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研製背景
日本陸上自衛隊早期的戰略是“誘敵深入”,利用頁踏日本特有的崎嶇地形來布陣迎敵,因此以往的61式與74式主戰坦克都十分注重以地形為依託的戰術(如利用地形反斜面、稜線來隱蔽車體,同時炮管以最大俯角對敵方展開攻擊 ,甚至居高臨下射擊敵方坦克較為薄弱的上部裝甲),作戰模式傾向定點射擊 ,而不是在平面的開闊地上與敵方主戰坦克作戰;在此種方式下,日本坦克部隊比較能抵銷蘇聯坦克火炮口徑較大、裝甲較厚的優勢。另一方面,日本本州地形崎嶇,平原狹小,而且道路橋樑的寬度與載重量都比較有限,也連帶限制日本坦克的體積重量,否則勢將難以進行長途部署。
70年代末期隨著日本的綜合國力蒸蒸日上,日本便開始研究將自衛隊的戰略轉為更從原本“消極專守”改為向外推進的“洋上擊破”,即在外洋便將來犯的敵方機艦消滅;此一戰略的重點自然是大幅強化海上自衛隊與航空自衛隊的戰力,而陸上自衛隊為了呼應此一戰略、避免遭到冷落,也將過去“誘敵深入”潤員背的防守策略改為“水際擊破”,將決戰區域向外推展至灘岸,企圖在敵軍半渡或剛登上灘頭之際便將之消滅。因此,此階段陸上自衛隊提出許多用於灘岸決戰的武器系統,包括購買MLRS多管火箭炮、發展車載反艦飛彈系統,以及發展戰力更強大、能直接與蘇聯T-72/80正面一搏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計畫確定
1975年74式坦克的量產仍持續進行之際,日本防衛廳便決定研發一種技術水平與當時仍在測試的美國M1、德國采霸地豹2同級的新一代坦克,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主導,並邀集日本諸多知名民間產業參與,其中三菱重工負責研製車體與發動機,三菱電機和富士通公司負責車上機電設備,日本電氣公司(NEC)負責火控系統,日本制鋼所負責研發火炮。 在1976年,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提出初步設計,代號為STC(日本第三代主戰坦克原型車),在1977年進行設計發展,在1980年推出首批兩輛原型車。
研製定型
由於日本儘可能在STC上使用自製組件,導致研發時程大幅延長,並且遇到若干障礙 ;探蜜地例如前兩輛STC原型車採用日本自製的120mm滑膛炮,基本上是先前74式坦克的105mm旋膛炮的放大、無膛線版,不過在測試中表現不佳,而且遲遲未能克服問題;此外,STC那具改良自74式坦克10ZF22WT的10ZG32WT渦輪增壓柴油機的研發也不太順利,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在1985年7月的裝備審查會議中,當局決定放棄日本國產120mm坦克炮,改向德國引進著名的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炮,並依連愚槳再此進行第二批原型車的製造。
STC第二批四輛原型車在1986至1988年間陸續推出,換裝Rh-120主炮, 在1987年9月至1988年12月進行第二階段的測試 。原本STC預定在1988年完成所有測試並正式定型,然而由於進度略有落後,直頸雅肯犁到1989年2月才交由陸上自衛隊進行測試,並在1989年完成全部的 激動與射擊測試,四輛原型車總行駛里程約20500km,共射擊3100發炮彈。STC在1989年12月15日民格重的裝備審查會議中正式定型,1990年8月6日正式依照年份命名為90式並投入量產 。
設計特點
車體設計
90式坦克方正的炮塔造型與豹2主戰坦克十分相似,車體與炮塔由鋼板焊接而成,炮塔前方與車身正面安裝了三菱重工的制鋼廠研發的新型複合裝甲,其餘重要部位則以間隙裝甲補強,炮塔頂部也加裝特殊裝甲以抵抗日漸盛行的攻頂武器。90式坦克的複合裝甲以兩片冷軋含鈦高強鍍鋼板包夾纖維蜂窩狀陶瓷夾層而成,兩片外鋼板內側並裝有輕金屬。日本雖未公布90式坦克複合裝甲的技術細節,由於日本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陶瓷科技,故西方觀察家多半給90式坦克的裝甲技術極高的評價,甚至被認為優於喬巴姆複合裝甲。90式炮塔正面仍維持早期型豹2的垂直造型,而非避彈性較佳的傾斜型 ,降低了防護效益。
