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

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

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位於鹹陽旬邑縣城東北七公里處的唐家村,距211國道2公里,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館的前身是唐家地主莊園,原為私人宅院,修建於明末清初,現存有兩進三院和其它兩院房子,一百五十餘間,園內還有三品鹽運使唐廷銓的陵墓和石牌坊,其建築融北方四合院和蘇杭園林藝術相結合,磚雕、木雕、石雕眾多,圖案精美、細膩。整個庭院屋頂脊臥獸飛,檐牙鳥啄,牆壁為水磨石磚,造型優美,門欄窗棱更是玲瓏剔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
  • 類別:地方民俗博物館
  • 地點:陝西省旬邑縣城東七公里處的唐家村(原名綠野村)
  • 竣工時間:1958年
  • 開放時間:上午 8:00 - 18:00  冬季 上午 8:00  -  16:00  開放
  • 館藏精品:恩贈七品官服、銀牌、手杖、及御製七言律等
  • 占地面積:占地面積4036平方米
  • 保護級別: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文物,開放時間,館址位置,

發展歷史

1958年於此建立“唐家地主莊園博物館”,隸屬旬邑縣文教局。1971年3月改建為旬邑階級教育展覽館。1988改為“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館址在唐家民宅,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家地主是清朝中晚期馳名朝野的“三水唐家(旬邑舊稱三水)”,至第四代唐景忠時正值清乾隆盛世,唐家亦在此時達到了興旺發達時期。其以農為本,以商興家,商號遍及國內十三省,自稱“匯兌中國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銜;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其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唐景忠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還親赴北京參加了乾隆皇帝舉行的“千叟宴”,恩贈七品官服、銀牌、手杖、及御製七言律等。
唐家自此有了官銜,就上通帝王,下結官吏,商利盤剝,加之經營有方,因此生意興隆,財源旺盛。唐家當時在旬邑、彬縣、淳化、耀縣擁有大片土地和眾多的佃農及牲畜,每年收取巨額地租。當時其不僅在陝西財大氣粗,擁有的財富在全國也能排上號。在清嘉慶年間,唐家全家不過60口人,就雇有僕人丫環165人,還備有鸚歌轎(相當於高級轎車)66輛,真是“出門不離車馬轎,全堂執事開道鑼”。
由於唐家有錢有勢,故而其所建宅院均極其考究,作工十分精細。建宅工匠最多時一天達三各二百餘人,其間歷時四十三年,共建宮殿式庭院八十七院,約二各七百餘間。所有建築均為木、石及磚結構,不但基礎牢固、堅實,而且每座房子均用磨光的磚和精雕細刻、描龍畫鳳的石頭砌成,磚縫亦用石灰,糯米汁澆灌。院內板隔牆上刻有“八仙圖”、“二十四孝圖”等各種圖案,院內角柱,牆壁上則雕有“八駿馬”、“華山對弈”等。還有牡丹、梅竹、旱蓮花等浮雕作品。當大院建成後,唐家又專門蓋了一座大型戲樓唱戲慶祝,一氣唱了三個多月。
這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地主家族,從清末開始,在極度揮霍中逐步破落。家中重金購置的各種家什物件和寶貝幾經滄桑,也已幾乎散失殆盡。唐家大院已闢為民俗博物館,而唐家後裔則大多居住在唐家村里,靠勤勞耕作來生活。

建築布局

唐家莊園為清代唐家百萬富翁唐景忠的住宅,原有古建築房屋和亭台樓閣87院,2700餘間。後經戰亂及其子孫變賣,大部分建築被拆毀。現僅存下來的兩進相毗連的三院和其它兩院及一座完整的墓葬總計150餘間,占地面積4036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631平方米。房屋建築,結構嚴謹,雕樑畫棟,頗具北方民間四合院的特色。這些房屋雖經三百多年的風雨剝蝕,至今堅固如初。這座民宅建築,對研究清代建築結構、雕藝術和風土民情,都有很高價值。
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

館藏文物

主要陳列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分五間院。恢復原莊園室內陳設原貌,展示清代農村富豪人家的生活習俗。全院分中廳堂屋、左右上下廈房、繡樓等。第二、分三間院。陳列旬邑及鄰近地區有關民風民俗實物。第三、分為墓葬原狀陳列。展出墓穴、牌樓、碑樓石馬、石羊和墓內隨葬品、金銀首飾、玉器等文物,反映清代富豪人家揮霍厚葬的習俗禮儀
現有藏品618件。大部分為民俗文物。曾出版《唐家民俗館要覽》等。

開放時間

夏季 上午 8:00 - 18:00 冬季 上午 8:00 - 16:00 開放。

館址位置

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位於陝西省旬邑縣城東七公里處的唐家村(原名綠野村)。郵編:711302
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