成的一支起義隊伍,在於振忠的率領下,到灤縣集合,與安各莊警察分局和民團起義隊伍匯合,合編為冀東抗日聯軍第九總隊。在姜各莊一帶,由張其羽等人組成的一支昌黎暴動隊伍,又與樂亭的起義隊伍匯合,組成了抗聯第五總隊。接著,赤崖一帶的人民也配合灤縣和樂亭人民的起義,舉起了抗日暴動的紅旗。8月4日早晨,在張其羽的領導下,由幾十人組成的農民武裝,攻破赤崖偽警察所,繳獲了敵人的部分槍械,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幾百人。另外,在荒佃莊一帶,丁萬友率領的一批人員也比較活躍。為了爭取這支隊伍共同抗日,張其羽親往丁處,向其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結果聯合成立了華北抗日聯軍昌黎支隊,丁萬友任司令員,張其羽任黨代表。8月6日,大蒲河鹽警隊的200多人也開始起義,在攻下裴家堡分駐所後,也和抗日聯軍匯合。至此,昌黎抗日暴動的隊伍已達四五千人。除城關和二區的偽警察所外,抗日聯軍先後把全縣農村的集鎮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8月22日,抗日聯軍在司令丁萬友的指揮下,開始攻打昌黎城,由於日偽軍憑城防工事堅守和日軍鐵甲車開來助戰,這次戰鬥沒能把城攻下來。8月27日,抗日聯軍又攻城,仍未攻下。進入10月,日偽軍調來援軍,昌黎抗日聯軍轉移路北,靠攏從平西東進的八路軍第四縱隊。10月中旬,昌黎抗日聯軍根據冀東抗聯總部的命令,西撤平西整訓;結果於10月22日在遵化宮裡遭日偽軍襲擊而潰散,司令丁萬友等上百人犧牲。
抗日武裝起義失敗後,張其羽又在自己的家鄉秘密地進行著抗日的活動。為了擴大革命武裝力量,張其羽積極主動地去聯繫曾經參加過暴動,後來投降了日本侵略者,當了偽警備小隊長的劉成玉。1939年2月,冀東黨組織又派岳澤普在灤河南召集了一次有張其羽、李曉光等人參加的會議,會上成立了“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分區昌(黎)樂(亭)辦事處”,張其羽任辦事處主任,任務是恢復和發展黨組織,組建革命武裝和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張其羽通過做劉成玉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久,由於形勢緊張,冀東特委又命令北寧路南各部隊和地下工作人員向路北轉移,只留下張其羽、李曉光等少數同志,繼續堅持昌黎南部的工作。1940年春,張其羽做爭取劉成玉工作的情況,被叛徒王二虎發覺。在此情況下,張其羽等決定派李曉光去路北向上級黨委請示工作,但到即將動身前,形勢已非常惡化,等請示回來再行動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在一天晚上,張其羽帶領一部分武裝,在樂亭西部地方武裝組織負責人田志修的配合下,迅速攻下了姜各莊偽警備中隊部,打死了中隊長王二虎,繳獲了200多支槍。然後,張其羽帶領部分武裝轉移到路北。後來,上級黨組織派張其羽去平西學習,在從平西返回途中張其羽不幸被敵人包圍,為祖國、為人民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張其羽犧牲後,上級派李曉光回到路南,繼續在昌黎和樂亭邊境一帶活動。1941年,由姜明遠等組成的海防區工作團,由樂亭渡過灤河,到昌黎的皇后寨、赤崖一帶進行活動,進行根據地的開闢工作。
