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壬申之亂後,不比等參加撰修律令,營造
平城京,創下政治基礎。其女光明子立為
皇后,開藤原氏一族立後之端。不比等有四子:武智麻呂(南家)、房前(北家)、宇合(式家)、麻呂(京家),是律令制下政治勢力強大的四家。其後三家在爭權中失勢,只北家獨榮不衰。到良房時,以
外戚出任攝關職,成為藤原氏專權時代的起點。及至道長當政以後,藤原氏專權達於極盛期。此期間藤原氏以
外戚干政,為所欲為,二後並立,四女三妃。東宮立妃,幼小天皇常住其家。攝政、關白、太政大臣、左右大臣之職為藤原氏一族獨霸,形成攝關政治特殊體制。寬治元年(1087年),院政開始,實權轉入院政,藤原氏勢力稍衰,形式上攝關職仍由藤原氏一家出任。
平氏興起,武士開始執政,藤原氏的攝關政治體制名存實亡。幕府成立後,武家干預,藤原氏被分為五家,交替出任攝關職,稱為五攝家,直至
江戶末期,但攝關職已與政權無關係。明治維新後,五攝家列為華族之首獲公爵稱號。藤原氏一族在政壇上活躍近一千年。(日本攝政關白和左大臣,只能由藤原氏擔任)
藤原氏崛起
中臣鐮足,古代中央的豪族,藤原氏的祖先。本為中臣御食子之子,初稱中臣鐮子,曾任神祇伯,後退宮,與輕皇子、中大兄皇子等人參劃
大化改新。後推翻
蘇我氏。孝德天皇(輕皇子)即位,改任
內大臣,與
皇太子中大兄皇子同為改新政府之重鎮,為律令體制奠定了基礎。以天皇為首的古代
中央集權國家成立。臨終時,天智天皇賜予大織冠冠位。賜姓藤原朝臣。葬於山科(今京都市山科區)。後來,藤原氏族成為日本最有力的貴族。
藤原氏名人
藤原鐮足
藤原鐮足(ふじわらのかまたり,614年-669年)
打倒蘇我氏後,
皇極天皇想傳位給
中大兄皇子。
中大兄皇子徵詢鐮足的意見,鐮足認為中大兄皇子上面還有個古人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的哥哥);如果中大兄皇子越過古人大兄皇子而登基的話,有違人弟恭遜之道;不如立舅舅輕皇子為帝,這樣還可以獲取人望。
中大兄皇子再次聽從了鐮足的意見,推舉輕皇子為帝;此時的鐮足,也完成了他對輕皇子的承諾。
六月十四日,輕皇子登基,改元
大化,是為
孝德天皇。為皇室立下了大功的鐮足被“授內臣、封二千戶”,“軍國機要,任公處分”。此時的鐮足,並沒有恃功自傲、裹足不前,而是四處搜求人才,舉薦賢能;維新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貫徹,無不凝聚著鐮足的心血和汗水。另外,據說鐮足曾經受命編纂律令。他集中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參照唐朝的律令,編成《近江令》二十二卷,成為日本最早的法典。此外,鐮足為了促進日本與中國唐朝關係的發展、學習盛唐文化,還特地特派長男貞慧到長安留學。
白雉五年(654),鐮足晉升為紫冠,增封八千戶。中大兄皇太子在處理政務時“毎事諮決、然後施行”,足見對鐮足的倚重之深。不久,鐮足再遷為大紫冠,進爵為公,再次增封五千戶。
以攝政的身份度過了六年多的歲月之後,中大兄皇太子終於在天智天皇七年(668)一月三日正式登基,是為
天智天皇;同時,日本也進入了歷史上最為太平興盛的一段日子。看著中大兄皇太子多年的媳婦終於熬成了婆,鐮足心裡十分欣慰,但他自己的人生也快走到了盡頭。次年十月,鐮足身染重病,臥床不起。十日,天智天皇親自登門探望病情,對鐮足說:“如果心裡還想著什麼,就說出來好了。”鐮足回答說:“臣沒有什麼好說的,只求葬儀能簡易些。活著對國家沒什麼貢獻,死了也不敢有勞百姓。”然後就再也說不出話來。十五日,天智天皇派
皇太弟大海人皇子到鐮足的府邸授予鐮足一等冠位——大織冠及太政大臣職,並賜姓藤原。翌日,藤原鐮足棄世而去,時年五十有六。
天智天皇得知鐮足去世的訊息後失聲痛哭,連續九天不上朝。十九日,為鐮足舉行了葬禮,據《大織冠傳》里講,當時的公卿大人、百官人等都親自致喪;連
天智天皇也身穿白衣,立於宮門之外,向著通過的送葬行列痛哭不已。鐮足的遺骨被埋葬在山科,與
天智天皇的陵墓比鄰而居。
影響
