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瓢鰭蝦虎魚

日本瓢鰭蝦虎魚

日本瓢鰭蝦虎魚(學名:Sicyopterus japonica)是蝦虎魚科瓢鰭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棲息于山溪急流,常用口及腹鰭吸盤在急流的岩石上交替爬行上溯。攝食粘附於溪流岩石上的藻類。較罕見。分布於中國台灣宜蘭縣羅東鎮武坑溪上游及台北鳥來上流域;日本。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Ⅵ,Ⅰ-10;臀鰭Ⅰ-10;胸鰭18~20;腹鰭Ⅰ-5。縱列鱗57~61;橫列鱗15~17;背鰭前鱗14~18。椎骨26枚。
體長52.5~63.4毫米。體長為體高的4.9~5.2倍,為頭長的3.9~4.3倍。頭長為吻長的1.8~2.3倍,為眼徑的5.4~6.5倍,為眼間隔的2.3~2.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3倍。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高,其長稍小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略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小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隆凸,有許多分散的感覺乳突。吻寬,圓團狀,吻端圓鈍,前突,具吻褶,幾乎包住上唇,吻長大於眼徑,為眼徑的2.1~2.5倍。眼較小,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具3~4條很短的放射狀感覺乳突線。眼間隔較寬,大於眼徑,為眼徑的2.5~2.8倍,稍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部前方1/3處;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方。口中大,下位,馬蹄形,幾乎平橫,上頜長於下頜,稍突出。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稍後處。上、下頜齒細小,尖銳,多行,排列稀疏,呈帶狀,外行齒稍擴大;下頜具1列直立的彎曲大型錐形齒,下唇前緣具1列水平狀排列的唇齒。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上唇肥厚,發達,且較下唇突出。舌游離,前端圓形。鰓孔較狹,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胸鰭基部下緣附近。鰓蓋及前鰓蓋骨後緣光滑,無棘,鰓蓋骨上方具2個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後緣具3個感覺管孔。峽部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被細小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小鱗,向前伸達鰓蓋骨中部卜方。胸部、胸鰭基部及腹部均無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三及第四鰭棘最長,雄魚的第三及第四鰭棘呈絲狀延長,平放時,伸越第二背鰭起點之後;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最長的鰭條稍大於頭長的1/2,雄魚鰭條平放時,伸達尾鰭基部。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一鰭條的前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圓形,中側位,鰭長大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較小,短於胸鰭,圓形,腹鰭基底長大於腹鰭全長的1/2,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大型吸盤,且與腹鰭相連,膜蓋發達,外緣向外和向頭部方向翻轉,呈袋狀。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幾乎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
體色呈黃褐色或褐色,體側約有10條黑褐色橫帶,體前部第二背鰭起點前方的各橫帶向後方下斜,體後部在第二背鰭起點後方各橫帶則向前下斜。各鰭呈褐色,第二背鰭具許多列黑褐色斑點,雄魚則較不明顯;雌魚臀鰭外緣有1水平向黑色線紋,雄魚則無。眼下方有1斜向上頜後部的黑色橫紋。

生活習性

日本瓢鰭蝦虎魚為典型的中小型河、海洄游魚類,也屬於溯河產卵洄游魚類。溯河能力很強,若無水庫或大型攔河壩的攔阻,可上溯至溪、河中、上游水域,至離河口超過50千米的上游區。在溪、河的中、上游產卵,孵化後的仔魚具較長的浮游期,隨溪流漂送到河口或海洋中生長,兩三個月後,待其具有溯游能力時,便成群地洄溯到溪、河裡,往上游區的棲所溯游。成魚喜棲息於湍息的獺區及潭頭水域中,以便利用溪底岩面上的附著性微藻類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琉球群島、日本南部。
日本瓢鰭蝦虎魚
日本瓢鰭蝦虎魚分布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