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惟一

方惟一

方惟一(1867~1932),原名張方中,又名方還,晚號螾庵。新陽(清代割崑山西北境置,民國元年復併入崑山)蓬閬人(今江蘇崑山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惟一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67
  • 逝世日期:1932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方惟一,父名方賡,早亡。幼失怙恃,育於嘉定錢門塘張家,襲張姓。此有兩說,蓬閬、崑山的老一輩人士均說他入贅張家,也有一說是任援道先生撰寫《方螾庵先生傳》中則作“育於張先生,襲張姓”。今兩說並存於此,以待進一步考證。惟一早歲博覽勤學,好為古文辭,尤工於詩書。光緒十一年 (1885年)以第十名考取新陽縣學生員(俗稱秀才),逾年補廩膳生員,光緒年間又成為例貢。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請準歸宗,由張姓更為方姓,起號方還

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與同仁創辦邑內第一所新式學校——樾閣學堂於半繭園,同年又發起創建亭林學會於亭林祠(大致在今培本國小內)。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昆新教育會和商會成立,即分別被推選為會長。光緒末和宣統年間又當選為江蘇省諮議局議員和清政府資政院(相當於國會)民選議員,積極參與政事。辛亥革命爆發後,與同盟會會員一起投身崑山光復活動,勝利後被公推為崑山民政分府民政長(相當於縣長),當時百廢待舉,乃竭盡全力悉心處理政務,頗多政績。民國後歷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上海招商局公學校長、南通女子師範學校校長等職,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在韓國鈞任江蘇省長王伯群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時,還出任他們的秘書,執掌重要文字的撰寫等工作。
方惟一為崑山亭林公園建園立下汗馬功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閏五月英國威逼清政府簽約同意向其英銀公司借款325萬鎊,建造滬寧鐵路。次年三月開始勘測路線,勘測到崑山縣城時,英總工程師格林遜見馬鞍山風景秀麗,意生覬覦之念,在測繪圖紙時,故意歪曲路線,將崑山火車站定在馬鞍山東南麓(即原北門),並欲霸占馬鞍山及周圍土地興建其私人別墅。訊息傳出,立即引起了崑山士紳和民眾的強烈反對,邑人奮起保護主權。光緒三十一年初,上海道已移檄崑山縣核辦,知縣寶頤密告方還速為計,他乃星夜召集同人在亭林學會研究對策,議決電請南京兩江總督制止此事,並請求撥該山地,集資開辦樹藝公司,迫使英人改變初衷,更改鐵路路線和車站站址,將崑山火車站建在城南朝陽門外嚴家角(今站址),維護了地方主權。樹藝公司在馬鞍山南麓遍植樹木,次年闢為“馬鞍山公園”,1936年更名為“亭林公園”。
他還博學多才,古文詩詞,無一不工,尤精翰墨,名噪江南,堪稱詩、文、書“三絕”。時有“南北兩方”之譽,南方為方惟一,北方乃袁世凱兩個兒子之師、著名文人方地山。清末狀元張謇一再對人說:“吾文不如方還。”龍公(姚宛鳥雛)1929年在上海《明極》上連載發表的《龍套人語》(1983年重印出版時改名《江左十年目睹記》)中曾載有方的軼事。方還的書法作品不論大字小楷,均雍容大度,瀟灑飄逸,極富書卷氣。
1932年4月方病逝於南京,故鄉人士特地將他的靈柩掛上專列運回崑山,公葬於亭林公園馬鞍山東南麓東齋荷花池畔,並建一亭,立行述石碑於亭中,以資紀念。“文化革命”中,墓、碑、亭均被毀。80年代初,修復整理亭林公園時,在公園東部的曲橋東建造小巧玲瓏的四角亭一座,命名為“方還亭”,以紀念這位為故鄉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崑山名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