此外,90式坦克的炮塔前方與車體之間存在了約500px的開口,可能會形成防護死角,讓敵彈由此穿入破壞炮塔轉動系統。90式坦克的外型緊緻低矮,減低了重量與被彈面積(車重僅50噸)。與早期型M-1相同,90式同樣採用個人式的核生化防護裝置,其進氣口設於車體右側,乘員需透過通氣管與面具從中央過濾機獲得乾淨空氣;之所以捨棄全車加壓式系統是因為這類系統在實用上仍有問題(尤其是車體破損時)。此外,90式的戰鬥室、彈藥艙都設有自動化的滅火系統,採用不會傷害人體的二氧化碳作為滅火劑。
90式坦克正面
動力設計
動力方面,90式採用一具三菱10ZG32WT V型10汽缸二行程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搭配三菱MT-1500自動變速箱,採用電子式燃油控制系統與燃油噴射供油系統 ,雙轉子增壓機提供增壓, 在轉速2400轉/分時可輸出1500馬力最大功率,不過這個功率只能持續輸出15分鐘,而10ZG32WT發動機的最大持續功率為1100馬力 (未增壓狀態的最大功率)。相較於74式坦克的10ZF Model 21 WT發動機,10ZG32WT的排氣量與前者相當,但是輸出功率則為前者的兩倍。MT-5000自動變速箱附有液壓變矩器和靜液轉向機構,共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並具備原地迴轉能力(雙邊履帶同時反轉)。
90式四視圖
90式主戰坦克開火
90式坦克的動力系統採用一體化設計,引擎、變速箱與相關冷卻系統被整合為一個單一的矩形單元,使得吊裝、後勤維修作業十分便捷迅速 ;其中,三個發動機散熱器位於變速箱上方,與混流風扇同時使用,風扇由液壓馬達驅動,可根據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的溫度進行變速,而發動機空氣濾清器則安裝在傳動裝置的兩側。90式坦克馬力重量之比高達30hp/ton,為全球主戰坦克之冠,機動性能極為優異。不過實際上,90式坦克的動力系統並非完美:日本業界研製二行程柴油發動機有極長的歷史,雖然二行程發動機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較輕、故障率低、容易啟動等優勢,但也有易過熱、耗氣量大、高油耗、容易燒蝕等問題。
90式坦克涉水
日本無法像德國MTU廠般,製造出大功率輸出又能將體積重量控制得很好的四行程柴油機,所以刻意使用重量輕的大功率二行程設計,付出的代價就是極高的油耗,平均每公升汽油只能行駛0.24~0.27公里,燃料使用效率只有德國豹2的發動機的70~80%,甚至比使用燃氣渦輪的美國M-1還糟糕;此外,90式的發動機也頗有冒黑煙的問題。90式坦克發動機的耐用程度也不足,急停、急開或猛踩油門等動作都比四行程柴油機更容易發生黏缸甚至燒蝕。90式開車後,發動機低速運轉時間比較長,萬一中冷設備的效率降低,就會使機油溫度快速升高,因而必須立即減速。
緊急制動的90式坦克
懸掛設計
90式坦克採用與韓國K-1(88式)坦克相似的複合液氣壓/扭力桿懸吊系統,這是希望獲得液氣壓懸掛的優異避震性與調整俯仰能力,卻不希望成本過於高昂的折衷辦法。90式坦克擁有六對承載輪,其中第1、2、5、6對承載輪由液壓懸吊支撐,中央的第三、四對則採用扭力桿,如此能節省一些成本。90式與74式的液壓懸吊系統都能進行姿態調整, 不過90式的液壓承載系統並非橫向交叉連結式,此外兩側設有頂支輪,因此90式僅能前後俯仰(俯仰各五度,高低升降範圍-255~+170mm),而不像74式既能前後俯仰也能左右傾斜;簡化系統的理由除了降低後勤負擔之外,由於90式的火控系統精良、主炮火力強大,能在行進間對敵進行精確攻擊,故可在缺乏地形掩護的地帶(如灘岸、平原)與 蘇聯T-72/80等一線主戰坦克正面交鋒。
