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源流
旄屬於形聲兼會意字。毛,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動物尾巴。從㫃(表示旗)、毛,合起來表示旗桿上的動物尾巴。造字本義:竿頂插著斑紋彪悍的虎豹尾巴的旌旗。
詳細字義
旄(máo)
(1)古代一種用氂牛尾裝飾旗桿頂部的旗子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說文》。
見羽旄之美。——《孟子》
總光耀之采旄。——《史記·司馬相如傳》
樂師有旄舞。——《周禮·旄人》
又如:
旄鉞(本為旗幟和兵器。代指軍權);旄麾(即
旌麾。帥旗);
旄象(飾以象牙的旌旗)
(2)氂牛尾 [yak's tail],古代常作旗桿頂的飾物
羽旄齒革。——《國語·晉語》
(3)指氂牛 [yak]
又如:旄塵(氂牛和塵);旄氈(用氂牛毛製成的毛織品);
旄牛(即氂牛)
(4)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詩經·
邶風·旄丘》。傳:“前高后下曰旄丘。”
(5)星名 [a kind of star]
(6)通“髦”。俊傑 [outstanding person]
(7)通“毛”。[hair;feather;down;wool]
《管子·小匡》:“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糞除其顛旄。”
旄 (mào)
(1)通“耄”,年老 [old]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兒);旄期(老年)
(2)通“眊”,眼睛昏花 [confused]
(3)昏亂
《史記·春申君列傳論》:“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旄,音耄。”
(釋義參考)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七】【㫃部】旄 máo 莫袍切
【參考譯文】旄,幡一類的旗幟。字形採用“㫃、毛”會義,“毛”也是聲旁。
說文解字注
〖 (旄)幢也〗
劉熙曰:“幢、童也。其皃童童也。”《
廣雅》曰:“幢謂之?”。《爾雅》曰:“翢、?也。”毛傳曰。翿者、?也。翳也。羽部曰:“翳者、翳也。”所以舞也。人部曰:“儔者、翳也。”按或用羽。或用犛牛尾。或兼用二者。翢儔翿實一字。?俗作?,亦既?字。爾雅、毛傳皆以今字釋古字耳,幢亦既?字。古?聲、周聲與童聲轉移。如詩以調韻同、漢縣鮦陽讀如紂之比。其始只有?字。繼乃有?。繼乃有幢。皆後出。故許書不列?幢二篆。此釋旄必雲幢、不雲?者。?嫌舞者所持。旄是旌旗之名。漢之羽葆幢。以犛牛尾為之。如斗。在乘輿左騑。馬頭上。用此知古以犛牛章節附注竿首。如斗童童然。故詩言乾旄、言建旄、言設旄。有旄則亦有羽。羽或全或析。言旄不言羽者舉一以晐二。其字從㫃從毛。亦舉一以晐二也。以犛牛章節附注旗竿。故謂此旗為旄。因而謂犛牛尾曰旄。謂犛牛曰旄牛。名之相因者也。禹貢言羽旄。周禮旄人、旄舞。皆謂犛牛尾曰旄也。
〖從㫃,毛聲〗
舉形聲包會意,莫袍切,二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旄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6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毛。《說文》幢也。《書·泰誓》右秉白旄以麾。《釋文》白旄,旄牛尾。《詩·鄘風》孑孑乾旄。《傳》注,旄於乾者,大夫之旃也。《周禮·春官·旄人注》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
又《詩·邶風·旄丘傳》前高后下曰旄丘。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昴曰旄頭。《注》昴七星為旄頭。
又騎名。《後漢·光武紀》賜東海王旄頭。《注》秦文公時,梓樹化為牛,以騎擊之,騎不勝,或墮地,髻解披髮,牛畏之,入水,故秦因是置旄頭騎。
又《廣韻》《集韻》𠀤莫報切,音帽。麕毛㺜長也。
又與耄通。《周禮·秋官·司刺》再赦曰老旄。《孟子》反其旄倪。
又《集韻》亡遇切,音務。嵍,或作旄。山名。
又《韻補》葉蒙晡切《傅毅·洛神賦》崑山美玉,濤海明珠,金銀璆琳,翠𩦉貂旄。
音韻方言
廣韻
【máo】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
旄 | 毛 | 莫袍 | 明 | 豪 | 豪 | 平聲 | 一等 | 開口 | 豪 | 效 |
【mào】廣韻目次:去三十七號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
旄 | 冃 | 莫報 | 明 | 豪 | 號 | 去聲 | 一等 | 開口 | 豪 | 效 |
方言
◎ 客家話:[梅縣腔] mau2 [寶安腔] mau2 mau1 | mau3 [客英字典] mau2 mau3 [海陸豐腔] mau2 mau3 [客語拼音字彙] mau2 [台灣四縣腔] mau2 mau3
◎ 粵語:mou4 mou6
◎ 潮州話:mau5
(音韻資料來源)
旄組詞
拼音:
máomào
[shù máo]
用以裝飾旌旗的各色羽毛。
[máo dào]
古代帝王乘輿上用氂牛尾製成的用以翳蔽之物。
[máo shān]
傳說中的山名。
[xuán máo]
黑色的旗幟。
[zhū máo]
古代車上的旗飾,用紅色旄牛尾製成。
[diān máo]
指頭髮。旄,通“毛”。
[fēn máo]
以氛氣為旄。
[gàn máo]
1.旌旗的一種。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
犛旄
[máo máo]
以犛牛尾為飾的旗。唐韓愈孟郊《征蜀聯句》:“刑神咤犛旄,陰燄颭犀札。”
[jùn máo]
古代郡守出行時儀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職位。
[bái máo]
第一層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軍旗。
[cuì máo]
桿頂飾以翠羽的旗幟。
[máo máo]
以犛牛尾為飾的旗。
[cǎi máo]
指用旄牛尾裝飾的彩旗。
旄人
[máo rén]
《周禮》官名。掌教樂舞。
[máo chē]
官名。春秋時掌兵車,從行。《左傳·宣公二年》:“趙盾為旄車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杜預註:“旄車,公行之官。”孔穎達疏:“主公車行列,謂之公行;車皆建旄,謂之旄車之族。”
旄氈
[máo zhān]
用氂牛毛製成的毛織品。
[máo xiàng]
1.氂牛與象。
[máo xīng]
即旄頭星。
[gān máo]
揭旄於竿,以招賢者。引申為禮賢。《左傳·定公九年》:“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孔子家語·好生》:“竿旄之忠告至矣哉。”漢焦贛《易林·履之損》:“竿旄旌旗,執幟在郊。”
書法
旄的書法見右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