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擁

方擁

方擁,安徽安慶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4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獲碩士學位;主修西方建築史,導師童寯教授。分配至華僑大學任教,長期從事傳統建築的研究與實踐,參與主持泉州開元寺、新加坡雙林寺等名剎的整體落架大修工程。

作為閩南建築、客家土樓及中國虹橋等方面的早期研究者,在業內享有聲譽,1994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奉調入京,與教學同時,以北大鏡春園祿島為基地,進行傳統建築保存和復興的實驗,倡導將古代中國的“卑宮室”思想與當代全球的生態理念融於一爐。2002年起面向全校開設歷史類通選課“中國傳統建築”,深受同學好評。近年熱衷於探索南北通融、東西交流巨觀視野下的古代建築思想史。目前擔任國家項目《清史·圖錄》的建築卷主編。

2011年,經過北京學位評定委員會(地理學分會)評審,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03次會議審議,同意方擁擔任人文地理學專業指導博士研究生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擁
  • 畢業院校:南京工學院
  • 學位/學歷:碩士
  • 專業方向:考古學
  • 職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教學經驗,主持課題,工程實踐,論著論文,

人物經歷

1977年12月,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本科。
1982年1月 ,南京工學院建築學專業本科畢業(四年制),工學士。2月, 考入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研究方向建築歷史與理論,導師童寯教授。
1984年11月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建築歷史專業研究生畢業(三年制),工學碩士。12月,國家分配至福建泉州華僑大學建築系任教。
1985年3月 ,為清華大學汪坦教授主持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會首批十名成員之一。
1987年7月, 華僑大學提升為講師,任建築系建築歷史教研室主任。8月,兼任國家級文物的泉州開元寺修建委員會建築師。
1991年9月,獲福建省科協優秀論文獎(論客家土樓的歷史文化背景)。
1992年5月,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戒壇等主體工程竣工,立碑錄名紀念。6月,福建省教委和人事廳超前提升為副教授。12月,應新加坡國家古蹟雙林寺修復委員會邀請,參與雙林寺和資政第古建築落架大修及擴建工程,任技術監督,合作者為新加坡著名建築師劉太格和台灣著名建築史家李乾朗
1994年1月,因“建築歷史”業績,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5月,華僑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點被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立,為首任導師。8 月 ,被泉州《僑鄉科技報》表彰為古建築專家。
1995年2月 ,受聘為漳州南山寺修建委員會技術顧問。4月,主持華僑大學建築系工作,準備接受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評估委員會檢查。7月 ,受聘為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總指揮部專家組成員。
1996年6月 ,華僑大學建築系通過評估,成為全國七十多所建築系中十四所具有建築學學位授予權的建築系之一。
1997年4月 ,任建築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及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點負責人。6月 ,受聘為《華中建築》期刊編委。
1998年6月,福建省教委及人事廳評定為建築學正教授。8月,擔任建設部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9月,應劉太格邀請率四名研究生赴新加坡協助工作並作學術考察。
1999年2月, 擔任華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5月,擔任福建省高級職稱評審會學科評審組成員。8月,獲福建省科協優秀論文獎(虹橋考)。
2000年2月 ,擔任《華僑大學學報》編委。5月 ,擔任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首屆華人建築教育研討會論文評審委員。6月 ,與台北李乾朗教授合作設計新加坡雙林寺龍光寶塔獲準實施。8月,華僑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碩士點被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立,為學科帶頭人。9月,擔任福建省建築師分會副會長。10月 ,經華僑大學建築系教職員工無記名投票後,以得票最多擔任建築系主任。11月 ,擔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ABBS建築論壇評審委員。
2001年2月,調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任教授,講授中國傳統建築、中國城市史等課程。兼職於北京大學校園規劃委員會。
2005年5月,兼任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主管日常工作。

教學經驗

主講本科課程:
1、中國古代建築史
2、外國古代建築史
3、外國近代建築史
4、古建築田野考察與測繪
5、建築學專業文獻閱讀
主講碩士研究生課程:
1、中西建築比較
2、現代建築理論
3、古建築修復設計
5、傳統建築個案研究

