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瓜

日本地瓜

日本地瓜(又稱甘薯,紅薯,山芋,番薯,白薯),曾經是日本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地瓜
  • 別名:甘薯,紅薯,山芋,番薯,白薯
  • 零售價:每公斤300日元(約20元人民幣)
  • 主栽品種:紅東
地瓜來源,育種概況,研究工作,育種情況,生產消費,地瓜開發,

地瓜來源

日本地瓜(又稱甘薯,紅薯,山芋,番薯,白薯),曾經是日本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在六十年代以前, 全國的年種植面積曾達到20-30萬公頃。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瓜的種植面積也大幅度減少,一度曾降低至4萬公頃。食物中動物蛋白質比例的提高帶來了很多健康問題,需要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及食物纖維的鹼性食品來維持營養平衡。
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很多優質食用品種的培育成功及有效的宣傳,地瓜的營養價值重新得到了重視,價格也處於較高水平,種植效益大幅度提高,生產面積也有所回升,日本全國的地瓜面積保持在5萬公頃左右。地瓜的零售價格為每公斤300日元(約20元人民幣),略低於大米,但高於普通分割雞肉。日本的地瓜生產主要分布在關東和九州地區,前者以生產鮮食地瓜為主。九州為傳統地瓜產區,面積與關東地區相當,澱粉加工用品種占有較大比例。

育種概況

七十年代,日本的地瓜育種單位有三家,分別為九州農業試驗場、中國農業試驗場及位於千葉縣的國家農業研究中心作物開發部。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國農業試驗場的育種項目被取消,力量集中至九州農業試驗場。國家農業研究中心也將地瓜育種項目移至其在筑波附近的本部。受廉價進口澱粉的衝擊,利用本國生產的地瓜加工澱粉在成本上處於劣勢,育種的目標也將集中在鮮食用及特種加工用等。
日本亞洲最早開展地瓜育種的國家之一,育種手段及水平比較高,加上充足的研究經費支持,品種選育的成就比較突出。如廣泛種植的食用品種--紅東,該品種具有深黃色薯肉、高幹率、乾麵、薯形美觀、產量高的特點,受到廣泛歡迎。據很多中國留學生反映,食用日本地瓜後不胃酸漲氣,且有助消化,和在出國前所形成的印象差別較大。

研究工作

國家農業研究中心作物開發部地瓜育種室有三名研究人員,負責有1500份種質資源的保存及少量有性雜交制種,每年3萬系的實生苗圃選拔以及各級鑑定圃、抗病圃、原種繁殖田等工作,年試驗田面積約為4公頃。品種資源的保存方式為田間種植與盆缽栽培相結合,每年每種方式各栽種一半材料,下一年互換。盆缽為直徑約20厘米的塑膠桶,在春天將母薯埋入育苗,維持苗高在20厘米左右,到秋後移入溫室中,冬天用可自動點火的燃油加熱器保溫,第二年從盆缽采10株苗栽入田中進行觀察地下部。同時,上年從田間收穫的薯塊轉入盆缽保存。研究室的試驗場距離總部約十公里,場內擁有15公頃試驗田供輪流使用。研究設施有具備調溫功能的鋁合金結構溫室1000平方米,普通玻璃溫室近3000平方米,約400平方米儲藏庫,用途各異的拖拉機數十台套。另外還有組織培養室,普通實驗室,品質評價室等,僅用於品質分析的近紅外分析儀就有兩台,土壤消毒機一台。試驗場約有十位田間技術人員及工人負責溫室及田間管理,試驗材料的保存整理等工作,另外僱傭了十幾位臨時工參與田間工作。

育種情況

日本的地瓜雜交制種統一在九州進行,利用經多年篩選的矮化牽牛花(朝顏)為嫁接砧木,一切工作均在有防蟲網的溫室中進行,不進行暗處理。盆土為顆粒狀商品有機土,具有肥力配合、通氣保水的優點。種子收穫後,一部分留在九州農業試驗站,另外部分交給國家農業研究中心進行篩選,每年的實生種收穫量近十萬粒。實生苗圃的栽種方式每系一株,長壟連續栽插,收穫時先由機械將壟土鬆動,然後再由人工逐個提出。在國家農業研究中心,育種目的是培育適合鮮食的品種,要求薯形美觀,高幹物率,紫紅皮,深黃色薯肉,不符合目標的品系均遭淘汰。每個入選品系保留一個薯塊進入第二年的複選圃。複選圃仍屬觀察選擇,每個品系栽10株,順壟連續排列,不留間隔,不設對照種,不進行地上部調查。從複選圃升級品系進入初級鑑定圃,按照育種目標,參試材料被分成若干組,如早收組,食用組,加工用組等,每組的品係數不超過十個,以紅東為對照,每個品系栽二重複,每小區20-40株。為便於機械收穫,小區依壟的方向排列,小區間不設間隔,也不調查藤蔓長勢及性狀。每個試驗間栽種皮色特殊的品種以便區別。根腐病及線蟲病為當地的主要病害,高級品系需要鑑定抗病性。根腐病鑑定在試驗場內進行,線蟲病抗性鑑定在千葉縣進行。

生產消費

在日本,地瓜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普遍採用的有築壟機,移栽機,切蔓機,收穫機等,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同時因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傷也大為減少,提高了甘薯的商品率。據報導,在日本澱粉用甘薯生產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每公頃的種、收及管理用工最低已降低到46小時,而食用地瓜的用工較多,為每公頃200小時,主要是分揀與裝箱比較費時。在東京附近,大部分薯農採用地膜覆蓋來提高產量和品質。地瓜收穫後,農民將挑揀分級的薯塊出售給農協或批發商,然後經清洗、修整、分級、包裝等工序進入超級市場。在商店,地瓜的零售形式有多種,有些是用紙箱包裝,更多的則是單塊出售,大小薯塊價格相同。在日本不存在國內常見的農貿市場,地瓜的零售依賴大小超市,使得人們可隨時隨地買到甘薯,有效地提高了地瓜的消費量。生產用的薯苗多由種苗公司提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病害的傳播,也為商品薯生產的穩定與發展提供了保證。總的來說,日本的地瓜病害並不嚴重,基本上看不到在我國很多山區嚴重發生的根腐病及莖線蟲病等病害。這得益於嚴格的種苗繁育體系,同時農民也十分注意採用健康薯苗,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地瓜開發

地瓜傳統的利用途徑為食用、飼用、澱粉加工及生產燒酒,眾所周知,地瓜種質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有些含有較多的胡蘿蔔素而呈現桔紅色薯肉,也有一些種質含有花青素。根據這些特點,日本的地瓜研究人員已成功地開發了用於食品著色的紫色地瓜粉等產品,同時培育了相應的用於原料的,如“山川紫”、“種子島紫”、“九州109”等紫色薯肉品種。開發的產品多用於花色點心的製作等方面。另外,無b-澱粉酶的品種開發也得到了重視,開發了適合生產油炸薯片的品種“薩摩光”等品種。高胡蘿蔔素品種的開發在九州也得到了重視,地瓜的用途也日益廣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