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鹹榮

施鹹榮

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成果卓著、貢獻很大的文學翻譯家和美國文學研究專家,生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譯有外國文學作品數百萬字,其中有《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美國文學簡史》(合著)《西風雜草》等論著;《最幸福的人》《馬戲團到了鎮上》《斯巴達克思》《美國黑人短篇小說集》《希臘悲劇故事》《王冠上的寶石》《麥田裡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戰爭風雲》《富人,窮人》及《土生子》等;主持編輯並出版《莎士比亞全集》《外國通俗文庫》《現代外國科幻小說選》等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鹹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省鄞縣
  • 出生日期:1927年4月11日
  • 逝世日期:1993年5月18日
  • 職業:翻譯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
  • 主要成就:最早把這些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
  • 代表作品:《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美國文學簡史》(合著)、《西風雜草
概況,生平,成就,主要作品,著作,譯作,治學態度,評價,影響,

概況

施鹹榮,1927年生,浙江人;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同年8月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工作;1981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美國文化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研究員,中華美國學會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他長期從事英美文學研究,尤以對黑人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研究見長。由於長期的辛勤工作,積勞成疾,於1993年5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66歲。施先生一生著述甚豐,著有《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美國文學簡史》(合著)、《西風雜草:當代英美文學論叢》、《美國黑人奴隸歌曲》、《美國通俗文化在中國的影響》等論著;譯有《最幸福的人》、《馬戲團到了鎮上》等,共14部;主持編輯並出版《莎士比亞全集》。

