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果溝文化遺址

昌果溝遺址是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雅魯藏布江北岸支流昌果溝的半固定沙地中,屬西藏山南市貢嘎縣昌果鄉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昌果溝文化遺址
  • 地址:位於山南地區昌果溝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規模: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
簡介,周邊旅遊,住宿,景點,自然資源,

簡介

遺址所在沙地由於受河道及山體走勢控制大致呈南北走向,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0.6公里,海拔介於3636~3645米,整體起伏較小。溝谷內沙黃土沉積、風蝕窪地與流動沙丘交錯分布,其中沙黃土沉積物顆粒較粗,且因受後期風蝕作用影響,邊緣發育較多剖面頭。
昌果溝文化遺址昌果溝文化遺址
窪地內散落有石塊、陶片及打制石器等。該遺址於1991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首次調查發現。1994年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與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成聯合考察隊,對昌果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此次調查和發掘共採集遺物計1000餘件,包括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陶片等,並試掘出一個大型灰坑(H2), 獲得青稞、小麥、豌豆等來自西方的農作物及經濟作物,以及來自黃河流域的粟等植物遺存,使得該遺址在東西文化交流及農作物傳播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出自該灰坑的木炭測年結果校正後為公元前1370~1002年, 出自同一灰坑的骨頭測年結果校正後為公元前1113~834年, 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2018年10月末,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蘭州大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單位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藏東南人類活動遺蹟及生態環境調查分隊,對昌果溝遺址範圍再次進行了地質地貌及人類活動遺蹟調查。調查發現,昌果溝遺址範圍內基本被現代沙丘覆蓋,部分風蝕窪地內有陶片、石器裸露於地表。此次調查採集了陶片、石器等標本。陶片主要包括夾砂紅陶、灰褐陶、灰陶,石器多為石片石器;同時在遺址範圍內對兩處高地剖面露頭灰坑進行採樣,其中對一處灰坑進行了試掘清理,清出一火燒遺蹟。此次灰坑試掘清理工作具體情況如下:
根據科考隊的調查工作需要,對調查中發現的一處沙地剖面露頭清理,並劃分了露頭剖面的地層情況:第一層為棕黃色粉砂土層,土質疏鬆,包含低矮灌木叢及根系;第二層為棕黃色細砂土層,土體固結較緊實,緻密,包含部分植物根系。水平向下清理揭取第一層,距地表深約0.35米處出現一層灰燼面,平、剖面結合,劃出一處灰坑範圍。灰坑平面呈半橢圓形狀,從沙地剖面看灰坑結構形態為口小底大的“U”型狀,編號為2018GCH2。H2開口於第一層下,打破第二層,灰坑範圍內為明顯灰燼面,有大量炭屑分布,與周圍第二層黃土地層土色較分明,界線清楚,測量灰坑面積為0.6×0.7米,深約0.24米,灰坑底部向下有厚約0.5米的風沙層,未見底。
對灰坑做解剖清理,提取土樣及炭屑標本,向下清理約8厘米時,出現三塊較規整疑似人工壘砌的石塊;於是對灰坑作全面揭取清理,整個灰坑範圍內向下清理深度約8~10厘米時,清理出一圈規整的塊石壘砌的類圓形石框,塊石上均有火燒痕跡。火燒遺蹟由一圈小塊石砌築,中間平鋪三塊較平整塊石,整個遺蹟南北外徑長0.48米、內徑長0.2米、東西外徑長0.5米、內徑長0.3米,距灰坑北壁8厘米、距南壁9厘米、距西壁4厘米、距東壁10厘米、距坑口深約8~12厘米,灰坑周圍填土仍為灰燼土,包含較多炭屑。
灰坑清理到底後初步觀察火燒遺蹟由一層碎石塊壘砌,形制為較規整圓形,灰坑內包含大量灰燼土和少量炭屑,無其他遺物出土,對灰坑內灰燼土和炭屑進行採樣。灰坑清理到底及完全揭出遺蹟現象後,對灰坑及火燒遺蹟進行了拍照、文字和繪圖記錄。
該火燒遺蹟位於昌果溝遺址範圍內,位於沙地中間的一處高地,從初步調查地層剖面判斷出有疑似文化層,通過試掘清理揭出遺蹟現象。我們對火燒遺蹟沉積物進行了浮選,在Beta實驗室對浮選獲得的果殼進行了碳14測年,結果為公元前1397~1216年,與以前測年結果相近,顯示火燒遺蹟與昌果溝遺址同期,為早期人類活動所留下的遺蹟。
在昌果溝遺址所在區域,現代風沙物質主要來源於雅魯藏布江的河流沖洪積物——在枯水期受盛行風控制,經搬運-堆積-再搬運-再堆積的過程不斷向上運移,最終沉積於昌果溝遺址所在的山麓區,發育形成連片的沙地以及爬坡沙丘。
火燒遺蹟所處的剖面地層序列中,沉積物在不同時期存在明顯的差異。遺址所在地層沉積物顆粒較細且結構緊實,為沙黃土,與昌果溝現代農田土質地接近,相對適宜於當時人群的居住。該層向下沉積物顆粒變粗,指示了更強的風沙環境,且未發現活動遺存,指示在此之前可能存在比火燒對應的古人群居住期更早的一次環境惡化,不適宜居住。火燒遺蹟層位以上,沉積物顆粒逐漸變粗,風沙活動增強,表明環境的又一次惡化迫使人類放棄原居住地而向別處遷徙,並在此處留下了他們曾經生活的遺蹟。
昌果溝遺址的歷史較早,其在研究藏南雅魯藏布江中游古人群活動乃至藏族人起源、遷徙擴散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因此,深入開展該遺址的考古工作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昌果溝遺址範圍記憶體在的遺蹟現象及其歷史變遷過程。科考隊將對藏南雅魯藏布江河谷古人群活動與生存環境方面做出明確清晰的分析與判斷,從而推進雅魯藏布江流域古人群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方面的深入研究。

