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城市化

旅遊城市化

旅遊城市化” 最早由Mullins(1991) 提出。旅遊城市化是把旅遊作為一種推動人類社會的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文化重構的動力來推動區域城市化的一種過程和現象,內涵包括城市的景區化和景區的城市化。所謂城市景區化,是指由於旅遊的發展使得城市內部景區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城市自身環境逐漸改善、美化的發展趨勢;所謂景區的城市化,是指由於旅遊的發展,帶動景區及其周邊地區出現的城市化現象,包括鄉村城市化和由於旅遊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造成景區出現大量的旅館、商業區等的城市面貌的建築物。旅遊城市化理論揭示了旅遊與城市之間的內在、互動關係:旅遊催生城市,城市成就旅遊;旅遊促大城市,城市壯大旅遊;旅遊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彰顯旅遊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旅遊城市化
  • 外文名:Tourism urbanization
  • 最早提出者:Mullins(1991) 
  • 內涵包括:城市的景區化和景區的城市化
簡介,消費城市,旅遊型城市化,

簡介

1999年,美國《未來學家》雜誌刊登文章指出:“到了2015年,世界部分已開發國家將進入‘休閒時代’,開發中國家也將緊隨其後。”美國著名休閒研究教授傑弗瑞·戈比預測,未來幾年,在經濟產業結構中,休閒產業的從業人員將占整個社會勞動力的80%~85%。隨著新科學、新技術等的發明套用,人們也將進一步從社會生產中解放出來,人的一生將有50%的時間可用於休閒。

消費城市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產物,也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逐步發生演變。回顧城市的起源,早期城市的本質是人類聚集和交易中心。工商業萌芽及工業化革命之後,城市發展與商業、貿易、工業生產等因素密切相關。上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西方已開發國家逐漸完成了工業化,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城市開始進入轉型發展期,在這一階段,文化復興和休閒旅遊逐步顯現出其在城市復興轉型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位於西班牙北部的畢爾巴鄂為例,該市是僅次於巴塞隆納瓦倫西亞的西班牙第三大港,有著700年的建城歷史,曾一度以出口鐵礦石和製造鐵器聞名。莎士比亞劇中的“畢爾巴鄂利劍”即指該地鋼鐵製成的劍。隨著上世紀80年代傳統工業的崩潰,曾經是歐洲重要的鋼鐵及造船業中心的畢爾巴鄂日漸式微,出現經濟成長乏力和城市人口減少的現象。同時城市內部用地布局混亂、環境污染和交通問題等城市弊病日益嚴重,尤其是中心區廢棄碼頭及大量的造船廠,使濱水地區的城市功能衰退,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針對這些城市問題,自1989年起,畢爾巴鄂開始實施一個以藝術、文化、貿易及旅遊設施建設為主導的綜合性城市復興計畫。通過修建文化藝術設施等標誌性建築(如古根海姆博物館)、建設公共設施、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和積極注入新產業等具體措施,歷經15年的復興經營,畢爾巴鄂獲得了巨大成功,創造了世界城市建設史上赫赫有名的“畢爾巴鄂效應”。如今,畢爾巴鄂已成為全歐洲生活、旅遊、投資條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由畢爾巴鄂的例子可以看到,休閒產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在後工業化時代的城市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後工業化時代城市的要義是消費城市,而不是生產城市。因此,未來城市發展將不再是由工業化大生產來帶動,而主要是由現代服務、旅遊休閒、商業貿易等產業來推動。這種由工業之外的多種產業複合驅動的城市化過程我們稱之為多途徑城市化。事實上,不同地區本來就應該選擇不同的城市化途徑,而同一個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城市化途徑。

旅遊型城市化

旅遊+城鎮 加速全域城市化,旅遊型城市化是多途徑城市化中的新路之一。旅遊型城市化是以旅遊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遊依託地區積聚和擴散,從而帶動城市地域的不斷推進和延伸的過程。它包括使城市規模擴大和使城市質量提高兩方面內容,同時,城市在旅遊活動中的作用逐漸增大。旅遊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伴隨著旅遊業和城市化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
武漢市武漢市
旅遊型城市化不同於工業型城市化,工業型城市化是將人口集中到一個地方進行規模化生產管理,這是一種消滅文化差異和景觀差異的城市化道路。而旅遊型城市化所採用的方式則是在民族文化或自然條件優越的鄉村發展旅遊業,讓當地村民參與到旅遊服務業之中,讓村民在當地實現就業和生活水平的城市化。旅遊型城市化更關注景觀空間的文化內涵和異質性,且更關注生活質量的城市化水平,而不是土地和物質空間的城市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