生平

施鹹榮,筆名方木,施映千,籍貫浙江省鄞縣人,1927年4月11日出生於小商人家庭,自幼喪父,家境貧寒。1946年,他畢業於上海天主教會的聖芳濟學院(八年制中學,相當於兩年制學院畢業)。1947年,就讀於上海臨時大學農藝系。同年,又考入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1949年解放後,他又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由於英語基礎好,免修了一些課程,從而,他主動選修了當時著名作家李廣田任系主任的中文系課程,他的中文水平也有了迅速的提高。在清華大學一年級時,他隨同學們參加京郊土改後曾用英文寫了一篇六千字的報告文學,以顯著地位刊登在當時的英文周報《密勒氏評論報》上。同時,他開始外國文學翻譯,1950年10月在《光明日報》發表一篇譯作短篇小說《最幸福的人》,被收輯在1952年國中語文課本第四冊中。以後,他的其它譯作陸續發表在《人民文學》、《光明日報》、《譯文》等報刊上。這些譯作被收集成兩個短篇小說集《馬戲團到了鎮上》(1951年)、《生命的勝利》(1952年),在上海文化工作出版社出版。同年,他與葉維芝先生合譯的長篇小說《斯巴達克思》也出版了。1952年由於院校調整,轉入北京大學學習,這期間,他曾被借調到亞洲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做口譯工作約半年。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畢業後分配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負責英美文學的審稿、定稿和編輯工作。
施鹹榮作品施鹹榮作品
施鹹榮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擔任二十八年編輯,在一九五六年的肅反運動中受到冤屈,被隔離審查五個多月。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鬥爭中,又被內定為有“右傾思想和言論”,降一級工資。雖然受了這些不公正待遇,但是,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主持編輯出版《莎士比亞全集》 、《哈代選集》、《司各特選集》、《薩克雷選集》等大量外國名著。尤其是《莎士比亞全集》,他為此傾注許多心血。他在短時期內組織了陣容強大的翻譯工作隊伍,終於在一九六四年前基本完成出版《莎土比亞全集》的準備工作,但由於國內政治形勢發生變化,這套書暫時未能出版。一九七八年,他多次向領導提議《莎土比亞全集》的出版才提到了日程上,由他撰寫了一萬多字的序言。《莎士比亞全集》出版後,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九七九年七月,施鹹榮隨中國出版代表團到英國作友好訪問,送給英國文化界一套中譯本《莎土比亞全集》,受到極大重視。一九八0年,施鹹榮應北京出版社約請,寫了一本專著《莎土比亞和他的戲劇》,介紹了莎士比亞的生平和時代、他的戲劇和藝術特色等。此書受到了讀者們的歡迎,曾在一些大學講授外國文學時做為重點參考書之一。
與此同時,施鹹榮還在業餘時間堅持翻譯和研究工作,一九五四年翻譯了美國黑人作家休士等著的《黑人短篇小說選》,在六十年初又開始注意研究英美當代各個流派的情況,翻譯了《在路上》(合譯,1962年)、《麥田裡的守望者》(1963年)、《等待戈多》等著名現代派作品。期間,他還翻譯了《希臘悲劇故事集》、《王冠上的寶石》、《甜酒與可口可樂》等作品,譯作約有三百萬字左右。這時,他已經注意研究美國黑人文學和英美當代文學。在著名美國黑人領袖槓波依斯訪華時負責接待並翻譯了他的代表作《黑人的靈魂》。1963年8月8日毛主席第一次發表支持美國黑人鬥爭的聲明,《紅旗》雜誌特約施鹹榮撰寫專文《一股革命的火焰在燃燒》,發表於1963年第20期《紅旗》雜誌,表明他當時對美國黑人文學的學術研究達到較高的水平。
施鹹榮作品施鹹榮作品
文化大革命後期,一九七二年他從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回京,他的編輯業務轉向介紹當代英美文學動向。他曾主編介紹當代英美文學動態的情況,並開始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確定了《戰爭風雲》 、《富人、窮人》等選題。尤其是他組織並參予翻譯的《戰爭風雲》在國內讀者中有較大影響。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莎士比亞全集前言》、《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專著)、《艾凡赫序言》等學術性文章和專著。七十年代末期,他又與外國文學研究所的董衡巽、朱虹、李文俊等撰寫了《英國文學簡史》,他負責撰寫黑人文學部分和當代文學部分。
一九八一年,施鹹榮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社會文化室主任。他這時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家協會理事,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他開始注重對美國通俗文化的研究,一九八三年與美國研究通俗文化的專家托馬斯·莫奇建立了聯繫,旋即將其所編的《美國通俗文化簡史》組織人翻譯出版,收入施鹹榮主編的《外國通俗文庫》。一九八四年,美國政府向施鹹榮提供了富布賴特研究基金,邀請他訪問美國一年。他先在哈佛大學三個月,接著又到西部伯克利的加州大學,在講學和研究工作的同時,蒐集和閱讀了大量書籍,為研究和介紹美國通俗文化創造了條件。回國後,他攜回了幾十箱書籍,應廣西灕江出版社約請,擔任《外國通俗文庫》主編。他鑒於國內改革開放後圖書市場有不少宣揚色情暴力的讀物,覺得外國文學工作者應該介紹大量優秀和健康的外國文學通俗讀物取而代之,因此,他主編了三輯《外國通俗文庫》,頭兩輯已出版,計十六種作品,近一千萬字,在文藝界產生較大影響。《人民日報》、《南方日報》、《文匯讀書周報》等報刊發表文章讚揚他從事美國通俗文學和文化研窮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與此同時,他發表了論述美國通俗文化的論文五篇,其中兩篇在國際會議上宣讀後獲得好評。
一九八五年,施鹹榮被評為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他翻譯的美國文學名著《土生子》已在八三年出版。一九八六年,他的研究英美當代文學的論文集《西風雜草》在灕江出版社出版。本書對當代英美文學特別是美國文學的概貌、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作了系統的介紹和論述,此書在外國文學界產生一定影響。一九八九年四月至七月,他應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邀請,再次攜夫人赴美講學。一九九0年,他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美國研究》雜誌副主編。一九九一年他主持籌備了大型國際會議。一九九二年二月在上海參予主持並籌備了紀念“中美聯合聲明”棗上海公報發表二十周年的會議,並主持編選了《中美關係十年》的論文選。這個論文集從外交、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論述了中美關係在近十年中的發展。
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八日,施鹹榮因患癌症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66歲。他留下的譯作與著述約八百萬字。

成就

施鹹榮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英美文學研究事業,他所作的努力得到了我國外國文學界的肯定。在座談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董衡巽說,施鹹榮學風嚴謹、知識全面,我們曾合寫《美國文學簡史》,他負責撰寫黑人文學及二次大戰後當代文學部分,寫作過程中,他認真去蒐集每一份有關資料,使得他寫作的那部分成為融匯了自己觀點的高水平作品。病中我去看他時,他說很想寫兩本書。《美國當代文學史》和《美國黑人文學史》。可惜他去世得太早,這一心愿未能實現。他在世的時候,我們感覺不到在美國黑人文學及當代文學研究方面的空白,在他去世之後,我們才感到這方面的空白無法填補。外文所研究員李文俊、鄭土生、王逢振在會上談到了施鹹榮對美國通俗文學、莎士比亞研究方面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鄭土生說,1978年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總序及1981年出版的小冊子《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雖然字數不多,卻是中國第一本向讀者全面介紹莎士比亞的專著。

主要作品

著作

《美國文學簡史》(合寫)、(西風雜草—當代英美文學論叢》、《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