1941年至1942年,日軍推行了第三和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對冀東抗日游擊根據地進行輪番“掃蕩”和“蠶食”。1942年8月,中共晉察冀分局十三地委組建了遷(安)盧(龍)昌(黎)聯合縣辦事處,其下轄範圍包括盧龍、撫寧大部及遷安、昌黎之一部。是年夏天,十三軍分區十二團一部東渡灤河、青龍河,到盧龍、昌黎和撫寧的接壤地帶進行武裝開闢灤東北寧路北工作。10月,中共遷盧撫昌聯合縣工委建立,從而出現了黨政軍協力開闢灤東的新局面。經過一個時期的工作,遷盧撫昌聯合縣有四分之一的村莊有了黨組織,黨員人數多達800多人。
1942年12月底,中共路南工作委員會書記丁振軍派遣燕雲程到灤東北寧路南昌黎、撫寧一帶開闢地區。燕雲程隱蔽在昌黎路南東部的草廠莊村,以本匠鋪作掩護,由“點”而“線”而“面”,秘密地組織和發動民眾,同日偽軍進行鬥爭,直到1943年5月以灤東工作團名義公開活動。同時,在草廠莊村秘密發展抗日積極分子入黨,並於1943年夏天建立了中共草廠莊村黨支部。
1943年8月,遷盧撫昌聯合縣在下轄5個總區的基礎上,新設第六區,年底,又在北寧路南昌(黎)姜(各莊)路以西至灤河一帶設立了第七區,區里建立了武裝小隊,區小隊利用各種有利時機,消滅分散的敵人,摧毀日偽鄉、保組織,發動民眾,為抗自征糧征款。
1943年7月,臨(榆)撫(寧)昌(黎)聯合縣建立,下轄山海關、秦皇島、北戴河大部及撫寧、昌黎之一部。聯合縣建立了基幹隊,區建立了游擊隊,黨員最多時達到100餘人。
1943年夏天,中共冀熱邊特委第四地委組建了中共昌(黎)樂(亭)聯合縣工作委員會和昌樂聯合縣辦事處。昌樂聯合縣下轄整個樂亭及昌黎南部一個區,全縣近1000村,到1944年底,建起抗日一面村240多個,抗日兩面村240多個,並建立了縣人民武裝部和縣民兵大隊。
撫昌聯合縣建立後,縣工委、辦事處堅決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實行“利用上層、開展下層”的策略,首先將敵鄉、村政權改造成兩面村政權。
1944年10月,中共冀熱邊特委決定,將遷盧撫昌在青龍河西的一、二兩個總區劃歸遷盧青,將在北寧鐵路以南的第七區劃歸撫昌聯合縣,將遷盧撫昌改為盧撫昌。當時,正值全圍的抗日戰爭處於大反攻階段。但是盧撫昌乃至整個冀東,都處於自地區開闢以來的最殘酷最艱苦時期。日偽自1944年9月至1945年6月,不惜調集重兵,由長城沿線、北寧鐵路向這個地區進行合擊和輪番大“掃蕩”,不斷以“長途奔襲”、“分進合擊”等-方式,對我方進行圍剿。在這種形勢下,盧撫昌的人民沒有被敵人的屠刀所征服,在中共盧撫昌聯合縣委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積極開展反“掃蕩”鬥爭。縣區黨政軍幹部,堅守崗位,堅持地區,運用地雷戰、麻雀戰等多種戰法打擊敵人,保護人民,直至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三、烽火燃紅昌黎縣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此後,國民黨政府在美國軍隊的支持下,由陸、海、空調運軍隊,準備發動內戰。10月,美國軍隊從秦皇島登入,月底,進入昌黎縣城。為粉碎國民黨挑起的內戰陰謀,中共冀熱遼區委和冀熱遼區行署決定,撤銷聯合縣建制,恢復單縣建制。10月,中共昌黎縣委和昌黎縣政府在灤河北岸的倉上村宣布成立。撫昌聯合縣支隊改建成昌黎縣支隊,並將原管轄的4個區調整為7個區,逐步配備了相應的幹部。然後,領導全縣人民迅速開展了清算復仇運動。