90式坦克內部構造圖
武裝設計
90式採用一門與豹2相同的萊茵金屬制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炮,設有熱套筒、炮膛排煙器以及炮身測曲器,日本並獲得德國授權自行生產此炮所需的D-13尾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以及DM-12高爆穿甲彈 (HEAT-MP)。Rh-120為最著名的現代西方坦克炮,除了豹2之外亦被美國M-1A1/A2採用。90式坦克最獨特之處,莫過於採用自動裝填系統,使得車上乘員減至3人,並且擁有11發/分的高射速。自動裝填一向是俄系坦克的專利, 同時期的西方坦克除了90式之外,僅有法國勒克萊爾坦克採用自動裝填。不過考慮到120mm炮彈的尺寸與重量對體型矮小的黃種人而言負擔過大,90式採用自動裝填系統可謂務實而明智之舉。
90式坦克主炮
90式坦克的自動裝填系統由三菱重工研發,與勒克萊爾的系統類似,都是炮塔尾艙平推式,採用彈帶輸送彈藥,優於俄國坦克的旋轉式自動裝填系統。90式坦克共可搭載40發主炮彈藥,其中約25發儲存於炮塔尾部的自動裝填系統中,另15發則位於駕駛座右側的彈艙內,此種配置也與勒克萊爾坦克類似。自動裝填系統由炮手的計算機控制彈種選擇,炮彈依照種類擺放在特定彈位;裝填時系統依照炮手選擇的彈種,將該彈種的彈位轉到提取位置並填入炮膛;
90式自動裝彈機
次武裝方面,90式配備一挺M-2HB 12.7mm口徑車長高射機槍以及一挺74式7.62mm口徑同軸機槍,兩者備彈數目分別為600發與3500發 。12.7mm高射機槍設定於車長艙蓋與炮手艙蓋之間,原始目的是為了讓車長與炮手都能操作;然而實際經驗卻顯示這種設計將嚴重妨礙機槍對左右兩側的射擊,這在城鎮戰中影響至為明顯,整體而言並非高明的設計。90式原型車的炮塔兩側各有四具縱列的煙幕彈發射器,不過早期的量產車型仍使用與74式坦克相同的73式三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後期型則改為與原型車相同的形式。
90式炮塔頂部機槍座
火控設計
火控觀測方面,拜日本電子科技先進之賜,90式坦克在這方面擁有先進的水平。90式的火控/觀測系統包括 一具由日本著名光學廠商Nikon研發的炮手瞄準儀,整合有紅外線熱影像儀、釹-釔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與穩定系統,以及一具富士公司(Fuji)生產的獨立穩定式車長日間全周界瞄準儀,整個系統核心為一具數位彈道計算機 。炮塔與主炮的伺服/穩定裝置與前述觀瞄裝置連動,使主炮能追隨瞄準儀的視界進行瞄準;此外,炮手還有一具與主炮同軸的備用管狀瞄準鏡。
炮長用觀瞄儀
彈道計算機是90式坦克火控系統的核心,能依據自動由感測器輸入或由人工輸入的各項信息如橫風、氣壓、目標距離、目標未來位置、視差修正量、 炮耳傾斜(相較於水平面)、炮膛磨損、發射彈種等等,計算出火炮瞄準線、前置角等射擊參數,並控制瞄準儀的瞄準線自動鎖定,遂獲得優秀的第一發命中率;此外,由於炮塔、炮身、觀測器都有穩定裝置,使得90式具備一流的行進間射擊能力。炮手熱影像儀具有兩個熒幕,一個位於炮手席,另一個 則設定於車長席,使車長能分享熱影像儀取得的影像。
炮長用操作儀
90式在晝間具有獵殲(Hunter-Killer)能力,車長能先以獨立瞄準儀進行搜尋,搜獲目標後便按下炮塔自動定向鈕,將炮塔轉向新的目標,讓炮手以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精確鎖定並開火,同時刻車長繼續搜尋下一個目標,故多目標接戰能力十分出色;此外,即便炮手正在追瞄某個目標,如果車長發現一個優先程度更高的目標,還是能以自動定向功能自動將炮塔轉向至新的目標。90式坦克的車長擁有一套特殊的頭盔瞄準系統,車長戴上頭盔並啟動連結界面後,瞄準儀便與炮塔和炮身的伺服器連動,使主炮的指向與車長視線一致。