譯作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路上》(合譯)、《等待戈多》、《土生子》、《美國文學簡史》《戰爭風雲》(合譯)等,《西風雜草》,著述及譯作約八百萬字左右。並主編了《莎士比亞全集》。《外國通俗文庫》等約數千萬字的外國文學名著。以及《最幸福的人》《馬戲團到了鎮上》《斯巴達克思》《美國黑人短篇小說集》《希臘悲劇故事》《王冠上的寶石》《麥田裡的守望者》《等待戈多》《戰爭風雲》《富人,窮人》及《土生子》等;主持編輯並出版《莎士比亞全集》《外國通俗文庫》《現代外國科幻小說選》等作品。

治學態度

他翻譯選材具有開放和敏銳的眼光,而這又植根於他對當代世界文化信息的充分掌握。對於從事文學翻譯工作的人來講,這一點無疑是極為重要的。

評價

與施鹹榮共事多年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孫繩武、秦順新回憶起了與施鹹榮共事時的情景,他們說,施先生不僅是造詣很深的學者,還是學識淵博的編輯。在28年的編輯生涯中,他從未中斷過對英美文學的興趣與研究。文革期間,他當泥瓦匠,白天勞動,晚上讀書。1973年從幹校回來後,他每星期都去北京圖書館,蒐集有關美國文學的資料。改革開放以來,面對社會上對外國文學、特別是對英美文學日益增長的需求,他工作得更加努力,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些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許多外國文學作品均出自他的手,像司各特、哈代、歐茨和康拉德的作品。在出版康拉德的作品時,他寫了篇後記,全面敘述了康拉德的發展道路,並指出了作品中存在的缺點。施鹹榮是我國第一部中文版《莎士比亞全集》的主要編輯。6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計畫出版此書,他負責主持、組織及審定工作,後由於“文革”而被迫中斷。“文革”後,他繼續從事這一工作,經過長期努力,中文版多卷本《莎士比亞全集》終於在1981年問世,這套書帶給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作家陳建功在談及此書時,曾說:“施先生編輯的那套《莎士比亞全集》曾伴隨我度過了枯燥苦悶的青年時代,後來我才知道,這一套我愛不釋手的書原來竟也融匯了先生無數的心血。”

影響

施鹹榮及其同輩們對外國文學作品的介紹、翻譯與研究,給中國文學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他們嚴謹的學風同樣也影響了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陳建功在座談會上的書面發言中說:“作為一個80年代初期成長起來的文學工作者,我們不會忘記在思想解放運動初起的時候,為中國文學界帶來信息的翻譯家們,我們誰都能說出一大串熟悉的名字,讀過,甚至可以說部分精讀過他們為我們譯來的作品。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小說界、詩歌界以至戲劇界開闊了視野。可以說,為中國文學界的震驚、自省、衝出文化專制的禁錮,迎接思想解放大潮的到來,推波助瀾,功不可沒。我就是在那個時候熟悉施鹹榮先生的大名的……。我相信,誰都能理解,一個有志於文學,卻一直沒有世界文學信息可供參考的青年,當有人為我們開闊了眼界,為我們指點了迷津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會是何等的感激!”作為他的學生,外文所趙一凡、盛寧說,施先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老師。趙一凡說:我認識施先生是14年前在研究生院讀書時,他教我們黑人文學及美國當代文學課程。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編輯,講課詳細生動,概括性強,對作品時代背景的體會非常準確。那時的我們對美國文學的了解甚少,是他領我們走出了黑屋子,使我們走上美國文學研究的道路。與他第二次相遇是在哈佛大學。白天讀書,夜晚與施先生一杯清酒、幾碟小菜,不僅談學問,也談人生,那情景至今歷歷在目。他愛讀書、愛買書,也會買書,能買到最便宜、又最有價值的書。在美國,他四處尋找國內需要的圖書,這對國內尚處於初創階段的美國文學研究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幫助。《世界文學》編輯部的編輯申慧輝說,施先生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怎樣在作一個編輯的同時,保持個人對學術研究的興趣與追求。他既是學者,又是一位優秀的編輯
美國所資中筠、王緝思、何迪、朱世達在會上談到了施鹹榮對美國所建設作出的貢獻。他們說,施先生治學態度嚴謹、工作認真負責,堅持原則,愛護青年人。在學術界面臨挑戰的今天,他敢於應戰,鞠躬盡瘁,鍥而不捨。他的這種精神值得學術界同輩及後輩們學習。
施先生之子施亮也代表家人在會上作了發言。
與會同志一致表示,要學習施鹹榮同志高尚的人品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殫精竭慮,刻苦鑽研,努力使我國的美國文學研究和美國學研究水平更上一個新台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