主持課題

1、1988~1990 國務院僑辦科研基金資助,“泉州古城與建築。”
2、1990~1992 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福建土樓作為旅遊資源開發的可行性研究。”
3、1992~1994 華僑大學科研基金資助,“泉州生土建築。”
4、1993~1995 國務院僑辦科研基金資助,“閩南僑鄉城市建築。”
5、1994~1996 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生土建築的技藝成就。”
6、1997~199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中國虹橋研究。”
7、2000~2001 華僑大學科研基金資助,“福建沿海古代石塔建築。”

工程實踐

1、1987~1997 任國家級文物泉州開元寺修建委員會建築師,負責建築測繪、法式分析及落架大修現場工作。
2、1992~2002 兼任新加坡國家古蹟雙林寺和資政第修復工程的古建築設計師和技術監督,參與古建築測繪、復原設計及施工管理等工作。
3、1995~1996 主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中山路騎樓建築保護性規劃。
4、1997~1998 主持國家級文物泉州靈山伊斯蘭教聖墓的規劃整理。
5、2001~2006 負責北京大學鏡春園祿島傳統建築復建項目。

論著論文

1.《泉州古建築》,1991年2月,天津科技出版社(合著)。
2.《童寯文選》,1993年11月,東南大學出版社(譯著)。
3.《中國建築?古城泉州》,2002年1月,(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中國木拱橋》,待版,東南大學出版社。
5.《閩南石建築》,待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木拱小記》,待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7.《中國傳統建築》,2006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8.“童寯建築師”,1986年6月北京中國近代建築史討論會宣讀,1987年6月第二期《華中建築》發表,1993年11月《中國建築史》摘引。
9.“外國建築教育”,1988年5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條目(合撰)。
10.“論永定客家土樓得以形成的歷史原因”,1989年10月《福建建築》第三、第四期合刊。
11.“開元寺百柱殿落架大修”,1989年11月20日《泉州晚報》。
12.“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考”,1989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內刊,1990年8月17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摘錄,1991年2月第一期《福建建築》發表。
13.“拘那羅陀與泉州”,1990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內刊,1990年10月,南京博物院第五期《東南文化》發表,1995年9月廈門大學出版社《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及1997年9月廈門大學出版社《福建佛教史》摘引。
14.“泉州開元寺大殿修復技術”,1990年7月北京《中國文物建築保護及理論》。
15.“福建泉州開元寺修建工程概述”, 1991年1月台北《第四次古蹟修復技術研討會》大會報告。
16.“老君岩可能鑿於唐代”, 1991年1月7日《泉州晚報》。
17.“泉州老君岩出土石室構件年代考辯”, 1991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內刊。
18.“福建泉州開元寺修復經驗”,1991年2月第二期台北《雅砌》。
19.“閩南小型石構佛塔和經幢”,1991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內刊,1992年5月第 二期《福建建築》發表。
20.“閩西奇特的方言島文化現象”,1992年9月《華僑大學學報》文科版第二、三期合刊。
21.“比較古希臘建築?論中國木構建築傳統的形成”1992年9月天津大學《第二屆中國 建築傳統與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2.“論客家土樓建築的歷史文化背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大會報告。
23.“閩南、粵東北圓樓與客家圓樓的比較”,1992年9月北京中國建築學會《中日傳統民居研討會》交流論文,1993年5月《福建建築》第一、二期合刊。
24.“福建土樓作為旅遊資源開發的可行性研究報告”,1992年7月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 資助項目結題,審查通過。
25.“閩東南沿海小型石塔幢”, 1993年4月第二期《華僑大學學報》。
26.“泉州開元寺戒壇出土石刻”,1993年4月第四期台北《空間》。
27.“論中國漢地佛教密宗的建築成就”,1993年8月第三期上海《時代建築》。
28.“早期中國建築師系列—華蓋建築師事務所”,1994年3月第三期台北《建築師》。