周邊旅遊

·西藏山南羊卓雍湖
昌果溝文化遺址昌果溝文化遺址
·西藏山南桑耶寺
·西藏吉堆吐蕃墓群

住宿

山南長沙賓館 星級 ★ 貢嘎縣德吉路
山南賓館 星級 ★★ 山南澤當鎮乃東路13號
昌果溝文化遺址昌果溝文化遺址
山南賓館(原山南地區招待所),屬湖北省援建項目,於2001年5月1日正式掛牌營業,2002年5月8日榮膺二星揭牌,屬涉外旅遊定點單位。賓館地處西藏山南澤當鎮鬧市.
山南郵政大酒店 星級 ★★ 山南澤當鎮乃東路10號

景點

西藏山南郵政大酒店坐落於藏民族的發祥地--貢布日山腳下,地處國家級雅礱風景名勝區的中心--澤當鎮,距機場100公里,距聖地拉薩200公里,交通極為便利。山南...
昌果溝文化遺址
西藏山南地區(地區所在地:乃東縣澤當鎮)位於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地帶,雅魯藏布江中游,地處西藏南部邊陲。全地區共有12個縣,24個鎮,56個鄉,596個行政村,總國土面積為7.97萬平方公里(不含印占2.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1.8萬人,有藏、漢、門巴、珞巴等14個民族,其中藏族占96%。
全地區年平均氣溫7.4--8.9攝氏度,夏季短而涼爽,冬季漫長而乾旱,風大且頻,結凍時間長,早晚溫差大,無霜期短,有“藏南谷地”之稱,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北與拉薩毗鄰,西連日喀則地區,東連林芝地區,南與印度、不丹接壤,邊境線長達630公里。
山南是藏民族的搖籃和文化發祥地,西藏歷史上的眾多傑出人物都誕生在這裡,她以博大的胸懷和聰明才智創造出了瑰麗多彩的雅礱文化和西藏歷史上的眾多第一。山南地區有著眾多的文物古籍和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既有壯麗的山川河流,又有神秘的神山聖湖;既有風景如畫的原始森林,又有令人心曠神怡的遼闊草原;既有雄險的雅江大瀑布,又有久負盛名的文物古籍。僅雅礱風景名勝區就有7大景區58個景點,是一個集娛樂、休閒、科考、探險於一體的地方。
雅礱河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1988]51號檔案公布的目前西藏唯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占地面積920平方公里、擁有七大景區、58個景點,風景區涉及乃東、瓊結、桑日、曲松、加查、扎朗、貢嘎、浪卡子等8個縣,景區中心位於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澤當鎮。該風景區是藏文化的搖籃和藏民族的發祥地,是以藏民族歷史、佛教文化遺存為主體,壯麗自然的高原風光為背景、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為特徵的中國目前海拔最高、人文景觀最集中、最突出的大型高原風景名勝區,極具旅遊觀光、文化科考價值,是不可多得的人類寶貴遺產。

