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蒂納

德國哲學家。小資產階級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原名J.C.施米特 Johann Kaspar Schmidt。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克斯.施蒂納
  • 外文名:Johann Kaspar Schmidt/Max Stirner
  • 別名:約翰.卡斯巴爾.施密特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巴伐利亞的拜洛伊特
  • 出生日期:1806年10月25日
  • 逝世日期:1856年6月25日
  • 職業:學者(曾任中學教員)
  • 畢業院校:柏林大學(曾在埃爾朗根大學學習1年)
  • 信仰:利己主義的黑格爾主義
  • 主要成就:更廣泛意義上終結了德國古典哲學
    啟發了馬克思、恩格斯突破費爾巴哈哲學的囿限
    “現代無政府主義的先知”(恩格斯語)
  • 代表作品:《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簡介,生平,

簡介

施蒂納(1806~1856)
Max Stirner
他1806年10月25日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拜洛伊特。父親是製作長笛的技師,家中過著比較豐裕的生活。約翰兩歲時喪父,其母之後改嫁。他的繼父是一個牙科醫生,不久,全家就又搬到了西普魯士。約翰12歲時,回到巴伐利亞並在那裡上了中學。

生平

1826年,約翰20歲的時候進了柏林大學哲學系,學習哲學、神學和古典語言學。當時黑格爾正在柏林大學授課,施蒂納聽過黑格爾的課,也聽過著名新教神學家施萊爾馬赫、馬爾海內克等人的課程,共學習了兩年。1828年到1829年在埃爾朗根大學,他學習了1年。後來由於母親患精神病,他休學了三年,直到1832年才重返柏林大學,聽了米歇勒特等人的課。1835年畢業,畢業論文《論教育法》沒有獲得通過。此後,他當過中學的試用教員和女子中學教員。
1842年到1844年是約翰(即施蒂納)從事創作的全盛時期。1842年開始,他與青年黑格爾派有了交往,後來成了柏林“自由人”集團的重要成員。他結交的有鮑威爾兄弟、梅因、科本和恩格斯等人。
馬克思是在1841年底離開柏林的,所以施蒂納與他從未會過面。
1843年,施蒂納與瑪麗.威廉娜.德哈爾特結婚(《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就是呈獻給她的)。瑪麗很富有,1845年,施蒂納用她帶來的錢買了一座乳酪廠,但經營不善,不到一年便破產了。沒多久,他的妻子帶著怨恨離開了他。
在參加青年黑格爾派活動期間,施蒂納先後為《萊茵報》、《萊比錫總匯報》和《柏林月刊》等刊物撰寫過通訊和評論,主要內容是抨擊普魯士當局與教會,反對書報檢查制度,這個時期他的文章有:《關於布.鮑威爾的<末日的宣告>》、《柏林教區的一位教友對五十七名柏林神職人員的呼籲書的答辯:基督教的安息日》、《我們教育的不真的原則或人道主義和現實主義》、《愛的國家的若干暫時的東西》和《歐仁.蘇的<巴黎的秘密>》等。
他的最主要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是在1843年到1844年寫成的,1844年10月由出版商奧托.維乾德在德國萊比錫出版(但出版表明的日期是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以極大的篇幅批判了這本書中的思想。
1852年,他還出版過一本叫作《反動的歷史》的文集。1856年6月25日在貧病中去世。
施蒂納認為,人都是利己主義者,利己主義是自我意識的本質,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和真理。所以“我”(個人)是世界的“唯一者”,是萬事萬物的核心和主宰,凡是束縛“我”的東西,如國家、上帝、法律、道德、真理等都應拋棄。為了“我”,“我”要把一切都當作自己的所有物。
由此,施蒂納一方面堅決反對共產主義(但施蒂納所理解的共產主義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們後來所說的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強調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一切國家、組織和紀律。
另一方面,施蒂納也並非是所謂的一味最自大的唯我論者,他主張“真正的利己主義者,唯一者們聯合起來。“
他雖然認為,“什麼對我來說是正當的,那么它就是正當的。”但是,他施蒂納的“我”不是一般的我,或者說不只是施蒂納自己這個“我”,這個“我”既非施蒂納本人所談到的費希特“自我即一切”中那個“絕對的”自我,也非僅僅作為活著的施蒂納這一個“我”,他說,“只有處在自身解體之中的我,從未存在的自我——有限的自我才真正是自我。費希特談到了'絕對‘的自我,而我則只說我自己、消逝的自我。”不過由於關於“我”的哲學本身就不容易表達,所以在改造費希特的自我(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在改造黑格爾的個體性)從而進到“我自己”、我本身之中時,施蒂納也時而會直接將施蒂納自己這一個“我”帶進去,馬克思因而很長時間都把施蒂納看成是自大狂式的兇惡人物。
不過和他曾有過密切交往的恩格斯在1889年曾回憶道:“我同施蒂納很熟,我們是好朋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遠非他在自己的《唯一者》一書中對自己所描寫的那樣壞,不過多少帶點學究氣,這是他在教書的年代裡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