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義之

施義之

施義之(1917-1995),江蘇武進人。1938年7月參加新四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排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委。1949年7月5日奉命率部解放仙居縣城。在仙期間,根據地委決定兼任中共仙居縣委第一書記,8月率部離仙。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公安部黨的核心小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公安部黨的核心小組組長、政治部主任等職。粉碎“四人幫”後被開除黨籍、軍籍。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義之
  • 籍貫:江蘇武進 
  • 出生日期:1917年
  • 逝世日期:1995年10月29日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粉碎四人幫後被開除) 
  • 主要成就:參與解放仙居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施義之,江蘇省武進縣禮家橋灘壩村人。12歲到上海一家印刷廠當學徒,後到南京兵工專門學校印刷室做工,參加南京印刷界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7月,到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新四軍第八團留守處,參加教導隊第二期學習。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調到新四軍游擊支隊政治部青訓隊做宣傳工作。12月,任支隊第二大隊第四連救亡室主任兼黨支部書記。在奔襲蘆家廟戰鬥中衝鋒在前,戰後任第二團第六連政治指導員。1939年4月,任第二團鋤(奸)保(衛)特派員。1940年2月游擊支隊改稱第六支隊,仍任第二團鋤保特派員。6月,隨游擊支隊主力進軍淮上地區。7月,南下的八路軍黃克誠部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在第四縱隊第五旅鋤奸科工作。1941年1月新四軍重建軍部後,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第五旅改稱第十一旅,仍任旅鋤奸科科長。率20多人的便衣政治偵察隊在敵占區組織情報站,兼做地方保衛工作。1944年8月從中共中央華中局黨校學習結業後,參加西進河南的戰役。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任第十一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參加大山、壕城、靈璧、朝陽集、泗縣等戰鬥。1946年10月,任第七十三團副政治委員。1947年5月,任華東野戰第二縱隊第五師第十三團政治委員。參加宿北戰役孟良崮戰役及南麻臨朐戰役。9月任第五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1948年1月,任第十五團政治委員,率部在兄弟部隊協同下攻克益林。5月參加鹽(城)南戰役。7月率部參加泗陽縣城攻堅戰。9月率部北上參加濟南戰役,途中遭敵阻擊,奉命憑依沭河堤與敵激戰,打通北上通道。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率第二營首先全殲大王集的國民黨軍教導團。在包圍杜聿明集團的戰鬥中,率部創小分隊殲敵一個連範例。1949年4月22日,率部渡江後向杭州急進,5月3日搶占錢塘江大橋,5月7日進駐浙江諸暨,7月5日解放仙居,兼任中共仙居縣委書記,後兼溫嶺剿匪委員會書記。1950年2月起,任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二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53年6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8月回國。11月,入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60年7月後,歷任第二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國家公安部副部長。1995年10月29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事跡

1949年7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六十二師一八六團團長劉學剛、政委施義之、參謀長鬍開德,奉命率第一、三兩營和團部直屬部隊離開臨海大田駐地於4日下午到達仙居境內三井寺。7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六十二師一八六團向守城頑匪發起了攻擊,頑匪棄城倉惶逃竄。縣城解放。7月10日,仙居縣人民政府向全縣人民發出第一號公告,正式宣告仙居縣人民政府成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