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歷
為兵家必爭之地,鹹同年間清政府為開闢苗疆,清剿苗族村落,抗清英雄張秀眉帶領的苗族起義軍就以施洞為據點,多次有力地阻擊清軍的進犯;清軍攻取施洞後據此為營,清將蘇元春在施洞修建公館,長期居留。清末民族學家徐家斡長期遨遊中華大地,最後擇居在施洞,長達十多年,寫出了著名的《苗疆聞見錄》。
施洞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張秀眉起義軍高級將領九大白的故鄉。貴州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孫中山總統府秘書張伯修,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張卓出生在施洞。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都出生在施洞。
施洞鎮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方便,憑藉清水江,施洞水上交通下可至湖南洞庭湖,上可至州府凱里。施洞苗語叫“展響”,譯為集貿市場,自古以來商賈雲集,最繁榮的時候這裡百舸爭流、過盡千帆。臨邊幾個鄉鎮至今沒有趕集日,還完整延續著在施洞趕集的習俗,老碼頭和老街的民間交易的火熱度不減當年。
施洞是苗族文化的前沿陣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商業的發達,相對於其它苗族地區這裡可謂豐衣足食,這裡與外界交流頻繁,聰明的苗族人吸收了外界的文化而進行了創新。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苗族服飾就是最好的佐證。
施洞鎮的苗族文化厚重,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苗族姊妹節”、“獨木龍舟節”、“苗族刺繡”、“苗族銀飾”,以及世人所熟知的“苗族飛歌”、“苗族古歌”、“舞龍噓花”“木鼓舞”等。保留有清朝和民國時期所建“八大窨子屋”、“兩湖會館”、“蘇元春公館”和“一品夫人墓”等文化古蹟。
施洞鎮苗族的婚姻習俗通常為方圓50公里範圍,親緣關係錯綜複雜,舉辦婚嫁的時間一般為15天左右,來的親朋好友可以幾天幾夜唱古歌、唱酒歌,新娘子要挨家挨戶到村里走禮,每戶人家也備好飯菜還禮給新娘。
施洞鎮苗族喜歡熱鬧,大節月月過,小節也不斷,只要有事,不管好事壞事,總要聚一餐,幾乎什麼節日都不會放過,漢族的、苗族的、甚至聖誕節也過,人們聚在一起喝自釀的米酒、吃清水江的魚,唱飛歌、唱情歌、跳踩鼓舞,施洞古鎮苗族人的幸福指數很高。
旅遊勝地
施洞鎮依山畔水,氣候宜人,清水江穿境而過,鎮內古樹蔥鬱,田園風光秀麗,群山雄偉壯觀。施洞民族風情享譽海內外,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舉世聞名,苗族飛歌蜚聲藝壇。此外,建於清朝末年的兩湖會館也值得一游。施洞有工藝精湛、風格獨具,精美絕倫的苗族銀飾和手工藝品,有蘊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繡,這裡還有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有鮮嫩健胃的酸湯魚,味美價廉的施洞肉鵝等。施洞的民族風情和民族工藝品以其純樸的風格、精湛的工藝,深受中外遊客的青睞,每年前來觀光的中外遊客多達20萬人次。
民族節日
“腦嘎良”(Nongx Gad Liangl)-姊妹節
“腦嘎良”(Nongx Gad Liangl)——姊妹節,實則就是苗族的情人節。在農曆三月十四日至十七日期間舉行,是苗族小伙和姑娘互吐愛慕之情的節日。
十四那天,施洞苗族姑娘用姊妹花及各種植物顏料浸泡糯米,蒸熟後呈五顏六色的姊妹飯,放在乾淨的篩子裡。天色一晚,後生小伙們就前去遊方——討姑娘的姊妹飯。姊妹飯是姑娘的友誼和愛情的象徵,裡面代表著姑娘的心事。後生小伙們得到姑娘贈送的姊妹飯中,如果裡面藏著松葉,即表示姑娘願與後生交友;如果裡面藏著香椿芽,則表示姑娘對後生一見鐘情,要與後生成親;如果裡面藏的是辣椒或大蒜,則表示姑娘拒絕後生的愛慕,可憐的小伙只好獨自傷悲了。
十五、十六是聚會最熱鬧的日子,鄰近的一百多個村寨的人都到施洞的偏寨村集慶,村裡的踩鼓場上姑娘們身穿自己織繡的苗族錦衣、配戴銀質打成的花鳥圖案的飾品,以一個木鼓為中心,圍成四、五圈,伴著木鼓聲翩翩起舞,這就是著名的木鼓舞。
春節
“腦仰”(Nongx Niangx)——也就是漢族所說的春節,在每年的大年三十至正月二十,在節日期間有“拜年”跳蘆笙、踩木鼓等活動,人們可以在白天進行“遊方”活動(遊方——漢族的談戀愛),與漢族相同的是,苗族的圖騰象徵也是“龍”,所不同的是苗族的龍相對要和藹小巧一點。在這20天裡,苗族同胞以玩獅子、舞龍燈來慶祝。
龍舟節
“腦勇”(Nongx Vongx)——龍舟節,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四開始,至二十七結束。施洞的龍舟在苗族中最聚特色、最聚民族性;龍船碩大而古樸,由一根大而直的杉木挖成槽形獨木舟,三隻並排捆綁而成,中間為母船,長七丈,兩邊為子船,長五丈。船身雕刻精細,栩栩如生,每隻龍船有36名壯年男子組成,著統一傳統服飾,競賽時齊聲吶喊,奮力前劃,借龍王之威勢,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