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
胸中煩熱,口渴,黃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入散劑。
使用注意
非實熱者慎用。
《本草經集注》:“惡巴豆。”
採集加工
採挖出後除去表面附著泥土、水苔等雜質。
形態特徵
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晶體為菱面體,也有呈柱狀及板狀者。常以鐘乳狀或緻密粒狀集合體產出。多為無色或乳白色,如有混入物,則成灰、黃、玫瑰、紅、褐等各種色彩。具玻璃光澤,透明至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晶體可沿三個不同的方向劈開。斷口貝殼狀,硬度3,性脆,相對密度2.6-2.8。
生長環境
分布廣泛,是內生熱液礦脈及沉積的碳酸鹽類岩石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於沉積岩和變質岩中,金屬礦脈中也多有存在,而且晶體較好。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廣東、廣西、甘肅、新疆、貴州、西藏、青海等地均有產出。
性狀鑑別
本品主為菱面體集合體,呈斜方扁塊狀、斜方柱狀。白色,有的稍帶淺黃或淺紅色調。表面光滑,有棱。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用小刀可刻劃成痕。體較重,質硬而脆,易砸碎,碎片多呈斜方形或斜長方形。無臭,無味。
以色白、透明、玻璃光澤、易砸碎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減低毛細血管通透性。
2、抑制體液外滲及水腫。
3、抑制神經應激機能。
相關論述
1、論方解石與石膏的功用異同:蘇敬:“方解石,今人以此為石膏,療風去熱雖同,而解肌發汗,不如真者也。”(《新修本草》)
2、《雷公炮炙論》:“方解石雖白,不透明,其性燥。”
3、《本草經集注》:“《本經》長石一名方石,療體亦相似,疑即此也。”
4、《本草圖經》:“方解石,陶隱居以為長石,一名方石,療體相似,疑為一物。蘇恭云:療熱不減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頭風不及石膏也。其肌理、形段、剛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豈得功力相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