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昌平島

《早發昌平島》是唐代詩人沈佺期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是寫“南浮漲海”前經昌平島時的所見所感。首聯記錄開船時刻;二三聯也用對仗,描寫開船後所見,先是朝陽升起,大雁飛下,接著長長的島嶼上霧氣瀰漫,不斷上涌,遼闊的江面上霞光萬道,目不暇接;尾聯是假設複句,意為若不能心懷魏闕,便不會遇心賞物偏覺泠然。全詩語言清新明麗,格律嚴謹工整。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早發昌平島
解纜春風后,鳴榔曉漲前
陽烏出海樹,雲雁下江煙。
積氣沖長島,浮光溢大川
不能懷魏闕,心賞獨泠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鳴榔:用木頭擊船板,與解纜同時做。
⑵陽烏:指太陽,以傳說日中有三足烏而得名。
⑶積氣:指天。
⑷大川:與海相連的大江。
⑸魏闕:指朝廷。
⑹泠然:有淒清意。

白話譯文

春風吹拂後曉漲發生前,航船解纜鳴榔正式開船。
一輪朝日從海邊樹上升起,雲中大雁落在江上煙波間。
濃密的霧氣從長島直衝霄漢,浮動的光影布滿了整個大川。
如果不是身在江湖心懷魏闕的話,不會凡遇心賞之物偏有淒清體驗。

創作背景

唐中宗神龍初年(705—707),沈佺期因交結張易之兄弟而遭到流貶。這首詩作於詩人赴貶地驩州途中。詩人在《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中,曾有“南浮漲海”之語。翻過大庾嶺後,詩人進入今廣西境內,取道海上,向流貶之地前進。這首詩便是在“南浮漲海”前經昌平島時有感而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聯點出題目中“早發”二字,並暗示時值春天。在春風吹拂的早晨,詩人乘坐的船兒解開了纜繩,揚帆出海。船工們以長木叩船,以協調動作。“曉漲”的“曉”字,暗示船兒解纜啟程之早。從解纜於春風之後,鳴榔在曉漲之前所傳達出的心境看,詩人並沒有什麼“南浮漲海人何處”的孤寂感,反而使人感到呈現於眼前的是一種明麗景象。接下來的四句,描寫早發昌平島時所見。一輪朝陽從海上升起,北歸的大雁落在煙波浩渺的江邊;放眼海上,天地相連,波光粼粼,水天相接。對於一個赴貶地途中的人,欣賞到如此美景,確實是不容易的。詩人在結尾二句卻說:“不能懷魏闕,心賞獨泠然!”意思是說:對於一個去國離家的人來說,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崇高節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讓人傷心的啊!言外之意則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所以,眼前的景色雖然美麗,但自己心頭終有一種寂寞清冷之感。詩篇的結尾,詩人摒棄了所有的適當反應——流淚,不流淚,或風景的安慰。一至六句的出色描寫,使得結尾更顯得尖刻。
這首詩前三聯均用對仗,格律工整。與詩人遭貶前在宮廷中所創作的詩歌相比,此詩在形式上已經擺脫了浮華艷麗的弊病,給人以清新明麗的感受。

名家點評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中聯語氣高朗。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云:雅淡有致,恨中聯疊四虛字,不堪入盛唐。
清代顧安《唐律消夏錄》:同一遷謫詩,之問《經梧州》結句“流光雖可悅,會自泣長沙”,何等咽塞;此詩“不能懷魏闕”句,何等洒然!

作者簡介

沈佺期,唐代詩人。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唐高宗年號,674—676)進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貪污及讒附張易之,被流放驩州。詩與宋之問齊名,號稱“沈宋”,多應制之作。流放時期的作品,則多對其境遇表示不滿。律體謹嚴精密,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