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農業基礎教程》在編寫過程中,遵循基礎性、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分析旱作農業基礎條件的前提下,從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積蓄利用、農田覆蓋栽培技術等方面,介紹了旱作農業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知識和技術,闡述了提高旱地有限水分資源利用率的機理及綜合途徑。從旱地農業生態系統觀點出發,將草業納入旱作農業的範疇,概述了草場改良及利用、草坪建植及管理、草地農業等內容。《旱作農業基礎教程》的特點是將北方旱區傳統農業技術與近年來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的最新成果有機結合,增加了小流域綜合治理、荒漠化及其防治、再生紙覆蓋等內容,並將雨水資源集蓄與節水灌溉相結合。《旱作農業基礎教程》將基本理論與套用技術融為一體,注重系統性、新穎性和實用性,既可用於指導旱區農業推廣人員和農民從事生產管理活動,又可作為農業院校師生和廣大科研人員從事旱作農業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旱作農業基礎教程
- 出版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317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 作者:王佛生 鄧芸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092756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旱作農業基礎教程》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旱作農業概述
第一節 乾旱及其危害
一、乾旱與旱災
二、乾旱的危害
第二節 乾旱類型與等級標準
一、氣象乾旱
二、農業乾旱
三、水文乾旱
四、社會經濟乾旱
五、乾旱過程及預警
第三節 旱作農業的概念和分區
一、旱作農業的概念
二、中國旱作農業類型分區
三、旱作農業的區域布局與發展重點
第四節 旱作農業的發展
一、乾旱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二、旱作節 水在我國農業中的戰略地位
三、我國旱作農業的發展歷程
四、我國旱作農業的優勢
五、我國發展旱作農業的障礙因素
六、旱作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及開發戰略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旱地土壤侵蝕與保護
第一節 旱地土壤侵蝕及成因
一、土壤侵蝕的類型
二、我國土壤侵蝕分類分級
三、我國土壤侵蝕的現狀
四、旱農地區土壤侵蝕的主要影響因素
五、土壤侵蝕綜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措施
六、我國土壤侵蝕綜合治理現狀
第二節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一、梯田
二、造林整地工程
三、淤地壩
第三節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一、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作用
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類型
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技術要點
第四節 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
一、以改變微地形為主的農業技術措施
二、以增加地面植被覆蓋為主的農業技術措施
三、以改變土壤物理性狀為主的農業技術措施
第五節 小流域綜合治理
一、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含義
二、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發展過程
三、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體系
四、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
第六節 荒漠化及其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及發展過程
二、荒漠化防治概況
三、荒漠化監測
四、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技術措施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旱地水資源蓄集利用技術
第一節 旱地水資源與節 水農業
一、水資源及其特性
二、我國旱地水資源
三、節水農業
四、發展旱作節 水農業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雨水資源集蓄技術
一、雨水農業利用的主要形式
二、雨水集蓄利用的歷史和現狀
三、雨水集蓄工程的組成及規劃
四、集流工程的設計與施工
五、蓄水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布設要求
第三節 儲水體工程技術
一、水窖
二、蓄水池
三、水窯
四、澇池
第四節 旱地節水灌溉技術
一、節 水灌溉概述
二、旱地節水灌溉實用技術
三、旱地節水灌溉方式的選擇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旱地農田覆蓋栽培技術
第一節 土壤蒸發
一、土壤蒸發的現象
二、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的措施
第二節 砂石覆蓋栽培技術
一、砂田的形成與發展
二、砂石覆蓋的作用
三、砂田的種類
四、砂田耕種技術
五、砂田更新
第三節 秸桿覆蓋栽培技術
一、我國秸稈覆蓋栽培技術的發展
二、秸桿覆蓋的效應
三、秸稈覆蓋方式
