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變政記

日本變政記

又名《日本變法考》、《日本明治變政考》,晚清康有為輯。該書以日本明治維新為範例,呼籲清政府實行改革,以到達強國的目的。

基本介紹

  • 書名:日本變政記
  • 又名:日本變法考
  • 作者康有為
  • 類別:政論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成書背景,公車上書,條陳政論,主要內容,設問,析疑,目的,展望,失敗遭禁,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字長素,後易號長素、明夷、更甡,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人,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愛國主義者,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是當時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康有為
康有為生於南海縣西樵銀塘鄉,一個世代官僚地主的大家庭中,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熟讀《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打下了中國傳統的學問基礎,他秉性豪邁,喜歡雜覽群書,文章氣概縱橫,說服力極強。他十九歲時從師於九江禮山草堂的著名學者朱次琦,接受“濟人經世”的實學,這對他的哲學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但隨後幾年的連州水災,民眾困厄,祖父贊修遇難身死給他以沉重的打擊。朱次琦輔導他攻讀《周禮》、《儀禮》、《爾雅》、《說文》、《水經》之學,並誦《楚辭》、《漢書文選》及杜甫詩、徐陵、庚信的文章,這對他的著作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康有為目睹國家和民族遭到的厄難,深感舊學無法解決當前的現實問題,對傳統的封建文化產生懷疑,思想非常痛苦和苦悶,1878年,辭別朱次琦舊家。
1879年(清光緒五年),他在家鄉西樵山結識了翰林院編修張鼎華,他們倆“過從累年,談學最多,博文妙解,相得至深”,在張鼎華的指引下,他開始接觸到近代改良思想,同年又往游香港。看到英人治理的法度,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要比封建制度優越,從此開始了他大購西書,大講西學,積極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歷程。他在家鄉創辦了“不裹足會”,制定會章條例,發動親友參加,第一次張明旗幟向封建勢力和傳統陋俗進行衝擊。1984年(清光緒十年)的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康有為受到極大的刺激,在憤世嫉俗的同時,他苦學研讀形成“以三統論緒聖,以三世推將來”的歷史進化觀。形成資產階級改良的思想體系,他不無自滿地說:“吾既聞道,既定‘大同’,可以死矣!”

成書背景

公車上書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真正走上政治舞台,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這一年同時也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二年,日本要求割讓台灣遼南,賠款二萬萬兩,夏曆三月二十一日,康有為得知剛剛簽定的《馬關條約》的內容後,非常震驚,立即派梁啓超到廣東籍舉人中發動聯名上書,請求拒絕簽約,湖南省舉人聞訊參加,接著各省舉人紛紛上書,台灣舉人更是悲憤地上書反對割讓台灣,一時群情激動,康有為利用這一有利形勢,用一天一夜時間起草了“萬言書”,在上面署名的有十六省應試舉人六百零三人。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康有為從此成為眾人矚目的變法先鋒。

條陳政論

此後,他曾四次上書,但大部分的命運都是遭到“拒呈”,但這些舉動畢竟引起了光緒帝的重視,並且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1891(光緒二十四年)夏曆正月初三,康有為被請到總理衙門的西花廳去“問話”。當時有大臣李鴻章翁同龢榮祿廖壽恆張蔭桓等五人奉光緒帝之命向康有為詢問變法的事宜。頑固派的骨幹榮祿第一句話就是:“祖宗之法不能變!”康有為並不為榮祿氣勢壓倒,繼續提出自己的觀點“宜變法律,官制為先”時,李鴻章又質問說:“然則六部盡撤,則例盡棄乎?”康有為又一一進行答辯,最後提出自己近來編輯有《日本變法考》及《俄大彼得變政考》,可以采鑒焉”,幸虧這次問話中的翁同龢是傾向變法救國的,於是把康有為的回答一一向光緒帝作了匯報。光緒帝“乃令條陳所見”,並進呈二書。這《日本變法考》即《日本變政記》。

主要內容

設問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康有為開篇即提出國勢強弱的規律:“臣聞國無大小,民無眾寡,能修其政則強,不修其政則弱。”隨後分析了明之衰敗、俄國、德國之強勝原因,然後說“若夫日本,地域比我四川,人民僅吾十分之一,而赫然變法,遂殲吾大國之師,割我遼、台,償二萬萬”。先提出問題:為什麼日本比中國實力小許多,而竟能對堂堂中國割地、索款?

