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城京
- 外文名:平城京(へいじょうきょう)
- 別名:奈良
- 地理位置:本州中西部奈良盆地東北端
- 歷史地位:公元710-794年間曾為日本首都
- 著名寺廟:東大寺、興福寺、唐招提寺等
城市歷史,建城背景,遷都奈良,城建規模,城市面積,道路設計,坊間配置,宮殿建築,城市生活,著名寺廟,東大寺,興福寺,唐招提寺,法隆寺,長谷寺,室生寺,金峰山寺,著名人物,道鏡,役行者小角,藤原仲麻呂,中國友好城市,歷史地位,
城市歷史
建城背景
7世紀之前,日本的都城都是隨著天皇所在地而變換的。但是隨著律令制的完善,與唐朝的交流也日趨頻繁。大和國朝廷深切感受到唐朝巨大的都城可以有效地顯示國威,於是著手建造自己最初的大都城。694年建成的藤原京(位於奈良縣橿原市),因為土地不夠寬廣,難以適應越來越多的人口居住。所以在僅僅16年後的710年,元明天皇便遷都平城京。
以元明天皇為中心的朝廷達官顯貴們迫切想要對都城進行擴建,為此他們放棄了位於明日香的藤原京,籌劃在大和國北方奈良建造新的更為宏偉的新都城。所選擇的定都地址位於大和盆地北方,北面有佐保丘陵,佐保川斜向由北向南流淌著,地勢北高南低。東面是春日山地、西面是生駒山脈,在其包圍中的盆地的確是個理想的建都場所。
元明天皇親自視察後,決定在此建設新的都城。在決定遷都的詔書上認定這裡是四神護佑適宜天子居住的地方(即認為有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守護著平城宮)在整體規劃中。首先以視為神山的御笠山山頂到生駒山山頂一線,作為都城東西方向的基準線。將從藤原京延伸到下道的延長線作為都城的南北中心線,即朱雀大路。並且以中道做為都城東面的境界線。都城整體上縱橫各劃分為8區形成內京,而在中心線與東境界間再劃出4區,以1區的距離為準等距離繼續劃分出南北4區形成外京,京城中遍布象正方形一樣的大路。
這樣的規劃自然是利用大陸傳來的測量技術才得以實現的。實際建設時,西面因為矢田丘陵的緣故,並沒有修建西京極大路(西四坊大路)。並且在北面又增加了一個區(即南北方向上有9個區),在皇宮東面形成突出在外的外京。至於為什麼要建設成為舊市街這樣向東突出的地域,對此還沒有定論,可能是平城京北面有佐保鄉、中部附近有春日鄉,在定都於此之前這裡就建有宅邸了,所以才予以保留拓展,當做平城京郊外的外京的。
遷都奈良
和銅三年(710年),在大和北方的奈良建造了新的都城平城京,元明天皇從藤原京遷都至此。這是個由大路分割成九條九坊的約四公里見方的都城,皇宮和役所在其正北。到延曆三年(784年)桓武天皇遷都到更北面的長岡京為止,平城京曾被荒廢了一段時期,但是在七代天皇約70年中,平城京始終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加之由於聖武天皇狂熱地信仰和推廣佛教,所以平城京中有很多的寺院。這裡也是《萬葉集》後期眾多和歌作者們生活的場所。
城建規模
城市面積
城北的正中,有向南占地8町見方的“大內里”(平城宮),皇宮和役所就在其中。此外城中還有貴族和役人的住所、大寺院、庶民住的蓋有茅草的屋子和稻田。都城設有東西兩個市場,使用貨幣“和銅開彌”交易各種物品。
估計當時城中的人口約有10萬人(全盛時估計有20萬人)。其中高級貴族約100人,中級役人約600人,可見絕大多數還是奴婢、手工業者、農民和從地方徵用來的壯丁。役所、貴族的宅邸、寺院等建築物,有著紅色的柱子、雪白的牆壁,屋頂則蓋有瓦。
道路設計
從藤原京二條沿古道“下道”可達平城京之南,九條大路中間就是平城京的入口羅城門。為了模仿中國的城郭形態,在平原正中屹立巨大的門顯得有些不協調。門前佐保川東西方向流動著就好像是堀,門的左右看起來象是有一面圍牆。
平城京中各處的大路寬度有所不同。平城宮南面東西走向的二條大路寬36m,其他的大路則有著24m、16m、14m、13m、9m這樣各種各樣的寬度。道路兩側的側溝寬度和深度也根據地方不同而有著各種規格。七條東一坊大路東側溝寬3m、深度0.25m,西側溝則寬8m、深度1.6m。八條西一坊中央坊間路的東側溝寬1.0m,深度0.3m,西側溝則寬5.5m-11m,深度1.5m-1.7m。可見是因地制宜,並沒有統一的規格。
