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區農會位於高雄市旗山區,農會大樓於1998年12月31日公告為古蹟。其前身為創立於台灣日據時期大正三年(1914年)10月6日的“有限責任蕃薯藔信用組合”,不過農會大樓的一、二樓是在昭和五年(1930年)12月才興建而成,三樓則是戰後在1959年9月15日所增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旗山區農會
- 類型:古蹟
- 建成年代:1914年10月6日
- 位置:高雄市旗山區中山路67號
簡介,沿革,日據時期,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農會大樓,
簡介
信用利用組合(1925年更名)在金融業務發展起來後,亦開始拓展事業,振興農村經濟,如設立自耕農特別的貸款規程、肥料等共同購買事業、製造香蕉容器(竹簍)與設定碾米工廠等
沿革
日據時期
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在大正二年(1913年)2月10日制定“台灣產業組合法”後,在政府大力宣傳之下,蕃薯藔街的包國榮興、吳萬福、陳順和、中野勇太郎等68名內地人及21名台灣人聯名提出“有限責任蕃薯藔信用組合”的申請書。該信用組合正式成立於隔年10月6日,於羅漢外門蕃薯藔街365番地租屋辦公,首任組合長為日本醫生包國榮興,主要業務是金錢借貸,欲加入需繳納30圓,可分期付款,但首期需繳3圓以上。初期的股權為383股,股金11490圓。
成立初期由於不少人對於將信用組合認為是放高利貸的錢莊,因而遭致惡評,且出現不願繳錢或退出組合者,再加上利用信用組合來存款或借款者不多,雖然組合長包國榮興與繼任的中野勇太郎、竹內藤一郎努力經營,但在大正八年(1919年)時仍有三分之一的貸款變成呆帳,之後兩年又碰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不景氣,最後無法支付提領存款而向台灣銀行以及旗山郡求援。在吳萬順提供十甲土地給台灣銀行作擔保,以及旗山郡守協助之下,信用組合得到3000圓用來應急。而在處理呆帳之後,大正十年(1921年)信用組合的純利大為增加,信用組合成員也在隔年起開始增加,因而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12月於第一回全島產業組合大會上被表揚為優良組合。此外在大正十年(1921年)5月25日因行政區調整,信用組合更名為“有限責任旗山信用組合”。
在被表揚之後,信用組合與旗山水利組合合作經營自來水系統,因而依據法規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3月22日更名“有限責任旗山信用利用組合”,10月與水利組合簽下二十年的供水契約書。水源由水利組合提供,取水口等設備由信用組合興建,但所有權歸水利組合,不過取水口設備每年需要繳36圓的使用費,且蓄水池是租用陳順和所有的養魚池。不過陳順和在擔任旗山街長後,由於信用組合財力不足以負擔,遂於昭和四年(1929年)用建築原價35871圓87錢將設備買下,改由政府經營以增加地面撒水、消防用水等設備,改進自來水系統。
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用組合又發生財務危機。吳萬順之子吳見草在7月接任組合長之後,以自籌經費成立貸給組合來解決此一問題。而後在吳見草的努力下信用組合成員在昭和三年(1928年)增加370名,總計2003名,此時成員已大多是台灣人,日本成員在五年後已經不到一成,但在總代、理事、監事等職上仍占有一定名額。昭和四年(1929年)3月6日的產業組合紀念日,旗山信用利用組合再次受表揚為高雄州的優良組合,內部成員也在之後受到表揚,同時業務也日益擴大,舊有事務所因而不敷使用。有基於此,遂在隔年12用耗資18000圓興建現今的農會大樓,不過當初只是兩層樓建築。
在此之後,信用利用組合開始將業務拓展到金融業之外,昭和八年(1933年)4月12日因有兼營協助成員購買肥料、飼料、農具等物的購買事業,遂更名“有限責任旗山信用購買利用組合”;昭和十一年(1936年)因應旗山香蕉產業發展而兼營香蕉容器,也就是竹簍的製造販售後,又再次更名為“旗山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除此之外,組合還有設立碾米工廠。
昭和十九年(1944年)2月,由於去年(1943年)12月頒布的“農業會令”,信用組合解散併入旗山街農業會,原本的成員成為農業會會員,信用組合轉變成農會的信用部,此後農會方有信用功能。
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二次大戰後,旗山農業會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分成農會與信用合作社,不過都仍然在今天的農會大樓里辦公,之後到了1949年11月4日,兩者又合併為農會。此後農會於1951年6月設溪州碾米工廠,5月設制材場,6月16日購置門市部,隔年存款達到570多萬元,且該年稅賦為全台之冠。1953年12月10日,因政府希望將農會改為純粹的農民組織,遂將成員分成會員與贊助會員(工商業者),第六代理事長林添丁遂因不是農民而失去資格,由林義人當選繼任。此後旗山鎮農會業績仍繼續發展,興建溪州農業倉庫(1954年10月)、圓潭倉庫(1955年3月)、南溪州辦事處(1958年5月),開辦家畜市場(1957年8月1日)。
由於業務發展,空間再次不敷使用,於第二屆第四次會員大會時有擴建拓寬二樓之議,後來在第三屆第二十二次會員大會改為增建三樓,於1959年9月15日動工,同時增建溪州辦事處與南西州辦事處二樓大廈,該年旗山鎮農會還增加汽車貨運行的業務,存款金額達到3037萬6000多元,為全台信用最優良的農會。三樓增建工程之後於第八任理事長劉永昌任內完工。
農會大樓
農會大樓於1930年落成時為兩層樓建築,建築向內退縮留設露天走道,而其入口則與街道呈45°角,左右立有以多層橫向溝縫修飾的方柱,上方設有雨庇。一樓的外牆只有窗戶開口,而窗戶之間的壁柱延伸到二樓則成獨立圓柱,構成二樓的廊道。台度與柱子為洗石子造,外牆則貼有淺色磁磚。
之後農會大樓在1959年時增建三樓並改建店鋪(今門市部)外觀,1967年先是西側擴建三層樓建築,而後在其上再加三層樓成為六層樓高建築,到了1983年時店鋪拆除,改建成三層樓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