三、秸稈覆蓋栽培技術要點
第四節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一、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二、地膜覆蓋栽培的功效
三、常用地膜種類及套用
四、地膜覆蓋方式
五、地膜覆蓋栽培基本技術
六、旱地主要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第五節 再生紙覆蓋栽培
一、再生紙覆蓋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二、再生紙覆蓋栽培特點
二、再生紙覆蓋栽培技術要點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旱地土壤培肥與管理
第一節 旱作農田水肥耦合效應
一、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
二、土壤質量及其評價指標
三、旱作農田水肥耦合效應
第二節 旱作農田土壤肥力狀況
一、旱作農田土壤肥力現狀
二、旱作農田土壤肥力特點
第三節 旱地土壤培肥技術
一、旱地土壤培肥的基本原理
二、旱地土壤培肥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章 提高旱地水分生產率
第一節 水分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
一、水分生產率的概念及其套用
二、我國水分生產率現狀
三、影響水分生產率的主要因素
第二節 旱作農田與作物水分的動態平衡
一、水分循環與平衡
二、作物需水量
第三節 作物抗旱性及其鑑定
一、作物適應乾旱的機制
二、作物抗旱性研究方法
三、作物抗旱性鑑定指標
四、作物抗旱性鑑定的數量分析方法
五、旱地農作物抗旱特徵特性
六、作物抗旱性的套用
第四節 提高旱作農田水分生產率的途徑
一、限制旱地作物水分生產率的主要因素
二、提高旱地水分生產率的途經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章 發展旱地草業
第一節 旱地草業概述
一、草及其相關概念
二、草業
三、草業的地位
四、發展旱地草業的意義
五、國外草業現狀
六、我國草業發展概況
七、我國草產業發展前景
八、新時期我國草業發展戰略
第二節 草場改良與利用
一、我國草地資源
二、草地退化
三、草場改良
四、草地的合理利用
第三節 草坪建植及管理
一、草坪的功能
二、草坪的分類
三、國內外草坪業的發展歷史
四、草坪建植基本技術
五、草坪建植新技術
六、草坪退化與更新
第四節 草地農業
一、草地農業系統組成及其特徵
二、發展草地農業的意義
三、草地農業區劃
四、草地農業建設的基本原則
五、草地農業建設的主要方式
六、草類的選擇
七、草類栽培技術要點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節 乾旱及其危害
一、乾旱與旱災
二、乾旱的危害
第二節 乾旱類型與等級標準
一、氣象乾旱
二、農業乾旱
三、水文乾旱
四、社會經濟乾旱
五、乾旱過程及預警
第三節 旱作農業的概念和分區
一、旱作農業的概念
二、中國旱作農業類型分區
三、旱作農業的區域布局與發展重點
第四節 旱作農業的發展
一、乾旱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二、旱作節 水在我國農業中的戰略地位
三、我國旱作農業的發展歷程
四、我國旱作農業的優勢
五、我國發展旱作農業的障礙因素
六、旱作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及開發戰略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旱地土壤侵蝕與保護
第一節 旱地土壤侵蝕及成因
一、土壤侵蝕的類型
二、我國土壤侵蝕分類分級
三、我國土壤侵蝕的現狀
四、旱農地區土壤侵蝕的主要影響因素
五、土壤侵蝕綜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術措施
六、我國土壤侵蝕綜合治理現狀
第二節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一、梯田
二、造林整地工程
三、淤地壩
第三節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一、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作用
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類型
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技術要點
第四節 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
一、以改變微地形為主的農業技術措施
二、以增加地面植被覆蓋為主的農業技術措施
三、以改變土壤物理性狀為主的農業技術措施
第五節 小流域綜合治理
一、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含義
二、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發展過程
三、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體系
四、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
第六節 荒漠化及其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及發展過程
二、荒漠化防治概況
三、荒漠化監測
四、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技術措施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旱地水資源蓄集利用技術
第一節 旱地水資源與節 水農業
一、水資源及其特性
二、我國旱地水資源
三、節水農業
四、發展旱作節 水農業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雨水資源集蓄技術
一、雨水農業利用的主要形式
二、雨水集蓄利用的歷史和現狀
三、雨水集蓄工程的組成及規劃
四、集流工程的設計與施工
