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宋代古詩)

早發(宋代古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早發》是宋代抗金名將宗澤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描寫作者率軍隊早晨出發的情景。第一句從將帥的角度寫行軍時軍容的嚴整,第二句交待了行軍路程的漫長和沿途山水的遼闊壯麗。第三句寫作者身為將帥的儒雅沉著、韜略在胸。第四句從隊伍的角度寫行軍時軍紀的嚴明。從詩中可以看得出一種從容不迫的大將風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早發》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宋詩鈔》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宗澤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家簡介,

作品原文

早發
繖幄垂垂馬踏沙,
水長山遠路多花。
眼中形勢胸中策
緩步徐行靜不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繖幄(sǎn wò):指傘蓋。繖,同“傘”,從晉代起,官員出門,儀仗隊里都有傘。
⑵垂垂:向下飄動的樣子。
⑶形勢:山川地勢。
⑷策:戰術、方略。
⑸徐行:慢速前進。
⑹嘩:嘈雜的聲音。

白話譯文

馬後垂著傘蓋,馬蹄踩著黃沙,沙沙,沙沙。
山遙遙,水茫茫,沿路見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觀敵我形勢,戰術方略早已成竹在胸。
兵馬緩步前進,三軍肅靜無人喧譁。

創作背景

宗澤為宋哲宗元佑年間進士,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知磁州兼義軍都總管,大敗金兵。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宗澤任東京(今河南開封)留守,整頓軍紀,加強戰備,任用岳飛為將,召集各路義軍,屢敗金兵。曾多次上書高宗,力主還都,北伐抗金,收復失地,但都被投降派所阻,因而憂憤成疾,臨終前還連呼三聲“過河”,作下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寫宗澤率領自己的軍隊於清晨出發,去進行一次軍事活動。全詩的氣氛可以用詩中的一個“靜”字來概括。這“靜”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寧靜,又是紀律嚴明的宗澤部隊行軍時的肅靜,更是一場激戰即將來臨之前的寂靜。這三種“靜”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逼真的行軍圖。
“繖幄垂垂馬踏沙”,寫的是行進中的軍隊。“繖幄”是主帥行軍時所用的儀仗,“垂垂”是張開的傘有秩序而無聲地移動的樣子,給人以靜悄悄的感覺。“馬踏沙”給人的感覺也是這樣,那戰馬踩著沙地所發出的沙沙聲,更襯托出行軍隊伍的整齊與肅靜。這一句的特色,就在於用一個視覺畫面表現了一個聽覺印象;而行軍隊伍的肅靜不嘩,正是反映了宗澤部隊的紀律嚴明,有戰鬥力。
“水長山遠路多花”寫了行軍隊伍周圍的自然景色。悠長的流水、綿亘的遠山、點綴於路旁的野花,這三者所構成的意境,是一種大自然在清晨時分的靜謐。大自然的寧靜與行軍隊伍的肅靜互相映襯。“水長山遠”既是說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軍路線之長。而宗澤既有閒情雅致欣賞周圍的山水花草,則表明他對即將來臨的軍事行動早已成竹在胸,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寫作了很好的鋪墊。
“眼中形勢胸中策”,正面描寫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動。“眼中形勢”,是指當時的抗金形勢;“胸中策”,是指他將要採用的戰略戰術。宗澤騎在馬上,分析著當時的形勢,考慮著自己的對策,覺得一切都已瞭然於胸中。正因為這樣,所以“緩步徐行靜不嘩”,讓部從放慢速度,堅定而又穩重地向前行進,靜悄悄地沒有喧譁之聲。最後一句所表現的,是一種名將指揮下的部隊的風貌。在“靜不嘩”中,既表現了嚴明的紀律,也表現了激戰來臨之前的肅穆氣氛。
這首詩的最大特色,就在於它平平實實,不作豪邁語,卻寫出了一個大將的風度,一直膾炙人口。

名家點評

現代蔣孟豪《中國歷代古典詩歌精品選譯》:讀罷此詩,行軍途中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和一個運籌指揮若定的大將形象,便浮現眼帘。描繪動人,膾炙人口。

作家簡介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名將。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後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諡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