90式主戰坦克採用液力機械傳動裝置
基本數據
技術數據 |
---|
| |
| |
| |
| |
| |
| 三菱10ZG32WT 水冷二行程循環V型10汽缸 液冷渦輪柴油 |
| |
| |
| |
| |
| |
| |
| |
| 74式車載7.62毫米同軸機槍 12.7毫米白朗寧M2防空機槍 |
衍生型號
由於90式坦克重量遠高於74式,使得由74式底盤發展而來的78式裝甲回收車無法負荷,因此日本遂以90式的底盤研發新一代的裝甲回收車(ARV)。此車基本構型與78式類似,車頭有液壓推土/穩定鏟,車體左前方設有一具掛載能力達50噸的機械吊臂,能處理90式的動力包件,主絞盤則有50噸以上的牽引力,足以回收90式坦克。車上的自衛武裝為一挺M-2HB 12.7mm機槍。此外,日本也以90式的底盤開發出AVLB架橋車。由於價格昂貴,無論是90式ARV或AVLB都僅少量服役於日本陸上自衛隊。 此外,90式坦克本身也能在車頭加裝92式滾輪除雷犁,擔任戰場前導排雷任務。
90式加裝92式掃雷套件
90式裝甲回收車陸上自衛隊所使用以90式坦克車體改裝成的裝甲回收車。78式戰車回收車的後繼車,1990年服役。
90式坦克的裝甲都以保留。調整為拆除炮塔、車輪輪幅間隔調整。車體右前部裝有吊車。和舊型78式坦克回收車相同有6檔和一個倒車檔。車上有機槍和煙霧彈發射器。所有配備90式坦克的部隊都配有本車、陸上自衛隊富士學校和陸上自衛隊武器學校也有配備。
服役部署
服役初期
日本陸上自衛隊從1990年起正式接收首批30輛90式坦克。鑒於冷戰時代日本將蘇聯入侵視為最大威脅,故90式坦克優先裝備駐防於緊鄰庫頁島的北海道,取代老朽不堪的61式坦克。此外,雖然90式的50噸車重相對略低於M-1、豹2等歐美同時期主戰坦克,但比起先前僅38噸的74式坦克可說大幅躍進;因此,先前配合74式坦克的73式特大半聯結車無法直接搭載完整的90式,必須先將其炮塔與車身分離。雖然日本也為90式開發出名為“特大型搬運車”的拖板卡車,但限於日本本州地區住宅建設稠密、道路普遍狹小、地形崎嶇、橋樑承載能力不足等諸多地理人文特性的限制,重量過大的90式在本州地區部署時,顯然會受到重重限制。因此,日本全境也只有地形平坦的北海道才最適合90式坦克的運用部署,如此就不需要考慮本州的交通運輸問題。
90式坦克車尾
依照原始規劃,90式坦克優先部署北海道的陸上自衛隊裝甲單位,而日本其他地區也將換裝;然而隨著1990年代初期東西全面和解以及蘇聯解體,蘇聯陸軍從北面登入進犯日本的顧慮幾乎完全消失,也導致日本防衛廳重整防衛計畫。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設定用來與蘇聯主戰坦克正面對決的90式,重要性急轉直下,故日本防衛部門大幅放緩了購買與換裝的時程。因此,原本“優先”部署北海道的90式,演變成“僅有”駐防於北海道的戰備部隊才有幸換裝,在本州則只有富士教導團、武器學校等教學單位擁有這型主戰坦克。
運輸部署中的90式(僅炮塔)
成本上漲
在數量刪減的情況下,為了維繫產能,日方也大幅放緩90式的生產速率,1990年服役以來,除了第一年交車30輛之外,隨後便降至每年生產15至20輛,至2000年代購進一步減緩為每年10輛,至2003年總共只生產了260輛。由於採購進度緩慢,使得90式坦克的批次生產無法達到經濟批量 ,形成“減產導致漲價,漲價又造成產量萎縮”的惡性循環,這也是1990年代服役的日本國產裝甲車輛的一貫通病,類似情況亦發生於89式步兵戰車、96式輪式裝甲輸送車、99式自走炮等武器系統上。 此外,過去日本防衛廳編列採購裝備時,每年只會編列該年度開工生產的裝備的預算,而承包廠商每年也只會採購該年度生產所需的物料部件。
90式坦克集群於富士綜合火力演習
對於量產武器而言,明明每年都會持續生產相同的產品,卻硬要逐年編列,而不是一次批量訂購橫跨數年的產品,自然是違反批量生產的經濟效益原則,原物料只會隨著通貨膨脹而逐年漲價。90式的造價始終居高不下,1990年剛投產之際單價高達760萬美元 (11億日元,1990年8月時美元對匯率為1:144.5),在顛峰時期一度逼近每輛900萬美元大關 (大約是M-1A2的兩倍),年年與以精密複雜著稱的法國勒克萊爾坦克“競逐”全球最昂貴坦克寶座,雙方互有勝負;到2000年,每輛90式的報價仍為660萬美元之高。