位於左京二坊內的佐保川被整修成寬度10m以上的東堀,河水向南流淌,秋筱川則沿右京西一坊大路成為西堀。奇怪的是相對來說橋卻顯得比較少,在二條大路東一坊大路西側溝上有寬13.4m、長3.8m的橋,其寶珠紋飾的欄桿也已出土。然而左京三條條間北小路的東側溝寬4m,右京三條條間南小路西側溝寬3m,卻都沒有找到曾經建有橋樑的痕跡。
坊間配置
此外,平城宮東院東側的東二坊坊間路和東院南側二條條間路北側溝的北側出土了東西方向的掘立柱或塀。因為從這往北就是藤原不比等的宅邸(後來的法華寺),出於治安上的考慮一天之中有的時間會禁止通行。律令“宮衙令分街條”規定,從夜晚到拂曉(都會敲打小鼓做標識),除了公使、婚嫁、居喪治病這樣的正當理由以外,禁止通行。
坊間的配置,是大路中心線之間相隔533m,在此之間四等分為三條小路。因此被大路包圍的四角形會被分割成十六塊,每一小塊就稱為“坪”。這樣住所的位置就可以用坪數來表示,比如說二條東一坊五坪。然而據《萬葉集》來看,這樣的說法並未普及,“菅原里”、“坂上里”之類的舊里名照常被使用,這說明至少役所、官員的住所並未普及以坪來稱呼定位。
1959年(昭和34年)對平城宮遺蹟的發掘調查,探明了建築物的規模,而且出土了很多寫有文字的木簡,以土器為主的生活用具。
宮殿建築
由羅城門經朱雀大路北上4km,在與二條大路的交叉路口便矗立著平城宮的正門朱雀門,由此往北的廣大區域就是平城宮。平城宮占地東西1.3km、南北1km,四周有高5m的塀,有包括朱雀門在內的12個大門。其中正門朱雀門寬約25m、深約10m、算上基石的話高約22m,是座入母屋造式的二重門。
平城京的核心建築物大極殿和朝堂院就位於平城宮中,依據對遺蹟的考察,位於朱雀門偏東一點,但令人費解的是發掘結果顯示在朱雀門中心線上也存在大極殿。平城京有兩個大極殿和朝堂院,這真有點不可思議。有種說法認為是聖武天皇時,作為遷都恭仁京(740年)和難波京(744年)的過渡建築物,在朱雀門中心線上建造了第一次大極殿。745年都城重新遷回平城京後,為了有所區別而有意在略微偏東的地方建造了第二次大極殿。然而通過對第二次大極殿下層遺蹟的發掘,找到了掘立式的柱子遺骸,證明在遷都前兩個大極殿很可能都是存在的。第一次大極殿可能是在靈龜年間(715年)建成的,那么是否可以認為先建造第一次大極殿是為了給後建造的第二次大極殿爭取時間呢?也就是說,在第二次大極殿完工之後,分擔了第一次大極殿的部分機能。
第一次大極殿在740年遷都恭仁京後,成為山城國國分寺的金堂,鎌倉時代毀於戰火,只留下了現存於蟹滿寺的本尊丈六釋迦如來像。745年遷回平城京後,在第一次大極殿原址上,模仿長安大明宮的鱗德殿建造了樓閣,用以舉辦宴會,而這被認為是後來平安京豐樂院的原型。此外還對第二次大極殿的基石進行了改築重建,使其能更好的承擔處理日常政務的機能。
內里位於大極殿北部,朝堂院則位於大極殿南面,這種布局與早先的藤原宮相同,但與更早的飛鳥淨御原宮不太一樣。通過對飛鳥淨御原宮的發掘調查,得知其中心建築物的東南方有建築群存在,這個建築群中央有正殿並有建築物往南北延伸。
平城宮的核心建築物是位於南面的朝堂院、大極殿,以及第二次大極殿北面的內里。各種役所圍繞在四周,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城宮東端有稱為“東院”的建築物,這是皇太子所居住的東宮,皇太子不在時則似乎作為天皇的宮內離宮使用,奈良時代結束後,光仁天皇將其改造成了柳梅宮。
此外,在平城宮遺蹟東端發現了天平時代的東院庭園,與《續日本記》記載相吻合,這是個充分利用了東西80m、南北100m內複雜地形的庭園,多用以召開宴會。由於遺蹟深埋土中故而保存較為完好,現已經將池、橋、塀及其他建築物復原,並移植了許多花草樹木,天平時代貴族那種優雅高貴的宴會氛圍恍惚就在我們眼前。
城市生活
