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日喀則昂仁縣迥巴藏戲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戲劇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6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保護措施,
簡介
迥巴藏戲是藍面具藏戲劇種中一個重要的流派。它是我國藏民族戲劇中最古老、最傑出的代表之一。藏戲以藍面具藏戲為典型代表,而藍面具藏戲是由迥巴藏戲班首先創建起來的。
2006年迥巴藏戲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相傳在600多年前,藏戲始祖湯東傑布為造福雅魯藏布江兩岸人民,準備在其家鄉日吾齊的江上修建鐵索橋,當時為了募捐資財,他在白面具藏戲基礎上,吸收當地的民間歌舞和說唱藝術,創建了第一個藍面具藏戲班。他們演出的傳統劇目有《頓月頓珠》《赤美袞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
基本內容
迥巴藏戲在吸收融匯當地傳統民眾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特色,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穿插了大量六弦彈唱舞蹈和酒歌。六弦彈唱在拉孜、定日、昂仁到阿里一帶十分流行。一些藝人彈、唱、舞的技藝都很高,有如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天一樣,六弦舉到頭頂上、肩背後,彈跳自如。
除了為農牧民演出迥巴藏戲的傳統劇目《頓月頓珠》《智美更登》《朗薩姑娘》《卓娃桑姆》外,每年的藏曆七月初,後藏迥巴藏戲團都會在拉薩雪頓節上表演迥巴藏戲舞蹈。頭戴面具、扎聶(六弦琴)伴奏、踏步為節,歡快熱情的堆區民間舞,同樣深受拉薩人民的喜愛和推崇。
基本特徵
迥巴藏戲的表演和唱腔藝術在藏族民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由於它的風格特點鮮明,表演精彩絕倫,既開創了新穎華麗的藍面具藏戲風格,又保持了藏族最為古老的發聲法,以及宗教祭祀與古老雜技糅合為一體的表演。
保護措施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昂仁縣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迥巴藏戲傳作為縣文化品牌進行打造,在政策、項目及宣傳展示等方面進行扶持,有力推動了迥巴藏戲的傳承保護。
一、建立名錄體系。初步建立起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形成了市、縣兩級名錄保護體系。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涵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劃定的6大類,共有14項。在這些項目中,日喀則迥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日喀則迥巴藏戲傳承人朗傑次仁為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日喀則迥巴藏戲傳承人次旺多吉為自治區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二、加強保護傳承。一是採用文字、錄音錄像、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對項目進行完整記錄。二是舉辦各種專場演出、比賽,傳承優秀項目。如昂仁縣“藏戲”展演賽,唐東傑布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等。三是建立起各具特色的項目傳承機制。各鄉鎮根據項目的自身特點,對一些優秀項目進行傳承。四是結合當前“四講四愛”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和培訓班,在青少年中廣泛宣傳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三、建強硬體設施。今年,新建了昂仁縣迥巴藏戲保護利用傳習所,該項目於2017年5月27日開始動工,目前正在建設中。傳習所建成後對昂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僅加大了藏戲藝術培養後續人才力度,而且提高了藏戲演員物質方面的待遇,使其能夠安心投入到藏戲的學習與研究中。同時也將成為昂仁縣藏戲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經驗的工作平台,能夠切磋技藝,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