90式坦克群
生產停止
在90式坦克服役前,日本陸上自衛隊擁有873輛74式坦克與270輛左右的61式坦克; 而依照90式的量產速率,只夠被用來全面替換最老舊的61式,而74式在數量上仍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主力車種。在2004年,由於日本已正式決定引進所費不貲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預算排擠導致許多兵器整備計畫跟著調整。在2004年9月14日,防衛廳宣布原則上90式坦克在兩到三年內停止採購,以將其高昂的購置經費用於後繼車型的開發,不過具體的措施還沒有正式確定。 至2008年初,日本陸上自衛隊擁有的90式還不到340輛,扣除教學單位之外,全部配屬於北海道的作戰部隊;
90式坦克越障
即便是北海道的坦克部隊也沒有全面換裝90式,只裝備於向來是日本陸自最精銳勁旅、隸屬北部方面隊的第七裝甲師全部的三個坦克聯隊(總共15個坦克中隊)、第二坦克師的半數坦克中隊(三個坦克中隊)、第五旅坦克隊(三個中隊)以及第一坦克群的部分單位;第二坦克師另外三個坦克中隊、第一坦克群部分單位以及第11坦克旅團,則還是繼續使用74式。 在2010年度防衛預算中,日本防衛省訂購了最後一批90式的訂單,而90式的總產量便停留在341輛,總共連續生產了19個年度,平均每年度生產18輛。 在2009年度,90式的每輛平均單價為8億日元,比起量產之初(1990年度)11億日元的高峰降低不少。
90式坦克的炮彈
STC第二批四輛原型車在1986至1988年間陸續推出,換裝Rh-120主炮, 在1987年9月至1988年12月進行第二階段的測試 。原本STC預定在1988年完成所有測試並正式定型,然而由於進度略有落後,直到1989年2月才交由陸上自衛隊進行測試,並在1989年完成全部的 激動與射擊測試,四輛原型車總行駛里程約20500km,共射擊3100發炮彈。STC在1989年12月15日的裝備審查會議中正式定型,1990年8月6日正式依照年份命名為90式並投入量產 。
土浦武器學校常設展示的90式試驗車
設計特點
車體設計
90式坦克方正的炮塔造型與豹2主戰坦克十分相似,車體與炮塔由鋼板焊接而成,炮塔前方與車身正面安裝了三菱重工的制鋼廠研發的新型複合裝甲,其餘重要部位則以間隙裝甲補強,炮塔頂部也加裝特殊裝甲以抵抗日漸盛行的攻頂武器。90式坦克的複合裝甲以兩片冷軋含鈦高強鍍鋼板包夾纖維蜂窩狀陶瓷夾層而成,兩片外鋼板內側並裝有輕金屬。日本雖未公布90式坦克複合裝甲的技術細節,由於日本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陶瓷科技,故西方觀察家多半給90式坦克的裝甲技術極高的評價,甚至被認為優於喬巴姆複合裝甲。90式炮塔正面仍維持早期型豹2的垂直造型,而非避彈性較佳的傾斜型 ,降低了防護效益。
90式主戰坦克炮塔
90式坦克集群
此外,90式坦克的炮塔前方與車體之間存在了約500px的開口,可能會形成防護死角,讓敵彈由此穿入破壞炮塔轉動系統。90式坦克的外型緊緻低矮,減低了重量與被彈面積(車重僅50噸)。與早期型M-1相同,90式同樣採用個人式的核生化防護裝置,其進氣口設於車體右側,乘員需透過通氣管與面具從中央過濾機獲得乾淨空氣;之所以捨棄全車加壓式系統是因為這類系統在實用上仍有問題(尤其是車體破損時)。此外,90式的戰鬥室、彈藥艙都設有自動化的滅火系統,採用不會傷害人體的二氧化碳作為滅火劑。
90式坦克正面
動力設計