在朝廷仕官的人根據位階不同而享有面積不等的土地作為宅地。平城京中的土地究竟是怎樣分配的還不得而知,但參照藤原京的分配辦法,估計二者時間相隔不久,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據《日本書紀》記載,持統5年12月對藤原京宅地的分配是這樣的——“乙巳,詔曰:‘賜右大臣宅地四町、直廣二以上二町、大參以下一町、勤以下至無位,隨其戶口,其上戶一町、中戶半町、下戶四分之一。王等亦準此。’”也就是說,右大臣(二——三位)4町、直廣二(從四位以下)以上2町、直大參(正五位上)以下1町、勤(六位)以下無位以上的上戶1町、中戶二分之一町、下戶四份之一町。
參考上面的數據,會覺得當時的人們占有那么寬廣的土地真是令人羨慕 (1町大約120m見方,即14400平方米)。大貴族及中下級役人們,將庭園開墾成田地來補助生活。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自來水設備,都是挖井灌溉的,排泄物也都在田地里處理掉。在水井旁邊的田裡就有排泄物,這就是當時的生活寫照。
分發到手的宅地,如果主人位階上升了,就可以得到與位階相般配的宅地。那時候宅地是否允許自由買賣還不是很清楚,但無疑會遷居。
平城京中有官方設立的東西兩市。市場好像在午時(上午十一點)左右開市,在日落時分閉市。東西集市由市司管轄,市場中的店被稱為肆,如史料中記載的絹肆、布肆等,就是專門買賣絹、布的店,而在市場上做買賣的人就被稱為市人(商人)。
由於給予役人們的報酬,常以實物支付。那些棉、布之類的就需要換成生活必須的糧食,於是設立用來交換的市場是必要的。
隨著市場中各種物品交易變得頻繁,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物資的搬運。可是與現代的運輸業不同,那時都是用人力來運輸的,在都城中似乎並未使用牛馬來搬運物資。交易者需要支付車錢和搬運費。
平城京中,以天皇為頂點,皇族、貴族、役人、僧尼、商人、職人(手藝人)、人夫(壯丁)、農民、流浪者等各種階層的人們聚居於此,形成古代真正意義上最初的城市。同時由於那時衛生觀念不強,沒有考慮到下水道的重要,而只是在大路邊挖有側溝排放污水,不難想像的到,這樣的城市很快就會異臭瀰漫。
平城京中的寺院,既有從飛鳥遷來的,也有新建造的。因為奈良時代中後期就是古代日本佛教文化最鼎盛的天平時代,所以在平城京中新建了很多的寺院。
從飛鳥遷來的有藥師寺、元興寺、大安寺和興福寺等。其中藥師寺於養老二年(718)遷移至此,不過從出土木簡來看,似乎是從靈龜二年(716)就開始在平城京動工了。元興寺和大安寺則於靈龜二年(716)遷來,據《續日本紀》記載,天平十四年(742)建好大安寺金堂、天平十九年(747)塔院以外的建築才得以完成。此外,和銅三年(710)興福寺、養老二年(718)法興寺(飛鳥寺)、養老四年(720)興福寺佛殿司(北圓堂或者中金堂)也都紛紛遷入平城京。
與此同時新建寺院也有很多。其中天平十七年(745)發願修建東大寺的前身金鐘寺,天平勝寶四年才完工(大佛開眼)。此外,尚有藤原不比等死後,其女光明子捐獻財物修建的法華寺。天平寶字三年(759)新田部皇子為高僧鑒真修建的唐招提寺。神護景雲元年(767)建的西大寺和西隆寺。寶龜七年(776)建的佐伯院(香積寺)等等。
凌晨三點,第一次開門鼓會響起,平城京各處的大門會打開。早上六點半,第二次開門鼓響起,大極殿和朝堂院的南門會打開。役人們都會在第二次開門鼓敲響之前上朝,等待朝堂院大門打開。正午左右退朝鼓聲傳來,大門就會關閉。通常勞作時間是在上午,據“公式令京官上下條”記載,京官全部在開門前上朝,閉門後下朝。外官則是日出上朝,午後下朝。公務繁忙、有事相商、值班宿衛的官員,不在此例。
此後又特別制定了律令“仮寧令”來進一步規範外官(舍人和衛士等),另外,似乎允許在農忙時去領有地從事農事(五月、八月各有十五日的休假),這點從《萬葉集》中可見一斑,也就是說,這是法律認可的休假。
平城京中除了役人之外,還有僧尼、工商業者、奴婢,以及本來就在此居住的人,和從地方進京居住的人等等,估計人口在10萬人左右。特別是從地方進京的人,到後期越來越多。他們之中有被徵調來的士兵、服徭役的壯丁,以及負責將租、庸、調等運進京的人,為招待這些各國趕來運輸租、庸、調的人,還成立了稱為各國調邸的投宿設施。由於回國的旅費也是自己負擔的,許多人因貧窮而不能回國,最終成為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此外,也有許多建造寺院等建築物的壯工定居在平城京中。
