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衡水市農科院),成立於1955年。現有幹部職工103人,其中幹部73人,工人30人,在研科技人員52人,非營利科研機構編制為60人。 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20人。設7個研究室、4個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1個 旱作節水農業試驗站。擁有固定資產總值1200餘萬元,儀器設備總價值1260餘萬元。主要從事作物高產、抗旱新品種選育、旱作-節水農業、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和開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55年
  • 研究員:11人
  • 內設:綜合辦公室、基財科
基本信息,研究目的及意義,研究進展,旱稻與稗草屬間雜交,高粱(S. bicolor)細胞質旱稻核質雜種創造,

基本信息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設7個研究室、4個科技公司和2個試驗站。包括:綜合辦公室、基財科、抗旱作物育種室、 資源創新研究室、牧草育種研究室、旱農節水技術室、生防技術中心生物技術研究室、 抗旱鑑定研究室、金秋種業公司、大鵬農業設施公司、金山農業科技公司和旱作節水農業試驗站 、旱作所海南試驗站。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研究目的及意義

圍繞旱稻生產中自身生長慢,同雜草競爭優勢低,抗旱、抗鹽鹼能力弱等問題,開展了以下工作:
1. 以旱稻為母本,C4植物稗草(E. caudata)、高粱(S. bicolor)為父本的的屬間雜交,旨在通過遠緣雜交,導入父本高光效、抗逆基因,創造抗旱、耐鹽鹼、光合速率高、增產潛力大的旱稻新種質,培育耐旱、高產旱稻新品種。
2. 以高粱為母本,旱稻(O. sativa)為父本,進行雜交並回交,創造全新的具有高梁細胞質旱稻核質雜種。

研究進展

旱稻與稗草屬間雜交

連續八年對C3植物旱稻(O. stativa)為母本,C4植物稗草(E. caudata)屬間雜交後代研究表明:1). 遠緣雜交是導入外源基因的有效方法,外源基因能夠在後代正確表達。2). 旱稻/稗草一次雜交,後代表現父本長芒子、莖節裸露等遺傳性狀;3). 目前已成功地選育出稻稗遠緣雜交後代“遠F2-1”。經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學家趙明教授、王志敏教授及趙秀琴博士現場測定,光合速率超全國旱稻區試對照種(秦愛) 32.65%;經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劉冬成博士“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技術分析,檢測到來自父本1300 bp左右的片段。 2. 旱稻、稗草、高梁三屬間遠緣雜交
以(旱稻/稗草)F5為母本,高粱為父本進行三屬間雜交,後代在芒性、穗型、株高、生育期,穗部顏色等性狀發生分離。F1表現母本沒有的紫色芒子、紫護穎、紫柱頭性狀。對F2群體452株進行x2分析,芒色受二對互作基因中隱性上位基因控制,柱頭顏色受二對互補基因控制,但尚有修飾基因存在。目前,稻稗遠緣雜交後代已獲得F9,性狀穩定,進入繁種階段。旱稻/稗草//高梁三屬間雜交,已獲得F4。在此基礎上,去年還獲得旱稻/稗草/2/高梁/3/高梁回交種子,本年度可完成該組合的表現田間觀察。

高粱(S. bicolor)細胞質旱稻核質雜種創造

高粱因其抗旱、耐澇、耐鹽鹼而素有“鐵桿作物”的美稱,為充分利用該遺傳資源,培育具有高梁細胞質的核質雜種,進行了高粱與旱稻屬間遠緣雜交研究。連續三年對以高粱為母本,旱稻(O. sativa)為父本屬間雜交後代觀察表明:1). F1株高、葉片數介於雙親之間,但偏於高親。超親優勢分別為14.28%和19.03%;葉面積、單株產量表現正向優勢,平均超親優勢分別為67.53%和49.64%。2). F2性狀分離範圍大,株高、穗莖、穗長分離範圍分別為2.08-0.69 m、0-19.2 dm和14.6-41.5 dm;抽穗期變異範圍為30天;穗型、開花習性分離出(母本)緊湊型穗、穗完全抽出後開花和(父本)鬆散型穗、邊抽穗邊開花二種類型;另外出現雙親及F1沒有的黃色柱頭及6-8 cm頂芒新性狀。據對群體315株調查,無芒株:頂芒株比例為239:66,X2檢驗結果,符合13:3分離規律,芒性受二對互作基因抑制作用控制;後者白色柱頭:黃色柱頭比例為209:106,結合雙親及F1均無黃色柱頭出現,首先肯定是一種基因互作現象,其遺傳規律尚不能解釋。
本年度,可完成(高梁/旱稻)F3及高梁/旱稻//旱稻回交一代的觀察。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南門口街656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