自然資源

江河湖泊 山南地區江河稠密,全地區最大的河流雅魯藏布江中游地段在山南形成302公里的寬廣地帶,最寬處達7公里,流經貢嘎、扎朗、桑日、加查、曲松、乃東、浪卡子七縣,滋養著沿江兩岸萬畝人工林地。全地區共有大小河流41條,其中雅礱河、溫區河、沃卡河、增其河流域旅遊資源集中。全地區有大小湖泊數十個,其中以富有神奇色彩的聖湖拉姆納錯,素有“碧玉湖”之稱的羊卓雍湖和“草原明珠”哲古湖最為著名。這些湖泊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島嶼、牧場、溫泉、野生動物、名勝古蹟等多種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高原自然風景區。
溝谷溶洞 山南地區山地溝谷,類型多樣,各顯風采,其中桑耶青朴溝、溫區溝、沃卡溝、次久溝(加查)等最為引人入勝。夏秋時節,溝谷內草林茂盛,野花遍地,溪水潺潺、鳥類眾多、野獸出沒,可謂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尤其是桑耶青朴溝,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理想的避暑禦寒佳地,青朴還保存了大量的西藏佛教“前弘期”歷史古籍。相傳有蓮花生、寄護等一大批名人修行洞108座,還有108個天葬台和108處泉水及大量的摩崖造像和靈塔。每年慕名前來觀光、朝拜的旅遊者、香客絡繹不絕。山南地區較大的溶洞有扎央宗、宗工布溶洞,均為喀斯特溶洞。其中宗工布南洞洞深300米,最寬處26米,最深處達30米,洞內有經堂、佛堂和著名的“珍珠壁”,洞底有小湖,極有遊覽和觀賞價值。*溫泉瀑布 山南地區有數十處瀑布,其中位於桑日縣的涅喀瀑布和增瀑布,是地質構造斷裂,雅魯藏布江水下流而形成的大落差,落差達7-8米,江面在此僅寬40米,形如馬尾、聲如雷鳴,是雅魯藏布江一大景觀。全地區溫泉星羅棋布,名目繁多。沃卡溫泉共有七處,其中有達賴喇嘛的御用溫泉卓羅卡溫泉,宗喀巴大師沐浴的黨瓊邦大溫泉,不僅水溫適宜,而且可治關節炎、胃病、皮膚病、眼病等多種疾病。  *雪山冰川 山南地區雪山冰川眾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0多座,其中對外開放的山峰有5座,分別位於錯那、洛扎、浪卡子三縣境內,平均海拔近7000米,最高7554米。此外還有位於乃東和桑日縣境內的雅拉香布雪山和沃德貢雪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原始冰川終年不化,宛如巨大的冰晶宮殿和一把銀色寶劍,是登山、探險、科考、觀光的好去處。
鳥獸名木 山南地區有濕地自然保護區一處,常見植物共有64科,222屬,683種,其中藥用植物有259種。珍貴藥材有冬蟲夏草、雪蓮花、貝母等。全地區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等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區有白唇鹿、野驢、盤羊等2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3種,還有國家三級保護動物和其它動物。
山南的美麗、神秘和誘惑還在於她有能歌善舞、熱情、淳樸而善良的人民。古老而智慧的藏族先民,給山南留下了許多瑰麗的民間藝術。
⑴ 夏季,藏民族有過林卡的習俗。周末或節假曰,在野外找一片樹林和草地,帶上家人或者邀上親朋,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跳鍋莊。其樂融融、超凡脫俗。
昌果溝文化遺址
⑵ 藏族人非常好客,愛用銀碗盛青稞酒招待客人。每當客人光臨或要告辭時,主婦總是用銀碗盛上上等醇香的青稞酒讓客人連飲三口或三口後乾杯,以表示對客人的情誼像銀子那樣純潔和珍貴,像青稞酒那樣的香甜,使你回味。