動力方面,90式採用一具三菱10ZG32WT V型10汽缸二行程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搭配三菱MT-1500自動變速箱,採用電子式燃油控制系統與燃油噴射供油系統 ,雙轉子增壓機提供增壓, 在轉速2400轉/分時可輸出1500馬力最大功率,不過這個功率只能持續輸出15分鐘,而10ZG32WT發動機的最大持續功率為1100馬力 (未增壓狀態的最大功率)。相較於74式坦克的10ZF Model 21 WT發動機,10ZG32WT的排氣量與前者相當,但是輸出功率則為前者的兩倍。MT-5000自動變速箱附有液壓變矩器和靜液轉向機構,共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並具備原地迴轉能力(雙邊履帶同時反轉)。
90式四視圖
90式主戰坦克開火
90式坦克的動力系統採用一體化設計,引擎、變速箱與相關冷卻系統被整合為一個單一的矩形單元,使得吊裝、後勤維修作業十分便捷迅速 ;其中,三個發動機散熱器位於變速箱上方,與混流風扇同時使用,風扇由液壓馬達驅動,可根據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的溫度進行變速,而發動機空氣濾清器則安裝在傳動裝置的兩側。90式坦克馬力重量之比高達30hp/ton,為全球主戰坦克之冠,機動性能極為優異。不過實際上,90式坦克的動力系統並非完美:日本業界研製二行程柴油發動機有極長的歷史,雖然二行程發動機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較輕、故障率低、容易啟動等優勢,但也有易過熱、耗氣量大、高油耗、容易燒蝕等問題。
90式坦克涉水
日本無法像德國MTU廠般,製造出大功率輸出又能將體積重量控制得很好的四行程柴油機,所以刻意使用重量輕的大功率二行程設計,付出的代價就是極高的油耗,平均每公升汽油只能行駛0.24~0.27公里,燃料使用效率只有德國豹2的發動機的70~80%,甚至比使用燃氣渦輪的美國M-1還糟糕;此外,90式的發動機也頗有冒黑煙的問題。90式坦克發動機的耐用程度也不足,急停、急開或猛踩油門等動作都比四行程柴油機更容易發生黏缸甚至燒蝕。90式開車後,發動機低速運轉時間比較長,萬一中冷設備的效率降低,就會使機油溫度快速升高,因而必須立即減速。
緊急制動的90式坦克
懸掛設計
90式坦克採用與韓國K-1(88式)坦克相似的複合液氣壓/扭力桿懸吊系統,這是希望獲得液氣壓懸掛的優異避震性與調整俯仰能力,卻不希望成本過於高昂的折衷辦法。90式坦克擁有六對承載輪,其中第1、2、5、6對承載輪由液壓懸吊支撐,中央的第三、四對則採用扭力桿,如此能節省一些成本。90式與74式的液壓懸吊系統都能進行姿態調整, 不過90式的液壓承載系統並非橫向交叉連結式,此外兩側設有頂支輪,因此90式僅能前後俯仰(俯仰各五度,高低升降範圍-255~+170mm),而不像74式既能前後俯仰也能左右傾斜;簡化系統的理由除了降低後勤負擔之外,由於90式的火控系統精良、主炮火力強大,能在行進間對敵進行精確攻擊,故可在缺乏地形掩護的地帶(如灘岸、平原)與 蘇聯T-72/80等一線主戰坦克正面交鋒。
90式坦克內部構造圖
武裝設計
90式採用一門與豹2相同的萊茵金屬制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炮,設有熱套筒、炮膛排煙器以及炮身測曲器,日本並獲得德國授權自行生產此炮所需的D-13尾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以及DM-12高爆穿甲彈 (HEAT-MP)。Rh-120為最著名的現代西方坦克炮,除了豹2之外亦被美國M-1A1/A2採用。90式坦克最獨特之處,莫過於採用自動裝填系統,使得車上乘員減至3人,並且擁有11發/分的高射速。自動裝填一向是俄系坦克的專利, 同時期的西方坦克除了90式之外,僅有法國勒克萊爾坦克採用自動裝填。不過考慮到120mm炮彈的尺寸與重量對體型矮小的黃種人而言負擔過大,90式採用自動裝填系統可謂務實而明智之舉。
90式坦克主炮
