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是人們圍繞共同的歷史、宗教信仰、傳統、語言、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聯繫在一起的人類集團,它與更多強調共同的地域和政治認同的“民族”不同。美國是一個由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國家,而美利堅民族是個由多族群構成的民族。族群在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並確立對美國的國家認同時,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對其祖籍國或祖籍民族的文化認同,這種雙重認同構成了他們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文化基礎。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張文宗著
導師
陶文釗指導
學科專業
國際政治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美國對外政策 國際關係
館藏號
D871.2
館藏目錄
2010\D871.2\7
“族群”是人們圍繞共同的歷史、宗教信仰、傳統、語言、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聯繫在一起的人類集團,它與更多強調共同的地域和政治認同的“民族”不同。美國是一個由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國家,而美利堅民族是個由多族群構成的民族。族群在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並確立對美國的國家認同時,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對其祖籍國或祖籍民族的文化認同,這種雙重認同構成了他們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文化基礎。而美國社會多元、開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則為其參與和影響美國外交提供了政治基礎。伴隨著美國移民構成、族群特徵、國內外政治環境和外交政策的變化,一些族群在美國歷史的不同階段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冷戰結束後,族群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廣度和深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族群活動是否有損於美國國家利益也成為美國學術界爭論的一個熱門話題。“9·11”事件後,美國內政外交的調整從整體上降低了族群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意願和能力,但一些族群並未受到多少衝擊。 本文借鑑民族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研究成果,運用利益集團理論和美國外交決策理論,採用文獻探討法和案例研究法,重點分析了冷戰後族群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動機、方式、策略、過程和結果,並嘗試回答族群的行動是否改變了美國外交的方向、是否損害了美國國家利益以及哪些因素制約族群影響力的大小等。 本文共分為七章。緒論部分介紹選題意義、文獻綜述和創新點。第一章界定了“族群”和“認同”的概念、介紹了美國族群的基本特徵及其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文化和政治基礎。第二章簡要回顧了從19世紀中期至冷戰結束前族群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歷史。第三章闡釋了冷戰後族群對美國外交政策影響力全面上升的表現和原因、美國國內圍繞族群影響外交政策利弊的爭論以及“9·11”事件後族群活動的新特點。從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案例研究,分別以波蘭裔美國人與北約第一次東擴、古巴裔美國人與冷戰後美國對古巴的制裁、墨西哥裔美國人與NAFTA談判與批准、非洲裔美國人與美國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的政策為例,詳細分析了這四個族群的族群特徵及其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結論部分通過簡單比較不同族群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作用,認為族群運用選票、政治捐贈和遊說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美國外交的方向;有的族群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而有的族群則促進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族群集中的人口分布、較高的社會融入程度和強烈的對祖籍國或祖籍民族的情感是族群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