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恩庶,微生物學家。奉天蓋平(今遼寧蓋縣)人。1945年畢業於滿洲醫科大學。曾任瀋陽市衛生試驗所所長。建國後,歷任福建省鼠疫防治所主任、省衛生防疫站科長、省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長。1957年在中國首次發現動物弓形體病。1962年提出鉤端螺旋體病新的臨床分析法。對恙蟎轉換新宿主再叮咬問題有深入研究。1964年提出Q熱免疫學檢查新辦法。主編有《恙蟲病檢驗手冊》、《弓形體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恩庶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8年4月3日
- 主要成就:中國人獸共患病學科帶頭人之一
1957年中國首次發現動物弓形體病
1962年提出鉤端螺旋體病分析法
恙蟎轉換新宿主再叮咬問題研究
1964年提出Q熱免疫學檢查新辦法 - 代表作品:《恙蟲病檢驗手冊》、《弓形體病》
- 籍貫:遼寧蓋縣
個人簡歷,簡介,社會職位,生平介紹,於恩庶生平簡介,初次接觸鼠疫,消滅鼠疫,控制疫情,論著,主要論著,研究成果,
個人簡歷
簡介
1918年4月3日出生在奉天省(今遼寧省)蓋縣聖水村。他幼年喪母,父親外出謀生,依靠祖母撫育,度過了艱辛的童年。13歲時,去營口縣金家屯高小就讀,1932年入北平東北中學學習,1938年考入瀋陽滿洲醫科大學本科,修業7年,1945年春,畢業後留校,進入微生物教(研)室深造。
1918年4月3日 出生於奉天省(今遼寧省)蓋縣聖水村。
社會職位
1946-1948年 任瀋陽市防疫所(後改稱衛生試驗所)所長。
1948年 任東南鼠疫防治處醫師。
1949-1953年 任福建省鼠疫防治所細菌病理組主任。
1953年-現在 任福建省衛生防疫站、福建省流行病研究所和福建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上述單位系合署辦公)微生物科科長、副所長、所長、技術顧問,人獸共患病研究室主任。
1980年-現在 任福建省微生物學會第四屆、第五屆理事和副理事長,第六屆理事長。
1983年-現在 任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
1985年-現在 任《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主編,被聘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被選為中國微生物學會人獸共患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8年-現在 任中華預防醫學會福建分會副會長。
生平介紹
於恩庶生平簡介
於恩庶(1918— ),流行病學家,醫學微生物學家。他是中國人獸共患病學科帶頭人之一。他為消滅福建省的鼠疫,摸清中國小腸結腸炎耶氏菌病的流行規律,查明恙蟲病流行規律,提出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分型,首先發現弓形體病在中國的存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有22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部級、省級的科技成果獎或科技進步獎。 於恩庶,1918年4月3日出生在奉天省(今遼寧省)蓋縣聖水村。他幼年喪母,父親外出謀生,依靠祖母撫育,度過了艱辛的童年。13歲時,去營口縣金家屯高小就讀,1932年入北平東北中學學習,1938年考入瀋陽滿洲醫科大學本科,修業7年,1945年春,畢業後留校,進入微生物教(研)室深造。
初次接觸鼠疫
1946年春,出任瀋陽市立防疫所所長,到任不久,接到一開業醫師報告:發現一疑似鼠疫患者。對於烈性傳染病的首例病人,必須有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為此,他率人深入現場調查,得知病人死亡並已埋葬。為了判明死因,他冒著風險,排除阻擾,決定挖墳屍檢,終於分離出鼠疫桿菌,從而正式確定瀋陽市市區內發生了鼠疫。他這種甘擔風險和認真負責的精神,受到當地民眾和醫務人員的高度讚揚。調查繼續深入,他發現有十多人因與患者接觸而相繼發病,且多數人已死亡,從而進一步確定為肺鼠疫流行。經採取疫區隔離封鎖等綜合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對於這次瀋陽市區內首次發生的肺鼠疫流行情況,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1946年瀋陽市流行之鼠疫研究》。同年夏天,民眾反映有一上吐下瀉的病人死亡,隨後又在街上發現一賣甜瓜小販上吐下瀉,他立即到現場采便檢查,分離出霍亂弧菌,從而證實了是霍亂流行。由於當時缺少菌苗,他便組織力量,趕製霍亂菌苗供應,對控制疫情蔓延,起了積極作用。從此他堅定了終身為控制中國流行病而奮鬥的決心,並作出了許多重要貢獻。