90式坦克的自動裝填系統由三菱重工研發,與勒克萊爾的系統類似,都是炮塔尾艙平推式,採用彈帶輸送彈藥,優於俄國坦克的旋轉式自動裝填系統。90式坦克共可搭載40發主炮彈藥,其中約25發儲存於炮塔尾部的自動裝填系統中,另15發則位於駕駛座右側的彈艙內,此種配置也與勒克萊爾坦克類似。自動裝填系統由炮手的計算機控制彈種選擇,炮彈依照種類擺放在特定彈位;裝填時系統依照炮手選擇的彈種,將該彈種的彈位轉到提取位置並填入炮膛;
90式自動裝彈機
次武裝方面,90式配備一挺M-2HB 12.7mm口徑車長高射機槍以及一挺74式7.62mm口徑同軸機槍,兩者備彈數目分別為600發與3500發 。12.7mm高射機槍設定於車長艙蓋與炮手艙蓋之間,原始目的是為了讓車長與炮手都能操作;然而實際經驗卻顯示這種設計將嚴重妨礙機槍對左右兩側的射擊,這在城鎮戰中影響至為明顯,整體而言並非高明的設計。90式原型車的炮塔兩側各有四具縱列的煙幕彈發射器,不過早期的量產車型仍使用與74式坦克相同的73式三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後期型則改為與原型車相同的形式。
90式炮塔頂部機槍座
火控設計
火控觀測方面,拜日本電子科技先進之賜,90式坦克在這方面擁有先進的水平。90式的火控/觀測系統包括 一具由日本著名光學廠商Nikon研發的炮手瞄準儀,整合有紅外線熱影像儀、釹-釔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與穩定系統,以及一具富士公司(Fuji)生產的獨立穩定式車長日間全周界瞄準儀,整個系統核心為一具數位彈道計算機 。炮塔與主炮的伺服/穩定裝置與前述觀瞄裝置連動,使主炮能追隨瞄準儀的視界進行瞄準;此外,炮手還有一具與主炮同軸的備用管狀瞄準鏡。
炮長用觀瞄儀
彈道計算機是90式坦克火控系統的核心,能依據自動由感測器輸入或由人工輸入的各項信息如橫風、氣壓、目標距離、目標未來位置、視差修正量、 炮耳傾斜(相較於水平面)、炮膛磨損、發射彈種等等,計算出火炮瞄準線、前置角等射擊參數,並控制瞄準儀的瞄準線自動鎖定,遂獲得優秀的第一發命中率;此外,由於炮塔、炮身、觀測器都有穩定裝置,使得90式具備一流的行進間射擊能力。炮手熱影像儀具有兩個熒幕,一個位於炮手席,另一個 則設定於車長席,使車長能分享熱影像儀取得的影像。
炮長用操作儀
90式在晝間具有獵殲(Hunter-Killer)能力,車長能先以獨立瞄準儀進行搜尋,搜獲目標後便按下炮塔自動定向鈕,將炮塔轉向新的目標,讓炮手以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精確鎖定並開火,同時刻車長繼續搜尋下一個目標,故多目標接戰能力十分出色;此外,即便炮手正在追瞄某個目標,如果車長發現一個優先程度更高的目標,還是能以自動定向功能自動將炮塔轉向至新的目標。90式坦克的車長擁有一套特殊的頭盔瞄準系統,車長戴上頭盔並啟動連結界面後,瞄準儀便與炮塔和炮身的伺服器連動,使主炮的指向與車長視線一致。
90式主戰坦克採用液力機械傳動裝置
基本數據
技術數據 |
---|
| |
| |
| |
| |
| |
| 三菱10ZG32WT 水冷二行程循環V型10汽缸 液冷渦輪柴油 |
| |
| |
90式裝甲回收車陸上自衛隊所使用以90式坦克車體改裝成的裝甲回收車。78式戰車回收車的後繼車,1990年服役。 90式坦克的裝甲都以保留。調整為拆除炮塔、車輪輪幅間隔調整。車體右前部裝有吊車。和舊型78式坦克回收車相同有6檔和一個倒車檔。車上有機槍和煙霧彈發射器。所有配備90式坦克的部隊都配有本車、陸上自衛隊富士學校和陸上自衛隊武器學校也有配備。 服役部署服役初期日本陸上自衛隊從1990年起正式接收首批30輛90式坦克。鑒於冷戰時代日本將蘇聯入侵視為最大威脅,故90式坦克優先裝備駐防於緊鄰庫頁島的北海道,取代老朽不堪的61式坦克。此外,雖然90式的50噸車重相對略低於M-1、豹2等歐美同時期主戰坦克,但比起先前僅38噸的74式坦克可說大幅躍進;因此,先前配合74式坦克的73式特大半聯結車無法直接搭載完整的90式,必須先將其炮塔與車身分離。