析疑

於是,康有為撇開近來的恥辱不談,而平心靜氣地分析日本驟然間變強大的原因,指出日本變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最終勝利了,“與歐美語文迥殊,則欲譯書而得歐美之全狀唯;帝者守府,而武門握權,列藩拱拱,其孝明天皇欲作詩而無紙,則收權難拱,倒幕維新,而革命四起,則靖人心難;新政實變,百廢需支,變亂頻仍,兵餉交困,而國庫乏絕,初創國家銀行,資本僅得廿九萬,全國歲入,僅逾千萬,支至前歲勝我之後,歲入亦僅八千萬,則籌款難。”康有為之所以這樣分析,是為了突出日本變法之後的嶄新面貌“豹變龍騰,化為霸國”,這樣日本變法的措施就更應當引起重視。

目的

康氏總結的日本變法的困難,是因為他覺得國內情形並不如日本當時那么糟糕,因此,他希望“鑒其行事之新法,去其弊誤,取其精華,在一轉移間,而歐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規,悉發現於我神州矣!”這也是為什麼康有為編輯《日本變政記》這本書的目的,即改革中國時政,取法他國,使中國迅速強壯起來。基於這個指導思想,康有為在《日本變政記》中詳細敘述日本明治維新前經濟的落後狀況、幕府獨裁情況以及新思想的傳播情況,目的是為了說明“變則強,不變則亡”的道理,從而鼓勵光緒帝下定決心實行變法。

展望

因此康有為以積極的筆觸肯定了變法的美好前景,“大抵歐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體,日本效法歐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體,若以中國之廣士眾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規成,五年而條理備,八年成效舉,十年而霸圖定矣。”
康有為說:“今我有日本為嚮導之卒,為測水之竿,為探險之隊,為嘗藥之神農,為識途之老馬,我盡收其利而去其害,何樂如之!”他是以學習的精神來寫本書的,通過日本之變政來摹想中國之變政,他的努力果然收到了效果,當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受到鼓勵,下了一道“明定國是”的詔書,正式宣布變法。而“明定國是”這幾字,也是由康有為“皆大明賞罰,定國是而後能行新政”,這句話得來的。康有為的《日本變政記》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失敗遭禁

然而,維新派沒有估計到頑固派力量的強大,也沒有團結更廣大的民眾,他們頒行新政發布的各種詔令在由後黨頑固派控制的政府各部門中,都成了一紙空文,各級官僚都採取陽奉陰違的甚至是公開違抗的態度。
中國當時的情況畢竟與日本不同,康有為過於樂觀描述的美好前景迅速變為空影,以慈禧太后為頭子的頑固派,伺機而動,於九月二十一日(夏曆八月初六日)發動政變,一舉撲滅了新政,歷時一百零三天的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光緒帝被幽囚,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和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被殺害,康有為也在英國公使的幫助下,經香港逃到日本,開始了十五年的海外流亡生涯。維新變法失敗了,《日本變政記》這本對變法起到推動作用的書也被查禁。八月丁酉,慈禧下諭,“已革工部主事康有為,學術乖謬,大悖聖教;其所著作,無非惑世誣民、離經畔道之言。著將該革所有書籍板片,由地方官嚴查銷毀,以息邪說而正人心”(《德宗實錄》卷四二七)。從這個上諭發布後,一直到宣統三年(1911)撤銷禁令,這本《日本變政記》一直是禁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