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米勒

昆米勒

昆米勒,是達斡爾語,漢意為柳蒿芽。其嫩莖葉可供食用,且清爽宜人,味美可口,是嫩江兩岸達斡爾人民普遍喜愛食用的一種富有營養的風味野菜。在達斡爾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昆米勒在達斡爾族人民的生活中產生了緊密的聯繫和文化沉澱。為此,達斡爾族地區每年都要舉辦了“達斡爾昆米勒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米勒
  • 所屬民族:達斡爾族
  • 漢語名稱柳蒿芽
  • 分布地區:大興安嶺、呼倫貝爾、嫩江平原
歷史淵源,品種特性,相關風俗,昆米勒節,飲食風俗,相關傳說,

歷史淵源

達斡爾族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中較早定居從事農、林、牧、漁、獵業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飲食文化。早期的達斡爾族以狩獵、捕魚、養畜、撒播農作物、種植少量的蔬菜為生。飲食多以野生動植物為主。南遷後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變成了以農牧業為主。17世紀後半葉,達斡爾人遷居嫩江流域後,農業的比重大為增加,除大田作物外白菜、胡蘿蔔、土豆等園藝作物的面積也大為擴大,糧食成為達斡爾人的主食,各種蔬菜成為主要的副食,肉食逐漸減少。在這種條件下,昆米勒等植物逐漸成為他們的食物。
圖 莫旗民眾採摘昆米勒圖 莫旗民眾採摘昆米勒

品種特性

昆米勒是達斡爾語,漢意為柳蒿芽柳蒿,學名Artemisiaintegrifolia,別名柳蒿芽、柳蒿菜、萎蒿、水蒿、白蒿等,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其嫩莖葉可供食用,且清爽宜人,味美可口,是嫩江兩岸達斡爾人民普遍喜愛食用的一種富有營養的風味野菜。
柳蒿芽一般株高30cm-150cm不等。根狀莖橫走,地上莖直立,稍具有條棱。單葉互生,中、下部葉矩圓形、披針形或條形,三深裂,邊緣有鋸齒;上部葉披針形,不分裂,較小;葉背面密被灰白茸毛。頭狀花序排列成穗狀,邊緣為雌花,中央為兩性花。花冠鐘形,黃綠色,瘦果矩圓形。遍布大興安嶺南北、呼倫貝爾草原、嫩江平原的河邊、江沿的紅柳叢中,為生活在農村、山區、牧區、城鎮的達斡爾人的飲食增色,成為這個民族的飲食內容。

相關風俗

昆米勒節

柳蒿芽,是達斡爾人的象徵。每年的陽曆5月中旬,就是達斡爾族的昆米勒節,“采柳蒿芽”達語稱“昆米勒瑪日拜”。節日期間,人們邀友結伴,其中以女性最多,他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遼闊的草原上,一邊對唱山歌,一邊採集柳蒿芽 采柳蒿芽時,達斡爾族男女老少相約結伴,尤以婦女為多,頭扎長綢或包毛巾,腰系繡花圍裙,裝上麻袋、大小柳條筐,三五結夥趕著大軲轆車,走向綠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走向春水歡騰的河岸,一邊采柳蒿芽,一邊說笑對歌。
圖3 達斡爾族“昆米勒節”圖3 達斡爾族“昆米勒節”

飲食風俗

達斡爾人常說:“沒有江河的地方,達斡爾人不安家;沒有流水的地方,不長柳嵩芽”。達斡爾人逐水草放牧、種田、打獵,吃慣了生長在河邊、江沿的柳蒿芽。由這種飲食風俗形成的民俗特點就更是豐富多樣了。每年春天柳蒿芽先於其它野菜而長,遠看很像艾蒿,但柳篙芽表皮光滑明淨,翠綠水靈。過了端午節,它的莖開始木質化,就過了採集期。達斡爾人掌握它的生長規律,
鮮嫩的柳蒿芽帶回家後,可拌冷盤,也可做湯、菜餡等美味佳肴,亦可曬乾貯存,待吃時再用清水泡開,或燉肉,或炒菜,都味道鮮美,食後口有餘香。回家後,將一部分柳蒿芽當天食用,余者曬乾留著冬天食用,有的將曬乾的柳蒿芽寄贈遠方的親友。人們常常是專吃柳蒿芽,而忘記主食稷子米乾飯、蘇子餅等。柳蒿芽還有健脾開胃、解毒消暑等功能。過去遠離家鄉出征的士兵,母親常把曬乾的柳篙芽搓碎裝進布口袋,讓兒子隨身攜帶。他在想念家鄉或酷熱難當時,沖水喝下,緩解了思鄉的感情,心中和身上的燥熱也消除了。
達斡爾人尊蒿柳茼芽,姑娘們還把它裝在自已精心繡制的荷包里送給情人,做訂婚信物……達斡爾族兒童們從學會用筷子,就開始吃柳蒿芽;老人給孩子們講述柳蒿芽的故事,教唱采柳蒿芽的民歌;孩子們從小就跟著大人們去野外采柳蒿芽。柳蒿芽在達斡爾人心目中有著不可缺少的位置,人們對它的感情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日益加深。柳蒿芽養育了達斡爾人,在達斡爾人心裡紮下了根。

相關傳說

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柳蒿芽的故事。在《柳蒿芽救了我們》的傳說里,講到三百多年前,達斡爾人在黑龍江北岸時,懷著維護祖國尊嚴、保衛家鄉土地的堅強信念,與沙俄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鬥。後來清朝皇帝下令達斡爾人南遷至大興安嶺嫩江流域。頭幾年,他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只好採集柳蒿芽度饑荒、熬日月。因此達斡爾人稱它是“救命菜”。達斡爾人靠著它,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才得以生存繁衍。達斡爾人對它的真摯感情是從苦難的歷程中培植起來的,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