29.“閩南古建築屋頂曲線構成”,1995年9月總第48期《古建園林技術》(第二作者)。
30.“泉州老君岩宋代建築構件”,1995年10月《華僑大學學報》。
31.“永定土樓二題”,1995年11月《永定文史資料》內刊。
32.“虹橋考”,1995年11月北京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
33.“閩浙虹橋的調查研究”,1995年11月第四期《福建建築》。
34.“閩南古建築木構架的基本類型”,1995年12月總第49《古建園林技術》(第二作者)。
35.“華僑大學建築系的回顧與展望”,1995年12月《南方建築》。
36.“歐陽詹的太原之愛”,1996年7月4日和8日《泉州晚報》連載。
37.“論建築歷史中的完型現象”,1996年6月北京《建築師》。
38.“疊拱木橋的建築成就”,1996年11月第四期《華僑大學學報》。
39.“關於註冊建築師考試的思考”,1996年第六期《新建築》。
40.“設防住宅的調查研究”,1996年10月北京《建築師》。
41.“古建築的修舊如舊”,1997年1月《泉州學刊》。
42.“泉州中山路騎樓建築保護”,1997年8月北京《建築學報》。
43.“泉州土樓”,1997年10月《華中建築》。
44.“童寯老師的讀書與做人”,1997年10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東南大學建築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專集》。
45.“論風水術中的理性因素”,1997年11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東南大學建築系理論與創作叢書《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
46.“城市別稱中的悖論及其它”,1998年9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建築百家言》。
47.“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1998年10月第三期《福建建築》。
48.“明清小說研究綜述”,1999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中國文學年鑑》。
49.“福建佛教叢林與新加坡雙林寺的比較研究”,2000年2月總第67期《古建園林技術》。
50.“論中國第一代建築師的成就與局限”,2000年8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建築百家評論集》。
51.“試析武呂兼論初唐閩南的開發”,2000年12月,《華僑大學學報》。
52.“學海無涯之樂”, 2000年12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建築百家回憶錄》。
53.“閩西客家建築體現漢文化三個特徵”,2000年12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建築師》。
54.“法苑因緣”,2001年10月,新加坡雙林寺重修圓成文集。
55.“形勝概念在若干古漢字中的痕跡”,2002年1月,《新建築》。
56.“參加華族古建築修護工作的幾點體會”,2002年3月,(新加坡)亞洲華族傳統建築及古蹟保留國際研討會。
57.“慶祝雙林寺主體竣工”,2002年6月,新加坡蓮山雙林寺殿塔開幕大典。
58.“北大鏡春園祿島水軒復建與荷塘水域整治”,2002年北京大學《大學的校園研討會》。
59.“燕園芻議二則”,2002年北京大學《大學的校園研討會》。
60.“跟隨童寯先生讀書”,2002年9月,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關於童寯》。
61.“山東棲霞牟氏莊園的建築文化”,2002年10月,北京,《建築師》100期。
62.“佛塔與古代西方文化的東傳”,2003年,北京,《建築百家言續集》,建築工業出版社。
63.“中國木拱橋之我見”,2004年9月,北京,《建築業導報》。
64.“艾菲爾鐵塔的花邊”2004年11月,北京,《讀書》。
65.“閩西南土樓與城堡”,2004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
66.“論材料與結構的搭配”,2005年,1月,北京,《建築學報》。
67.Beijing-History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A+U建築學雜誌,2005年5月。
68.自撰個人學術介紹文章“方擁”發表於《建築史解碼人》,2006年6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編者話:“(中國建築史)第四代學人,如…方擁…等,能從世界的角度、從中西建築的比較來看待中國古代建築,現今都是建築史研究和教學領域的中堅力量。”
69.“篤舊的至理——《江南園林志》評述”,已完成應約撰稿,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一圖書中心《建築百家談古論今——圖書編(第一輯)》,計畫2006年9月出版。
70.“斷金碎玉——《童寯文集》評述”,已完成應約撰稿,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一圖書中心《建築百家談古論今——圖書編(第一輯)》,計畫2006年9月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