⑶ 果諧內容豐富,歌詞不同,曲調也不同,而且不同的曲調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歌唱時人們手拉著手,邊跳邊唱,歌聲、笑聲、喊聲融合在一起。那種輕鬆自由、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感覺令人陶醉其中。
⑷ 氂牛舞是高原人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徵。每當春耕時節,人牛共舞,播下希望的種子,預祝來年的豐收。
⑸ 白面具藏戲扎西雪巴起源於公元12世紀,其面具造型據說是仿藏戲創始人唐東傑布的頭像製成的,慈祥而詼諧,智慧而凝厚。
⑹ 卓舞,是西藏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相傳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成後,西藏各地卓舞藝人紛紛到桑耶寺表演捧場。天地兩派龍爭虎鬥,氣勢恢弘,從此卓舞便廣泛流傳至今。其舞蹈形式因地區不同而稍有差異,山南貢嘎縣昌果鄉的卓舞聞名全藏。
山南的民族體育活動別具一格。他們崇尚雄健與力量,充分展示了剛毅、勇敢和強悍的民族個性。拔河比賽你爭我奪,互不相讓。誰先喝到了面前的那碗酒誰就是勝利者。
塞氂牛是力量與勇氣的較量,這種激烈的競爭讓人感受到了一個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對勝利的持久渴望。
⑻ 藏曆新年:是藏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藏民族一般從藏曆十二月初就開始操辦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各種年貨。初一凌晨
家庭主婦要到水井或泉邊撒"切瑪",背回第一桶潔淨水,讓全家起床洗漱並飲飽牲畜。待老小依序坐定後,母親便端起吉祥雙斗,向全家祝福,於是全家每人抓一點斗中的糌粑對空拋撒,品嘗少許並回祝母親。相互祝願以後,大家就吃放有碎肉骨頭和碎奶渣的麥粒粥、吃綿羊頭。新年的第一、二天一般不串門,第三天開始省親訪友,相互請客,當然還有好多民俗活動。
⑼ 望果節,起源於1500多年前的西藏秋收慶典。藏語"望"意為"田地","果"意為"轉圈"。"望果"從字面上講,就是“轉地頭、收地氣、求豐收”的原始宗教節日,到現在演變為轉地頭、演藏戲、賽馬、賽輯牛等娛樂性很強的民間節日。
⑽ 雅礱文化藝術節是向您展示藏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節日,在每年的7月25日至3l日舉行。節日期間,有傳統的藏戲、民族歌舞,民族服飾等文藝表演和招商引資活動。
山南的民居非常有特色。洋溢著凝重、沉穩和高尚風格的建築,大多為梯型土石結構,看上去厚實、牢固,且冬暖夏涼。房頂上密布碗口大的圓木,蓋上泥土壘實,再用西藏特有的阿嘎土壘平。樓層之間有伸峭的門帽,並且塗上色彩鮮亮的紅、藍、黃、綠等顏色,讓人產生極度反差的視覺效果。屋內柱子飾以木雕彩繪,有的在牆上還繪有吉祥圖案,既表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和生命的律動,又表現出人們沉思的理性和脫俗的風度。
山南地區民族服飾在西藏非常具有代表性。那鮮亮的色彩、極富民族特色的裝飾,無不象徵著藏民族問生活、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精神風貌,在風格各異,完全不同的節日中,人們都會盡情的唱歌跳舞,用他們樂觀、開朗的個性和多彩的舞姿,為原本庄重的宗教節日增添了許多輕鬆愉悅的跳動音符,使原本蒼涼的高原大地不再寂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