藤原鐮足在日本歷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輔佐天智天皇順應歷史潮流,打倒了專制的
奴隸主貴族
蘇我氏,推行大化革新,吸收大陸先進的封建文化,對日本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自他開始,藤原一族正式登上歷史舞台,成為日本權力舞台上不落的明星。
藤原不比等
藤原不比等(ふじわらのふひと,659年—720年),奈良初期的公卿。官右大臣。藤原鐮足次子,母為車持國子之女。700年(文武四年)參與撰修《大寶律令》。歷任大納言、右大臣,盡力於律令政治的實施。718年(養老二年)被推為太政大臣,固辭未就。嗣修改《大寶律令》,完成《養老律令》。遷都
平城京之際,乃將氏寺山階寺移於新都,並改稱興福寺。由於後室橘三千代之力,加深與皇室的關係。女兒宮子為
文武天皇夫人;光明子為
聖武天皇之後,開人臣
皇后之初例,為藤原氏榮華奠定基礎。死後封淡海公,贈太政大臣,諡號文忠公。
藤原北家
簡述
攝關政治到了
藤原道長的時代發展到極盛,他一共有三位女兒進宮為
后妃,時人有“
一家立三後”的嘆語。然而在道長之後,繼承的
藤原賴通、教通,其入宮之女兒皆未順利產下皇子,使得皇位繼承權輪到與當時北家較遠的
後三條天皇身上。後三條天皇頒布限制設定莊園的命令,且自動退位,以
太上天皇的身份,繞過傳統上由攝關把持的朝廷,以影響朝政;後三條之子
白河天皇進一步確立
院政的政治型態,拉攏
武士來對抗
藤原北家。加上後三條、白河以後,天皇后宮逐漸由北家旁支閒院流所瓜分,自此日本的政治開始非由
藤原北家獨占。
在攝關政治初期,
藤原北家掌權的重要原因是與天皇家的姻親關係,其所謂的“嫡流”往往視誰能靠姻親成為攝關決定,即使自身成為攝關,也有可能因子孫無法延續繁衍而被視為旁流,例如藤原時平、
藤原實賴、
藤原道隆等均如是;相對的
藤原忠平為四男、藤原師輔為次男、藤原道長為五男,卻因其本人或子孫在後宮與繼承人的鬥爭上得勝,而被視為嫡流。因此形成平安時代早期“
藤原北家嫡流都不是
嫡長子”的有趣情況。此外,這個時代的攝政、關白的職位亦非常設。
而在
道長之後,北家開始步入衰退期。自此,攝政與關白的職位反而成為常設,並且確立了由
藤原北家獨占的傳統。可能因為攝政與關白的重要性不如以往,北家的繼承狀況也不若先前複雜,長男繼承的情況開始增加。
藤原北家名人
藤原良房
世稱白河殿、染殿的藤原良房出生於
延曆二十三年(804)。因為嵯峨天皇的眷顧,良房於天長二年(825)出任藏人,其後歷任中判事、大學頭、春宮亮、左近衛少將等職,並在
承和元年(834)剛滿三十歲的時候便做到了從四位下參議的位置。依靠著父親的政治力量及妹妹在宮內的作用,良房步步高升:
承和二年正月升至從四位上,四月,任從三位權中納言兼左兵衛督,同年任左中將;承和六年,又兼
按察使;承和八年,由權中納言升為中納言。
所立的
皇太子是淳和上皇之
子恆貞親王;但良房一心想讓自己的妹妹順子所生的道
康親王成為皇太子。察覺到這種狀況,不願捲入政治權力鬥爭的旋渦的恆貞親王多次向天皇表明了辭太子之位的心意,卻被天皇和上皇力勸而未能如願。承和九年七月十日,
皇太子恆貞親王的親信春宮坊帶刀舍人伴健峰②拜訪了
平城天皇的長子阿保親王③,並透露出“嵯峨上皇病情日深,眼見國家變亂將起,將奉太子之命事先往東國早作打算”的意圖,阿保親王隨即將談話內容封書進呈嵯峨上皇的
皇后橘嘉智子。橘嘉智子立即召見中納言藤原良房,並將阿保親王的密呈傳奏於仁明天皇。七月十七日,伴健峰及恆貞親王的另一位心腹但馬權守
橘逸勢被近衛府拘禁;恆貞親王驚於事泄,再上辭表,但又被
仁明天皇慰留下來。到了二十三日的時候,恆貞親王終於被廢,大納言藤原愛發、中納言藤原吉野④、參議文室秋津以下六十餘人被連坐流放。八月四日,道
康親王正式被立為太子;良房因功晉為正三位大納言。