注1:其間740年——745年間曾短暫遷都恭仁京和難波京,但745年又遷回平城京。
注2:當時將人民的生活程度分為上上戶到下下戶和等外戶十級,而據730年越前的記錄,90%以上為等外戶,另據750年安房的記錄,80%左右是等外戶,下下戶占15%以上。所謂等外戶是立即需要救濟的,老百姓的生活如此艱難,當時的治安如何也就可以想像的到了。
著名寺廟
東大寺
興福寺
唐招提寺
:是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後於759年建造的。鑒真大師的坐像供奉於御影堂,被日本尊為國寶。寺院內有千年古冢鑒真墓;寺內還珍藏著1200多年前鑒真從中國帶去的經卷。在日本,公元8世紀的建築中十分有價值的一座,同時它也是中日友誼的見證。
法隆寺
:又稱斑鳩寺,位於奈良縣西北部、生駒群斑鳩町。作為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物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據傳這是7世紀初葉,用明天皇的皇子、聖德太子等人為父親建造的寺院,曾一度毀於大火,後又在8世紀初葉之前得以重建。被稱為圓柱收分曲線的中間部位的柱子形狀鼓起,看上去如同古希臘的神廟。
長谷寺
位於奈良市北部、初瀨川沿岸的長谷寺,是真言宗豐山派的總本山,一般認為它的出名始於8世紀,由當時的僧人德道上人受天皇之命在寺內安置了十一面觀音。在人們盛行信仰觀音的9世紀以後,許多為京都的貴族和宮廷服務的婦女們都來這裡參拜。正殿建於17世紀中葉,作為木結構建築,其規模之大在奈良也不多見。今天它和鐘樓以及高10米的金碧輝煌的本尊“十一面觀音像”等都保留著當時的模樣。到了20世紀,建造了五重塔,還重建了仁王門。登廊兩側栽種著7000株左右的牡丹花,在4月下旬~5月上旬的賞花期間,群花怒放,爭奇鬥豔,令遊人目不暇接。另外,德道上人隱居之地的法起院,安放著德道上人的塑像,還有上人御廟的十三重石塔以及上人的脫靴石,據說觸摸這塊石頭,人們就能心想事成,萬事如願以償。
室生寺
用水晶作成眼睛的日本最古老的佛像。公元824年,由真言宗的鼻祖弘法大師創建的寺廟。在大殿內供奉著佛教中心的佛“阿彌陀佛”和守護其的兩尊佛像。它們是日本最早用水晶等製作眼睛的佛像,被指定為重要的文化財產。每年5月份,寺內開滿的平戶杜鵑花成為一大盛景。另外,在寺院的廚房,可以品嘗到有名的三輪掛麵。
金峰山寺
是作為吉野山象徵的大寺。吉野山是修驗道的修行地。修驗道是佛教的一個派別,山嶽信仰的一種形態,它的鼻祖中有一個叫“役”的修行者在8世紀奈良時代開設了金峰山寺藏王堂,成為吉野山的中心。本堂(藏王堂)高27.7米,為木結構建築,是僅次於東大寺大佛殿的大型建築。
著名人物
道鏡
(?-772年),奈良時代僧人。俗姓弓削氏。河內國(在今大阪府)人。初從義淵學法相宗,後住東大寺,752年(天平勝寶三年)應孝謙天皇招入宮中道場。761年(天平寶字五年)以看病禪師身份為女皇治病,受寵幸。764年受任大臣禪師,參與政事。765年(天平神戶元年)又升任太政大臣禪師。766年首次法王位。後因覬覦皇位,發生“宇佐神託事件”。光仁天皇即位,被貶為下野(今櫪木縣)藥師寺別當,卒於此地。
役行者小角
修驗道始祖,在日本聲望很高,《續日本紀》載,役小角住在奈良縣葛城山,會咒術,受弟子韓國連廣足誣告,於文武天皇三年(六九九)流放伊豆島。人們傳說他會役使妖鬼,讓妖鬼汲水、撿柴,若妖鬼不聽話,便用咒術綁縛妖鬼。
藤原仲麻呂
中國友好城市
西安 (1974年2月1日)
揚州(2010年5月23日)
歷史地位
平成京是日本第一個真正的城市。大量的城市,寺廟建設和人口增長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且木質建築頻頻毀於火災,造成了對森林的掠奪性開發,日本皇權的衰敗部分應歸因於環境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