雖然日本也為90式開發出名為“特大型搬運車”的拖板卡車,但限於日本本州地區住宅建設稠密、道路普遍狹小、地形崎嶇、橋樑承載能力不足等諸多地理人文特性的限制,重量過大的90式在本州地區部署時,顯然會受到重重限制。因此,日本全境也只有地形平坦的北海道才最適合90式坦克的運用部署,如此就不需要考慮本州的交通運輸問題。 90式坦克車尾 依照原始規劃,90式坦克優先部署北海道的陸上自衛隊裝甲單位,而日本其他地區也將換裝;然而隨著1990年代初期東西全面和解以及蘇聯解體,蘇聯陸軍從北面登入進犯日本的顧慮幾乎完全消失,也導致日本防衛廳重整防衛計畫。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設定用來與蘇聯主戰坦克正面對決的90式,重要性急轉直下,故日本防衛部門大幅放緩了購買與換裝的時程。因此,原本“優先”部署北海道的90式,演變成“僅有”駐防於北海道的戰備部隊才有幸換裝,在本州則只有富士教導團、武器學校等教學單位擁有這型主戰坦克。 運輸部署中的90式(僅炮塔) 成本上漲在數量刪減的情況下,為了維繫產能,日方也大幅放緩90式的生產速率,1990年服役以來,除了第一年交車30輛之外,隨後便降至每年生產15至20輛,至2000年代購進一步減緩為每年10輛,至2003年總共只生產了260輛。由於採購進度緩慢,使得90式坦克的批次生產無法達到經濟批量 ,形成“減產導致漲價,漲價又造成產量萎縮”的惡性循環,這也是1990年代服役的日本國產裝甲車輛的一貫通病,類似情況亦發生於89式步兵戰車、96式輪式裝甲輸送車、99式自走炮等武器系統上。 此外,過去日本防衛廳編列採購裝備時,每年只會編列該年度開工生產的裝備的預算,而承包廠商每年也只會採購該年度生產所需的物料部件。 90式坦克集群於富士綜合火力演習 對於量產武器而言,明明每年都會持續生產相同的產品,卻硬要逐年編列,而不是一次批量訂購橫跨數年的產品,自然是違反批量生產的經濟效益原則,原物料只會隨著通貨膨脹而逐年漲價。90式的造價始終居高不下,1990年剛投產之際單價高達760萬美元 (11億日元,1990年8月時美元對匯率為1:144.5),在顛峰時期一度逼近每輛900萬美元大關 (大約是M-1A2的兩倍),年年與以精密複雜著稱的法國勒克萊爾坦克“競逐”全球最昂貴坦克寶座,雙方互有勝負;到2000年,每輛90式的報價仍為660萬美元之高。 90式坦克群
生產停止在90式坦克服役前,日本陸上自衛隊擁有873輛74式坦克與270輛左右的61式坦克; 而依照90式的量產速率,只夠被用來全面替換最老舊的61式,而74式在數量上仍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主力車種。在2004年,由於日本已正式決定引進所費不貲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預算排擠導致許多兵器整備計畫跟著調整。在2004年9月14日,防衛廳宣布原則上90式坦克在兩到三年內停止採購,以將其高昂的購置經費用於後繼車型的開發,不過具體的措施還沒有正式確定。 至2008年初,日本陸上自衛隊擁有的90式還不到340輛,扣除教學單位之外,全部配屬於北海道的作戰部隊; 90式坦克越障 即便是北海道的坦克部隊也沒有全面換裝90式,只裝備於向來是日本陸自最精銳勁旅、隸屬北部方面隊的第七裝甲師全部的三個坦克聯隊(總共15個坦克中隊)、第二坦克師的半數坦克中隊(三個坦克中隊)、第五旅坦克隊(三個中隊)以及第一坦克群的部分單位;第二坦克師另外三個坦克中隊、第一坦克群部分單位以及第11坦克旅團,則還是繼續使用74式。 在2010年度防衛預算中,日本防衛省訂購了最後一批90式的訂單,而90式的總產量便停留在341輛,總共連續生產了19個年度,平均每年度生產18輛。 在2009年度,90式的每輛平均單價為8億日元,比起量產之初(1990年度)11億日元的高峰降低不少。 90式坦克的炮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