是藤原良房踏入政治舞台後經歷的第一件大事。其時除了阿保親王的密呈之外,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能夠證明恆貞親王意圖謀反,其前往東國的打算,看上去更像是為了逃避即將到來的政治風暴而作出的自保行為;但藤原良房敏銳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顯示了自己果斷狠辣的政治手腕,一舉排除了恆貞親王這個前進道路上最大的障礙,甚至還不惜流放了自己的親叔父藤原愛發和式家的叔父藤原吉野。道
康親王終於被立為太子;藤原良房也成功地取代了藤原愛發成為大納言,為自己進入權力中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48),良房升任右大臣。兩年之後,道康親王即位為
文德天皇,其與良房之女明子所生的惟仁親王被立為太子。天安元年(857)二月,良房受封為
從一位太政大臣。翌年,文德天皇駕崩,年僅九歲的惟仁親王即位,是為
清和天皇。身為天皇外祖父的良房總攬政務,成為事實上的攝政。
(866)閏三月十日的夜裡,平安宮大內里的正殿入口應天門遭人縱火焚燒,其兩側的棲鳳樓與翔鸞樓也一同毀於大火之中。這場人為的災難震驚了朝廷內外。不久,大納言
伴善男便告發縱火犯乃是
左大臣源信和中納言
源融。
伴善男向來與源信不和睦,這次更是藉機想一舉除掉源信,於是跟右大臣藤原良相⑤商量,命良房的養子左中將藤原基經包圍
左大臣府邸並逮捕源信。基經認為茲事體大,便將此事告知了良房。良房立即向天皇申訴源信無罪,源信才得以免罪。不料,在五個月之後的八月三日,備中權史生大宅鷹取向朝廷告發
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縱火犯,引起了朝廷內外的又一場大騷動。束手無策的清和天皇在八月十九日正式任命外祖父良房為攝政——“重敕攝行天下之政者”,令其收拾事態。良房將
伴善男關押起來,開始調查此事。就在這時,
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恆山和伴清繩因殺害大宅鷹取的女兒而被捕。在酷刑之下,生江恆山和伴清繩供認出火燒應天門乃是由
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共謀的。九月二十二日,良房將
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及紀豐城、紀夏井等共犯流放到
伊豆,並沒收了他們的土地財產,排除了最後一股政治上的異己勢力。
影響
藤原良房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太政大臣,他以
外戚的身份開攝政之先河,通過承和之變、火燒應天門等事件,排除了大伴氏、紀氏等自古以來堪與藤原氏比肩的中央豪族,進一步鞏固了藤原氏的獨專地位。由此開始,
藤原北家迎來了全盛的攝關時代。
藤原道長
藤原道長(966年-1027年)日本平安時代的公卿,
藤原兼家五男。995年成為藤氏長者,最為有名的事跡是一家立三後,三名女兒-藤原彰子、
藤原妍子與
藤原威子皆為
皇后。因為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天皇,藤原道長掌握了極大的權勢,其在權勢達到頂峰的時期,曾寫下一首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來描述自己的心境。
1019年因病出家為僧。1022年建成
法成寺,晚年居住於此;故有“御堂關白”、“法成寺攝政”之稱。著有日記《御堂關白記》,為藤原氏全盛期的重要史料。
藤原成范
藤原成范,在
平清盛掌權時期擔任權中納言一職,曾與平家的女兒有過婚約,後來就不了了之。在歷史上似乎是個對政治不怎么關心的人,但應該也是個風雅瀟灑的人。因為鐘愛吉野的櫻花,就在吉野的櫻花樹叢中建屋造房,他所住得地方就被叫做櫻町。又因為他憐惜櫻花的花期只有七天這么短,於是誠心求泰山府君延其生命,結果他家的櫻花真的足足開了二十一天,他也被戲稱為櫻花二十一,或櫻町成范。
他有一個女兒,名叫
小督,後入宮為天皇身邊的女官,並且是宮中第一美人,後成為
高倉天皇的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