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參加貴州區試情況,栽培技術要點,適宜種植區域,
簡介
“旱稻175”系東北早熟粳型水稻“塞2”為母本與雲南地方陸稻“班利一號”父本雜交,經多代水旱交替選擇和多點鑑定育成。1984年於北京做雜交,1985~1988年採用系普法和混合法交替選擇和水、旱田輪換培育,結合北京與海南異地繁育,1989年至F6代,其中編號“89D5”株系在北京旱地綜合性狀表現突出,並已基本穩定。1990~1999年對該品系進行產量鑑定、品種比較和小面積全國多省區多年引種示範,表現抗旱,耐瘠,生長勢強,結實率高,產量較穩定,一般畝產300~350公斤。同時進一步去雜除劣至純合穩定品系,定名“旱稻175”。
參加貴州區試情況
2000~2002年參加國家旱稻區域試驗西南組區試。2003~2004年參加貴州省旱稻區域試驗。
常規粳型陸稻品種。貴州直播旱作全生育期一般125~140天。抗旱性、耐瘠性較強,生長較繁茂,莖稈較粗壯,葉片較寬長,葉色較濃綠,株高一般80~100厘米,畝穗數15萬左右,穗長16~20厘米,穎花數95~115,結實率80~85%,千粒重26~28克,橢圓型,紅穎尖,成熟時穀殼深黃,較易落粒。米質主要指標:出糙率76.58~80.0%,整精米率56.8~64.4%,堊白米率38~44%,堊白度1.9~5.2%,膠稠度68~83mm, 直鏈澱粉12.56~14.05%。
旱稻175在貴州省作陸稻種植,表現生育期適宜,與對照巴西陸稻相當,產量顯著高於對照,增幅5~18%,畝產達250~300公斤,株高適中,生長繁茂,幼苗頂土力強,分櫱力較強,抗病性、抗寒性、耐瘠性較好,具有良好的豐產性與適應性,米質優良。但葉片略披散,植株遇高肥水有倒伏現象。
栽培技術要點
貴州省大部分地區一般4月下旬~5月上、中旬旱直播,播種量條播5-7公斤/畝,行距26~30厘米,播深2~3厘米;點窩播4~5公斤/畝,行窩距28×16厘米,每窩播種穀5~10粒,播深3~4厘米。播前用適於旱稻的種衣劑拌種,以達到種子殺菌消毒和防地下害蟲及鼠雀為害之目的。播後至出苗前,用“旱稻除草劑1號”28%乳油或農思它12%乳油或丁惡混劑20%乳油250~300毫升/畝,兌水60~80公斤地面噴霧,以控制雜草。稻苗生長期間遇雜草及時人工拔除。底肥畝施多元複合肥如三元複合肥(15-15-15)15~20公斤,或磷酸二胺10~15公斤加尿素3~4公斤,另畝施硫酸鋅1~1.5公斤,提倡增施農家肥以減少化肥用量。追肥2次:畝施尿素分櫱至拔節期7~8公斤,孕穗至始穗期4~5公斤。全生長期依賴雨養,有灌溉條件的,遇旱時尤其孕穗至灌漿期遇旱,宜及時灌溉1~2次。注意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蟲害和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成熟時及時收穫。
適宜種植區域
適於貴州省大部及周邊鄰省部分地區的山區和丘陵區旱地或易旱水稻田旱直播旱作。
2006年貴州審定,編號:黔審稻2006011號
品種來源:中國農業大學用東北早熟粳型水稻“塞2”為母本與雲南地方陸稻“班利一號”為父本雜交後選育而成。貴州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貴州省種子總站2003年引進貴州。
特徵特性:粳型陸稻。全生育期為130天,株高90.0厘米,株型適中,莖稈較粗壯,葉片較濃綠。生長較繁茂,畝有效穗15萬穗左右。穗長16~20厘米,結實率80~85%千粒重26~28克。籽粒橢圓型,紅穎尖,成熟時穀殼深黃,較易脫粒。整精米率56.8~64.4%,堊白度1.9~5.2%,膠稠度68~83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2.56~14.05%。抗稻瘟病能力較強,耐寒性比對照巴西陸稻約強。
產量表現:2003年貴州省區試平均畝產257.44公斤,比對照巴西陸稻增產10.55%;2004年貴州省區試平均畝產242.6公斤,比對照巴西陸稻增產26.9%;兩年平均畝產250.01公斤,比對照增產17.94%,14個試點中11增3減,增產點次達78.6%。2003~2004兩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77.14公斤,比對照巴西陸稻增產8.55%,6個試點5增1減。
栽培技術要點:貴州省大部分地區一般4月下旬~5月上、中旬旱直播,播種量條播5~7公斤/畝,行距26~30厘米,播深2~3厘米;點窩播4~5公斤/畝,行窩距28×16厘米,每窩播種穀5~10粒,播深3~4厘米。播前用適於旱稻的種衣劑拌種,以達到種子殺菌消毒和防地下害蟲及鼠雀為害之目的。播後至出苗前,用“旱稻除草劑1號”28%乳油或農思它12%乳油或丁惡混劑20%乳油250~300毫升/畝,兌水60~80公斤地面噴霧,以控制雜草。稻苗生長期間遇雜草及時人工拔除。底肥畝施多元複合肥如三元複合肥15~20公斤,或磷酸二胺10
適宜種植區域:貴州省海拔1400米以下、年均溫14℃以上、夏伏旱較輕區域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