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日本出現的反共反民主思潮和極端反動的法西斯專制政治體制。它以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為特點。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以1918年米騷動為起點,日本國內階級對立和鬥爭日趨激化。1922年日本共產黨誕生前後,工農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也不斷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活動。在面臨嚴重內外危機的形勢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日本開始出現法西斯化的右翼團體(見日本右翼團體)。1919年北一輝等人創立猶存社;1924年大川周明等人創立行地社;同年平沼騏一郎創立國本社,擁有20萬會員,一時成為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大本營。20年代末,軍隊內部也出現法西斯團體。1928年海軍有王師會,陸軍有無名會。1929年無名會發展為一夕會,成員中有河本大作、永田鐵山、岡村寧次、板垣征四郎、東條英機、石原莞爾等一大批法西斯軍官。1930年以橋本欣五郎為首,成立了由陸軍省、參謀本部少壯派軍官組成的以推進國家法西斯化為目的的政治團體-櫻會。20年代末30年代初,法西斯軍人成為日本法西斯運動的主導勢力。日本法西斯的理論指導者北一輝和大川周明,自20年代後期起就與法西斯軍人有密切勾結。日本法西斯思想雖然吸收了一些歐洲的法西斯思想,但主要來源於天皇至上的皇權主義思想。其理論綱領是北一輝1919年寫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該書極力主張建立天皇製法西斯專政,頒布戒嚴令,停止實施憲法,解散議會;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主張堅持私有財產制度;鼓吹建設強大的陸軍,對外侵略擴張。
瓦解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前後,軍部法西斯勢力開始與民間右翼團體緊密勾結,一再策動政變,妄圖以恐怖手段奪權,建立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櫻會為核心的法西斯軍閥勢力於1931年先後兩次策劃政變,即“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均未遂。1932年2月和3月,法西斯右翼團體血盟團,先後刺殺民政黨幹部、前藏相井上準之助和三井合名公司理事長團琢磨。同年5月15日,與血盟團有聯繫的一批海軍青年軍官發動政變,襲擊首相官邸、內大臣官邸、警視廳、日本銀行以及政友會本部等重要機關。首相犬養毅被刺身亡(“五一五事件”)。此後,在法西斯軍人主導下,國家法西斯化進程加速。同時,由於爭權奪利,法西斯軍人內部出現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嚴重對立。1935年 8月12日發生皇道派軍官相澤三郎刺死統制派軍官永田鐵山的事件。隨著兩派法西斯軍閥對立激化,陸軍一批皇道派青年軍官在北一輝的直接影響下,於1936年2月26日再次發動政變(“二二六事件”)。參加政變的軍隊達1400餘人。結果,內大臣齋藤實、藏相高橋是清和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被刺殺,侍從長鈴木貫太郎身負重傷,首相岡田啟介逃走。政變部隊占領陸軍省、國會、首相官邸一帶,要求陸軍上層斷然實行“國家改造”、“昭和維新”,企圖讓皇道派頭子荒木貞夫組閣。"二二六"軍事政變被鎮壓後,統制派完全掌握軍部大權。同年3月,廣田弘毅內閣成立。此後,軍部法西斯獨裁開始確立,日本加緊對外侵略擴張。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法西斯國家體制進一步加強。1938年4月頒布《國家總動員法》。1940年近衛文麿發起法西斯“新體制運動”,解散一切政黨,成立法西斯政治組織“大政翼贊會”和“產業報國會”。至此,日本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的國家體制最後建成。1941年東條英機上台後,以個人獨裁方式強化軍部法西斯獨裁,日本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達到頂峰。但它很快走向反面。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法西斯勢力也宣告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