消滅鼠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福建省是中國鼠疫流行的重疫區。當時的國民政府在福州成立了東南鼠疫防治處,負責中國東南四省的鼠疫病防治工作。東南鼠疫防治處的處長左吉(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衛生廳副廳長)也是滿洲醫科大學的畢業生。於恩庶對鼠疫防治專業有興趣,於1948年秋到福州東南鼠疫防治處工作,任醫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南鼠疫防治處改為福建省鼠疫防治所,於恩庶任細菌病理組主任。1949年末,閩中的古田、莆田,閩南的安溪、龍海等地,鼠疫流行嚴重。迅速撲滅鼠疫,成為當時福建省衛生工作的首要任務。於恩庶受命負責大量製造鼠疫死菌苗和活菌苗,供應人民解放軍部隊和地方上使用,為控制福建省鼠疫流行,作出了重要貢獻。1951年8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衛生廳,給於恩庶頒發了立功獎狀。1952年,閩中莆田縣鼠疫又大流行,於恩庶又投入控制鼠疫流行的工作中,並從死亡的家鼠及其寄生蚤(開皇客蚤)中分離出鼠疫菌。這是在福建省內首次從病原學上確定的動物儲存宿主和傳染媒介。他還發現古田縣的家兔中有鼠疫流行,這是中國首次發現鼠疫波及家兔。但他在對野外鼠類調查中,普遍未發現病菌。這些研究成果,顯示了福建省鼠疫流行的特徵,為制定防疫滅病計畫及其相關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由於防疫措施針對性強,到1952年9月,僅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福建省就消滅了曾經流行69年,波及全省84%的縣、市,累計死亡達71萬多人的鼠疫。這是全省防疫人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於恩庶作為鼠疫防治技術專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於恩庶論文集》中,有關鼠疫的文章共有16篇,其中《鼠疫桿菌保存的新方法》一文獲福建省科學大會獎。
控制疫情
1953年以後,福建省相繼成立了衛生防疫站和流行病研究所(合署辦公)。新機構的設立,適應了當時防病工作的需要——消滅了烈性傳染病,已有可能把重點轉向其他急性傳染病上來。許多未知因素,急待人們去發現、去探索。法定管理的25種急性傳染病,都是致病微生物(病毒、立克次體、細菌、寄生蟲……)所引起的。微生物病原學的科學研究,流行病學的科學調查,在傳染病防治上,起著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於恩庶這時是微生物科的負責人,並且直接負責立克次體室。 50年代初,福建省平潭島人民解放軍駐軍發生不明原因的高熱病流行。由於不能確診,也就提不出正確的預防和治療措施,致使疫情繼續擴大,病死人數不斷增多,影響了當時的緊張備戰。後來由部隊和地方聯合組成調查組深入現場調查,於恩庶是調查組的微生物學專業人員,經實驗,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從而對這種高熱病從病原學上得到了確診。他們採取了滅鼠、滅蟎、防蟎等針對性措施,使疫情得到了及時的控制,並採用氯黴素治療,使病死率從6%—13%下降到零。接著,於恩庶又組織進行大範圍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了全省有33個縣、市存在該病或其疫源地。1954年,他又在平潭縣建立了預防實驗村,總結出一套防治經驗,並在全省疫區推廣,使該病發病率下降了80%。此後一連幾年,每到恙蟲病流行季節,於恩庶就率人深入疫區,結合防治工作開展調查研究。他從病人、鼠類、恙蟎體內都分離到恙蟲病立克次體,從而確定了全省內恙蟲病的主要儲存宿主和傳播媒介。掌握了許多恙蟎的生態學資料,並發現了14種動物宿主,其中3種為中國外首次報導;發現7種節肢動物自然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其中3種恙蟎和1種革蟎為中國外首次報導;發現了家兔自然感染的情況,在流行病學上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他的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中國性的《微生物學報》、《中華衛生雜誌》、《昆蟲學報》等刊物上。收集在《於恩庶論文集》中,關於恙蟲病(1953—1983年)的論文,就有39篇之多。其有關恙蟲病防治研究的成果,獲得中國科學大會成果獎。
論著
主要論著
1 於恩庶,趙恆崗,閆泰東等.1946年瀋陽市流行之鼠疫研究.東北微生物學雜誌,1947,1(2):91-98。
2 於恩庶,陸品璋,王敦清.福建省平潭縣恙蟲病的傳染媒介和保藏宿主的調查研究.中央衛生部流行性乙型腦炎和恙蟲病防治資料彙編,1953:60-70。
3 於恩庶,王敦清主編.恙蟲病檢驗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4。
4 於恩庶.福建鼠疫流行菌株的生化性狀及以甘油分型意義的研討.鼠疫叢刊,1957,1(4):107-114。
5 於恩庶,周耀民,林師敬等.恙蟎的生態及其防滅方法的研究.昆蟲學報,1957,7(3):363 372。
6 於恩庶,陳黛西,林師敬.福建貓及兔體內弓形體的發現.微生物學報,1957,5(1):101-110。
7.何春榮 李立 陳年輝 溫衛珊 於恩庶 。閩西地區恙蟲病疫源地調查 海峽預防醫學雜誌 2000年6卷04期 。
研究成果
先後發表在中國性的《微生物學報》、《中華衛生雜誌》、《昆蟲學報》等刊物上。收集在《於恩庶論文集》中,關於恙蟲病(1953—1983年)的論文,就有39篇之多。其有關恙蟲病防治研究的成果,獲得中國科學大會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