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長官司,明代雲南土司名。元為石甸長官司,轄地在保山之南,南接鎮康,隸屬鎮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長官司,改屬永昌府。清順治十六年(1659),併入...
施甸長官司署舊址,位於雲南省施甸縣境內。施甸長官司署始建於元代,現建築為清代重修。分上下兩院。上院原為生活區,後改為佛寺,有山門、過廳和大雄寶殿等建築。...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縣境設石甸長官司, 施甸縣 隸屬大理金齒宣慰司鎮康路。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雲南布政使司,沿襲元制,十七年(1384年...
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隸永昌府施甸長官司,二十一年(1388年)隸施甸巡撿司。嘉靖元年(1522年)屬永昌府。萬曆十一年(1585年)屬鎮姚守御千戶所。清代順治六年(...
楊升義,1959年3月15日出生於施甸太平彎字鋪,1981年以來從事供銷、人大和文物...第一節 施甸長官司署舊址第二節 施甸縣首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說明...
茶山長官司是在明王朝“ 析麓川地”的浪潮中建立起來的。早章原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孟養“ 陶勛”屬下的一個“ 夷目” , 是茶山地區的首領。...
施甸長官司:元為石甸長官司。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長官司,仍屬永昌府;二十三年末(1391)改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復改屬永昌軍民府。南有金齒巡司駐...
茶山長官司、潞江安撫司、鳳溪長官司、施甸長官司、鎮道安撫司、楊塘安撫司:俱屬永昌衛 蠻莫安撫司、猛臉長官司、猛養長官司:俱萬曆十三年改設詞條...
水長村委會,因村西北山腳有一泉,出水量大(水長水庫蓄水主要靠此泉)由北向南流經永福、由旺匯入施甸河。水長村元代屬由旺寨,1524年屬施甸長官司,1650年屬永盛...
《讀史方輿紀要》記其境域:東至雲州界,南至鎮康州界,西至永昌施甸長官司界,北至順寧府。即今昌寧縣枯柯河兩岸,與保山、鎮康接壤一帶地。 [1] ...
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家中,還發現一本《施甸長官司族譜》,其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
何元鄉於1963年2月成立西強公社,1988年2月撤區成立何元鄉人民政府,地處施甸縣...元代為土司轄地,明代屬歸仁鄉,隸施甸長官司。嘉靖三年(1524)隸屬保山縣。乾隆...
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5],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莽王”為施甸契丹後裔耶律阿蘇魯之後人。莽王土司長官,寨名即稱謂,現多稱之為“上莽王”。...
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明史·雲南土司二》中記載的施甸長官司阿蘇魯,鳳溪長官司阿鳳即是忙古代的第三代孫,阿蘇魯也被當代“本人”視作祖先。...
即廢鳳溪、施甸長官司併入保山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軍民’’二字,稱永昌府,管轄區域為領州一、縣二及周邊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
公元1816年,施甸長官司管轄的勐糯劃歸龍陵廳,龍陵廳在勐糯設伙頭。公元1899年,清朝與英國勘界,取得原木邦宣撫司所轄的勐板地、設勐板土千總劃歸龍陵廳節制。此時...
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在...
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5],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隆陽區、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1個縣級市(騰衝市),3個縣(施甸縣、龍陵縣、...清朝在保山設永昌府,領土府一,廳、縣、土州、長官司各二及安撫司三,宣撫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