五、蓄水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布設要求
第三節 儲水體工程技術
一、水窖
二、蓄水池
三、水窯
四、澇池
第四節 旱地節水灌溉技術
一、節 水灌溉概述
二、旱地節水灌溉實用技術
三、旱地節水灌溉方式的選擇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旱地農田覆蓋栽培技術
第一節 土壤蒸發
一、土壤蒸發的現象
二、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的措施
第二節 砂石覆蓋栽培技術
一、砂田的形成與發展
二、砂石覆蓋的作用
三、砂田的種類
四、砂田耕種技術
五、砂田更新
第三節 秸桿覆蓋栽培技術
一、我國秸稈覆蓋栽培技術的發展
二、秸桿覆蓋的效應
三、秸稈覆蓋方式
三、秸稈覆蓋栽培技術要點
第四節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一、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二、地膜覆蓋栽培的功效
三、常用地膜種類及套用
四、地膜覆蓋方式
五、地膜覆蓋栽培基本技術
六、旱地主要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第五節 再生紙覆蓋栽培
一、再生紙覆蓋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二、再生紙覆蓋栽培特點
二、再生紙覆蓋栽培技術要點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旱地土壤培肥與管理
第一節 旱作農田水肥耦合效應
一、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
二、土壤質量及其評價指標
三、旱作農田水肥耦合效應
第二節 旱作農田土壤肥力狀況
一、旱作農田土壤肥力現狀
二、旱作農田土壤肥力特點
第三節 旱地土壤培肥技術
一、旱地土壤培肥的基本原理
二、旱地土壤培肥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章 提高旱地水分生產率
第一節 水分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
一、水分生產率的概念及其套用
二、我國水分生產率現狀
三、影響水分生產率的主要因素
第二節 旱作農田與作物水分的動態平衡
一、水分循環與平衡
二、作物需水量
第三節 作物抗旱性及其鑑定
一、作物適應乾旱的機制
二、作物抗旱性研究方法
三、作物抗旱性鑑定指標
四、作物抗旱性鑑定的數量分析方法
五、旱地農作物抗旱特徵特性
六、作物抗旱性的套用
第四節 提高旱作農田水分生產率的途徑
一、限制旱地作物水分生產率的主要因素
二、提高旱地水分生產率的途經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章 發展旱地草業
第一節 旱地草業概述
一、草及其相關概念
二、草業
三、草業的地位
四、發展旱地草業的意義
五、國外草業現狀
六、我國草業發展概況
七、我國草產業發展前景
八、新時期我國草業發展戰略
第二節 草場改良與利用
一、我國草地資源
二、草地退化
三、草場改良
四、草地的合理利用
第三節 草坪建植及管理
一、草坪的功能
二、草坪的分類
三、國內外草坪業的發展歷史
四、草坪建植基本技術
五、草坪建植新技術
六、草坪退化與更新
第四節 草地農業
一、草地農業系統組成及其特徵
二、發展草地農業的意義
三、草地農業區劃
四、草地農業建設的基本原則
五、草地農業建設的主要方式
六、草類的選擇
七、草類栽培技術要點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著作權頁:
1.大興安嶺西麓高平原半乾旱牧區;2.松嫩平原東北水土流失半乾旱農業區;3.松嫩平原中西部半乾旱農牧區;4.吉林西部平原風沙半乾旱農(牧)區;5.大興安嶺東南麓科爾沁低山丘陵半乾旱農牧區;6.科爾沁沙地半乾旱農牧區;7.西遼河平原半乾旱灌溉農業區;8.遼寧西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及風沙半乾旱農業區;9.燕山北部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半乾旱農林牧區;10.晉北、冀西北山地半乾旱農林牧區;11.河北黑龍港半乾旱農業區:12.太行山東麓半乾旱灌溉農業區;13.陰山南麓丘陵山地半乾旱農牧林區;14.太原、忻定盆地半乾旱灌溉農業區;15.土默特平原半乾旱灌溉農業區;16.呂梁北段黃土丘陵半乾旱農業區;17.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平乾旱牧林農區;18.毛烏素沙漠邊緣風沙半乾旱農林牧區;19.陝北黃土丘陵半乾旱農牧區;20.隴中黃土高原中部丘陵溝壑半乾旱農牧區;21.海東黃土丘陵半乾旱農牧區;22.青海湖環湖半乾旱農林牧區;23.黃河源頭半乾旱牧林區;24.可可西里內陸寒漠區;25.伊犁河谷半乾旱農牧區。
1.大興安嶺西麓高平原半乾旱牧區;2.松嫩平原東北水土流失半乾旱農業區;3.松嫩平原中西部半乾旱農牧區;4.吉林西部平原風沙半乾旱農(牧)區;5.大興安嶺東南麓科爾沁低山丘陵半乾旱農牧區;6.科爾沁沙地半乾旱農牧區;7.西遼河平原半乾旱灌溉農業區;8.遼寧西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及風沙半乾旱農業區;9.燕山北部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半乾旱農林牧區;10.晉北、冀西北山地半乾旱農林牧區;11.河北黑龍港半乾旱農業區:12.太行山東麓半乾旱灌溉農業區;13.陰山南麓丘陵山地半乾旱農牧林區;14.太原、忻定盆地半乾旱灌溉農業區;15.土默特平原半乾旱灌溉農業區;16.呂梁北段黃土丘陵半乾旱農業區;17.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平乾旱牧林農區;18.毛烏素沙漠邊緣風沙半乾旱農林牧區;19.陝北黃土丘陵半乾旱農牧區;20.隴中黃土高原中部丘陵溝壑半乾旱農牧區;21.海東黃土丘陵半乾旱農牧區;22.青海湖環湖半乾旱農林牧區;23.黃河源頭半乾旱牧林區;24.可可西里內陸寒漠區;25.伊犁河谷半乾旱農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