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厚皮香(Ternstroemia japonica (Thunb.) Thunb.)是五列木科、厚皮香屬灌木或喬木。樹皮灰褐色或深褐色,平滑;嫩枝淡紅褐色,小枝灰褐色。葉互生,革質,常聚生於枝端,呈假輪生狀,橢圓形、橢圓狀倒卵形或闊橢圓形。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側脈4-6對,乾後在上面稍凹下。花兩性或單性;兩性花:小苞片2,稍厚,三角狀卵形;萼片5,卵圓形或幾圓形;花瓣5,白色,闊倒卵形;雄蕊40-45枚,花葯長圓形,無毛,藥隔先端突出;子房橢圓卵形,2室,胚珠每室2-3個,花柱1枚,柱頭2淺裂,頭狀。果橢圓形,兩端鈍,小苞片宿存,宿存萼片卵圓形或幾圓形;種子每室2個,少有3個,長圓腎形,成熟時肉質假種皮鮮紅色。
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雲南、貴州、台灣等地,浙江杭州、江蘇南京及江西廬山等地植物園常見栽培;日本、高棉、印度也有分布。常生於海拔300-900米的谷地、山坡常綠闊葉林中或林緣。
枝葉茂密,樹冠渾圓有層次,葉厚富有光澤,花香果紅,冬葉緋紅似滿樹紅花,分外艷麗。為優良的觀葉、觀花、觀果的造型樹種。可廣泛套用於園林植物的配置中,列植、叢植、孤植均可。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該種最早是由Thunberg於1783年在《Nova genera plantarum》第3卷61頁上發表,並根據日本地方名,取名為楊桐Cleyera japonica Thunb.,其後,發現Thunberg的種,實際上包括2個類型:1個是楊桐,另1個種應屬於厚皮香屬Ternstroemia,因而Thunberg又於1794年用Ternstroemia japonica Thunb.發表於《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的期刊上。
1834年,Wight et Arnnot將Thunberg的種改名為Cleyera gymnanthera Wight et Arn.發表在《Prodromus Florae Peninsulae Indiae Orientalis》。
1871年,Beddome將它組合在厚皮香屬內,取名為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Wight. et Arn.) 並發表在《Flora Sylvatica for Southern India》。
其後,Wilson (1916年發表在《Plantae Wilsonianae》)、Sprague(1923年發表在《Journal of Botany》) 、Handel-Mazzettii(1929年發表在《Symbolae Sinicae》)等學者,都認為Thunberg的種和Sprague的種,應屬於同物異名,但他們所用的學名,不很一致,有的用Thunberg的名稱,有的用Sprague的名稱,而且各持己見;日本學者多半用Thunberg的名稱,但也有人用Sprague的名稱,也不盡一致;20世紀近50年來,除了日本學者外,一般都認為是一個種,並用Sprague的名稱,把Thunberg的種列為Sprague的種的異名。
《中國植物志》作者在整理中國厚皮香屬植物過程中,查閱了中國杭州、南京、廬山等地植物園的大量標本,實地觀察了活的植株和新鮮的花果,也參閱了數十份日本和中國台灣省的標本,發現這些標本的果實都是橢圓形,絕無圓球形,而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厚皮香標本,其果實均為圓球形,甚至是扁圓形,這個性狀相當穩定,並無過渡形態,結合參閱保存在英國皇家植物標本館的幾份印度標本(均是Wight於1847年定名的)以及Beddome在《Flora Sylvatica 》(pl. 91)的圖,《中國植物志》作者認為Thunberg的種和Beddome的種,應該是兩個不同類型,應給予分立,前者僅分布於日本、中國台灣省及大陸上沿海各地,如江蘇、浙江、江西等地的植物園有種植,而後者則廣泛分布於中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等省區和中南半島、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地。
形態特徵
灌木或喬木,高3-10米,胸徑20-25厘米,全株無毛;樹皮灰褐色或深褐色,平滑;嫩枝淡紅褐色,小枝灰褐色。葉互生,革質,常聚生於枝端,呈假輪生狀,橢圓形、橢圓狀倒卵形或闊橢圓形,長5-7厘米,寬2.2-3厘米,有時長僅約4厘米,寬約1.4厘米,頂端鈍或短尖,尖頭鈍,稀可近鈍圓而略微凹,基部楔形或窄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白色,有時灰綠色,兩面均無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側脈4-6對,乾後在上面稍凹下,在下面略明顯或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5-10毫米。
花兩性或單性,開放時直徑1-1.5厘米,花梗長1-1.5厘米;兩性花:小苞片2,稍厚,三角狀卵形,長約1.5毫米,頂端尖或長尖;萼片5,卵圓形或幾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3-3. 5毫米,頂端圓,邊緣常具撕裂狀齒突,無毛;花瓣5,白色,闊倒卵形,長4.5-5毫米,寬5-5.5毫米;雄蕊40-45枚,長約4.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2.5-3毫米,無毛,藥隔先端突出;子房橢圓卵形,2室,胚珠每室2-3個,花柱1枚,柱頭2淺裂,頭狀。果橢圓形,兩端鈍,長1.2-1.5厘米,直徑約1厘米,果梗長1.5-1.8厘米,小苞片宿存,宿存萼片卵圓形或幾圓形,長寬各3-4毫米,革質,邊緣薄;種子每室2個,少有3個,長圓腎形,長約5毫米,直徑約3毫米,成熟時肉質假種皮鮮紅色。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雲南、貴州、台灣等地,浙江杭州、江蘇南京及江西廬山等地植物園常見栽培;日本、高棉、印度也有分布。常生於海拔300-900米的谷地、山坡常綠闊葉林中或林緣。中性樹種,偏喜光,幼年期耐陰性強。耐寒,耐旱,喜疏鬆、肥沃的沙質黃壤、黃紅壤。
繁殖方法
- 播種繁殖
10月採種,在種子未開裂前,分批及時採種,因種子分批成熟,若過熟開裂,種子易落地或被鳥食,不易採集。經日曬開裂,取出種子,以草木灰擦去油質外種皮,洗淨陰乾,沙藏至翌年春季行條播。播後覆蓋焦泥灰,以不露種子為宜,再蓋稻草,以保濕和防雨水沖刷。幼苗期需搭陰棚,以防日灼。經遮陰試驗表明,遮光率為80%時,幼苗長勢最好。一年生苗高20-30厘米。
- 扦插繁殖
春季3-4月,行硬枝扦插,或在梅季行嫩枝扦插。扦插難度中等,需用生根粉處理,可配製成500ppm濃度,插穗在溶液中浸泡5秒鐘,可大大提高生根率和成活率。經繁殖試驗證明:梅季嫩枝扦插,插穗當年癒合,但不髮根,翌年髮根,成活率50%左右;春季硬枝扦插,當年髮根,成活率高,可達80%左右。
主要價值
枝葉茂密,樹冠渾圓有層次,葉厚富有光澤,花香果紅,冬葉緋紅似滿樹紅花,分外艷麗。生長良好,管理簡便,為優良的觀葉、觀花、觀果的造型樹種。可廣泛套用於園林植物的配置中,列植、叢植、孤植均可,與常綠或落葉大喬木相配置,是很好的中層觀賞樹種。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