解放區人民熱火朝天的清算復仇運動,動搖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基礎。但是,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階級並不甘心滅亡。1946年12月,敵人調集了兩千多人分兵兩路向路南進攻,企圖把中共昌黎縣委和縣支隊趕到東南海邊上包圍而殲滅。縣委根據十三地委的指示,結合路南平原地區的特點,採取“多出汗,少流血,敵進我退,和敵人大遷回”的鬥爭方針,勝利地突破了敵人的層層包圍,機動靈活地轉移到敵人背後進行休整。敵人大規模的“掃蕩”撲空後,又採取分片包圍、分進合擊和逐步“蠶食”的辦法,向昌黎南部村莊進攻。29日,正當我縣支隊準備向路北轉移時,縣委書記郝炳南率領的一個連,在小營與敵人一個加強營的兵力相遇,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縣支隊決定分路突圍。郝炳南帶一班人突圍轉移到新集西邊的殷家窯附近時,被敵人的流彈打中壯烈犧牲。
到1947年2月,昌黎解放區的黨政組織大部被敵人破壞,革命形勢由高潮轉入低潮。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黨在民眾中進行了艱苦的工作。縣長周建平不顧危險、飢餓與疲勞,帶領十幾個武裝工作隊員,不分白天黑夜地出沒在灤河兩岸的平原上,到處向民眾宣傳革命形勢,鼓舞民眾的鬥志。駐昌黎的國民黨反動派對周建平恨之入骨,千方百計地想逮捕他。周建平每到一地,不知有多少次,他剛一離開,敵人就到。他經常一夜要換幾個住宿的地方,經常吃不上飯,睡不上覺。為了粉碎敵人的瘋狂進攻,縣委採取了“分散活動、游擊工作”的方針,將部隊化整為零,利用夜間襲擊敵人,併到處散傳單、貼標語,宣傳共產黨的政策。經過近三個月的工作,民眾的情緒逐漸穩定,基層黨政組織、民兵組織也逐漸恢復起來。為了迅速扭轉路南局勢, 1947午3月19日,縣委請求十二、十三地委派部隊,會同縣支隊一起打掉了泥井據點,革命形勢趨於好轉。
1947年5月,翼東軍區為收復失地和配合東北野戰軍的夏季攻勢,組織了灤東戰役。17日夜,冀東軍區的兩個旅,在縣武裝工作隊的配合下向昌黎縣城發起總攻,到18日10時,除少數敵人逃跑外,共殲滅敵人3400多名,繳獲大量軍用物資。這一勝利,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為縣委書記郝炳南及一切被敵人殘害的同胞報了仇。解放區又恢復到1946年9月土改時的狀況,革命浪潮又高漲起來。
1947年6月,中共昌黎縣委根據冀東區黨委的指示,在全縣解放區掀起了規模巨大的土地複查運動。1948年5月初,國民黨反動派為挽救它在華北、東北戰場上面臨的全面危機,調動了十四萬兵力妄圖占領冀東解放區,以打通華北與東北的聯繫。6月,我東北野戰軍十一縱隊進入冀東,在華北野戰軍十一旅和冀熱遼軍區炮兵旅、昌黎縣大隊的配合下,向昌黎縣城發起攻擊。25日,經過八個半小時的戰鬥,全殲昌黎守敵6500餘名,昌黎縣城第二次解放。嗣後,我軍又主動撤出昌黎城。
9月12日,我東北解放軍又發動了北起長城、西到灤縣,戰線長達1000餘里的大規模的秋季攻勢,揭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13日,我軍先後攻克石門、安山、朱各莊、後封台、張家莊等車站。14日再度進攻昌黎縣城, 15日9時結束戰鬥,昌黎縣城第三次解放。從此,國民黨反動派在昌黎的政權組織被徹底摧毀。昌黎人民在中共昌黎縣委、昌黎縣政府的領導下,立即轉入了支援解放北平、天津的鬥爭,並進一步清剿了頑伙和殘餘匪特,普遍建立了各級黨政組織。至1948年12月,中共昌黎縣委下轄8個區委, 189個黨支部,4500名黨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