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頰瓢鰭蝦虎魚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鱸形目蝦虎魚亞目蝦虎魚科瓢蝦虎魚亞科瓢鰭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寬頰瓢鰭蝦虎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鱸形目
- 亞目:蝦虎魚亞目
- 科:蝦虎魚科
- 亞科:瓢蝦虎魚亞科
- 屬:瓢鰭蝦虎魚屬
形態特徵,生物學描述,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4尾;體長34.8~45.0mm。采自台灣:台東,蘭嶼。
背鰭VI, I-11;臀鰭I-10;胸鰭19~20;腹鰭I-5。縱列鱗51~54;橫列鱗16~17;背鰭前鱗12~15。椎骨26枚。
體長為體高的5.1~5.5倍,為頭長的3.7~3.9倍。頭長為吻長的2.2~2.4倍,為眼徑的5.4~5.6倍,為眼間隔的2.1~2.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5倍。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較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高,其長稍小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略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小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A', B, C, D, F)。頰部稍隆凸,有許多分散的感覺乳突。吻寬,圓團狀,吻端圓鈍,前突,具吻褶,幾乎包住上唇,吻長大於眼徑,為眼徑的2.0~2.2倍。眼較小,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具3~4條很短的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圖552)。眼間隔較寬,大於眼徑,為眼徑的2.4~2.7倍,稍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部前方1/3處;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方。口中大,下位,呈馬蹄形,平橫,下頜長於上頜,稍突出。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稍後處。上、下頜齒細小,尖銳,多行,排列稀疏,呈帶狀,外行齒稍擴大;下頜具有1列直立的彎曲大型錐形齒,下唇前緣具1列水平狀排列的唇齒。犁骨、
齶骨及舌上均無齒。上唇肥厚,發達,且較下唇突出。舌游離,前端圓形。鰓孔較狹,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胸鰭基部下緣附近。鰓蓋及前鰓蓋骨後緣光滑,無棘。鰓蓋骨上方具2個感覺管孔(HK, L'),前鰓蓋骨後緣具3個感覺管孔(M', N, O')(圖552)。峽部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被細小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小鱗,向前伸達鰓蓋骨中部上方,項部被鱗。胸部、胸鰭基部及腹部均無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三鰭棘最長,平放時,伸越第二背鰭起點之後,雄魚鰭棘較為延長;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最長的鰭條稍大於頭長的1/2,雄魚鰭條平放時,幾乎伸達尾鰭基部。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等高,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一鰭條的前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圓形,中側位,鰭長約大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較小,短於胸鰭,圓形,腹鰭基底長大於腹鰭全長的1/2,膜蓋發達,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大型吸盤,膜蓋後緣中部向外和向頭部方向翻轉,呈袋狀。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幾乎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後緣凹入。
體褐色或青褐色,雄性成魚具藍黑金屬光澤,體側上半部則有金黃色紋。體背側有7~8個黑色斑塊,體側有6~7個雲狀黑斑,眼部下方有1黑褐色橫紋,鰓蓋的上方有2條短黑褐色縱紋。雄魚背鰭灰黑色,雌魚為淡黃色,其第二背鰭有2~4列黑色斑點。尾鰭上、下葉各具1暗色狹縱帶,雄魚的尾鰭金黃色,雌魚為淺黃色。雄魚臀鰭灰黑色,雌魚為淺黃色,外緣具黑色線紋;胸鰭、腹鰭則皆為淺黃色。
生物學描述
寬頰瓢鰭蝦虎魚為小型河、海洄游魚類,喜棲息在清澈而湍急的溪流中,攝食岩石表面上附生微藻類,攀爬能力很強。體長50~60mm。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的東部、南部以及蘭嶼的溪流中,日本琉球列島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