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峽群(Hanxia Gr.)曾稱旱峽統。時代屬晚志留世至末志留世。分布於祁連山北麓。命名地點在甘肅玉門旱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峽群
- 外文名:Hanxia Gr.
- 性質:峽谷
- 原名:旱峽統
- 分布區域:祁連山北麓
- 命名地點:甘肅玉門旱峽
旱峽群(Hanxia Gr.)曾稱旱峽統。時代屬晚志留世至末志留世。分布於祁連山北麓。命名地點在甘肅玉門旱峽。
旱峽群(Hanxia Gr.)曾稱旱峽統。時代屬晚志留世至末志留世。分布於祁連山北麓。命名地點在甘肅玉門旱峽。為海相砂質沉積,由紫紅色粉砂岩及細砂岩組成,含珊瑚Palaeofavosites hanhsiaensis及三...
旱峽群(組),主要為紫紅色厚層粉砂岩、砂岩夾礫岩,層面發育有波痕、雨痕、交錯層等。命名 王尚文,1945年命名;俞昌民,1956年介紹。特徵 主要為紫紅色厚層粉砂岩、砂岩夾礫岩,層面發育有波痕、雨痕、交錯層等。含珊瑚:Palaeofavosites hanhsiensis,Favosites sp.,Syringopora sp.,Tryplasma cf. princeps;...
祁連運動(Qilian orogeny)是祁連山區早古生代末期的一次褶皺運動,是根據北祁連山區晚泥盆世老君山礫岩(磨拉石建造)與早古生代淺變質岩系(旱峽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確定的。柴達木盆地北緣及祁漫塔格等地,則為上泥盆統與下伏中、下志留統之間的不整合。在北祁連山區有一期417~379百萬年(晚志留世—早、中...
紫紅色砂質頁岩、粉砂岩夾泥灰岩、灰岩。含珊瑚Multisolenia biformis,M.tortuosa,Mesofavosites gansuensis,Palaeofavosites orientalis,Heliolites abnormis,Nanshanophyllum typicum,N.mirandum等;腕足類、海百合莖、苔蘚蟲及三葉蟲等化石。與下伏骯髒溝組、上覆旱峽群均為整合接觸。厚305-2750米。
在旱峽一帶,該群岩性與大山口類似,含可採煤層。在北山地區,以砂岩為主夾礫岩,下部含可採煤層。含植物化石:Neocalamites nathorsti,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C. pekingensis,Cladophlebis sp.。該群以河流相、湖相沉積為主夾沼澤相。不整合於南營兒組之上;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於中間溝組之下。厚100-...
7m。 該群變質作用屬於低綠片岩相黑雲母變質級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類型。原岩主要為粘土—半粘土和碳酸鹽岩,有少量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在中亞群炭質(或含石墨)白雲石英片岩中採獲有微古植物Trematosphacridium sp., Taeniatum crassum, Leiopsohosphaera solida等。其與上志留統旱峽群為不整合接觸。
巴依薩晝蜓屬於熱河生物群的下屬分支生物。“這個生物群的主要生物包括三尾擬蜉蝣、東方葉肢介、旱峽祁連魚等,只要在某個地層發現其中的一種生物,就能對應地知道這個地層的年代情況。”發現巴依薩晝蜓的甘肅酒泉盆地遠古時代所處的地層,屬中溝組地層,距今已有1.13億年的歷史,而之前認為該地層的年代為1.2億年...
8小型盆地群的侏羅紀含煤地層 8.1北山阿拉善盆地群 8.1.1剖面選列 8.1.2岩石地層及沉積體系序列 8.1.3含煤性 8.2祁連山盆地群 8.2.1玉門旱峽盆地 8.2.2山丹新河盆地 8.2.3靖遠王家山、寶積山盆地 8.2.4熱水盆地 8.2.5窯街盆地 8.2.6主要含煤層段及其含煤性 8.3鄂爾多斯西緣盆地群 8.3....
17.旱峽溝南口佛塔遺址 18.禪佛寺石塔址 19.梁俗男石造像塔址 20.甘州萬壽寺木塔 21.寶寧寺舍利塔址 22.三交寺石造像塔址 23.青蓮寺石造像塔址 24.瓜州崇教寺育王塔址 25.刪丹育王塔址 隋唐時期占塔 26.趙家崖石造像塔址 27.麥積山舍利塔 28.涇州大興國寺(大雲寺)塔址 29.秦州南廓寺塔址 30....
對酒泉盆地旱峽剖面中溝組孢粉分析分別建立了兩個孢粉組合,並發現了四種類型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進一步將中溝組地質年代限定為早Albian期,同時剖面自下而上蕨類植物孢子的逐漸降低及掌鱗杉科植物花粉含量的逐漸增多,表明酒泉盆地早白堊世晚期氣候存在明顯的乾旱化趨勢。同時,在項目的支持下,對內蒙古固陽盆地固陽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