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既”的二簡字,後停用。
旡,jì, 通炁(qì)。
胃裡的氣體從嘴裡出來,並發出聲音,即打嗝兒。
略說: 甲骨文從卩從◎,象一跪坐之人向後張口之形,本義是飲食以後氣向上逆進,不能平息(許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旡
- 拼音:jì
- Unicode:U+65E1
- 四角號碼:1041.0
- 大五碼:C95E
- 倉頡碼:一女大山
基本釋義,字源解詁,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旡。jì ㄐㄧˋ。拼音: jì, 筆劃: 4
1.飲食引起的氣逆哽塞。胃裡的氣體從嘴裡出來,並發出聲音,即打嗝兒。
字源解詁
略說: 甲骨文從卩從◎,象一跪坐之人向後張口之形,本義是飲食以後氣向上逆進,不能平息(許慎)。 詳解: 甲骨文從卩從◎,象一跪坐之人向後張口之形,本義是飲食以後氣向上逆進,不能平息(許慎)。 「旡」字本義有兩說:一說認為「旡」為「既」的初文,象飽食的意態。 一說認為「旡」與「欠」本為一字,象張口出氣。 按人吃飽以後往往張口出氣,因此二說也有聯繫。 近人馬敘倫訓之為「會飽而不欲再食意」,並提出「旡」同時是「飽」和「既」的初文。 由於「既」從「皀」從「旡」,其中的「皀」是炊器,而「旡」除了充當音符外,從字形上看已表達了飽食的意態,故「旡」可能是「既」字的初文(馬如森、關子尹)。 參見「既」、「飽」。 《說文》:「旡,食氣屰不得息曰旡。從反欠。凡旡之屬皆從旡。」按其中所謂「反欠」,就是把「欠」字倒過來寫。 不過,裘錫圭認為古文字字形正寫與反寫並無分別,因此「旡」與「欠」本為一字,僅是口形的方向彼此相反。 參見「欠」。 甲骨文「旡」可讀作「既」,表示事情終結。 如《合集》30286:「彝在廳在門旡。」指在廷在門舉行的彝祭終結。 其他用例意義不詳,陳秉新以為「旡」用作「餼」,指活牲畜、生肉,如: 《合集》13587:「其(有)乍(作)旡家」,指有為宗廟準備活的牲畜。 張舜徽認為「湖湘間稱為打格,格即旡之雙聲語轉。」 按俗語亦有「打嗝」一詞,「嗝」的本字當寫作「旡」。 相關漢字: 既,欠,飽,皀,餼,嗝 |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下】【無字部】旡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0
〔古文〕𠘸《廣韻》居豙切《集韻》居氣切,𠀤音寄。《說文》作㒫,飮食氣逆不得息曰㒫,從反①。《注》今隷變作旡。①原字從彡下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